邊銀丙

邊銀丙,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63年出生於湖北省仙桃市。

基本信息

邊銀丙,男,1963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理學博士,中共黨員。
華中農業大學套用真菌研究所所長
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農業部微生物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副主任
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農業部食用菌品種認定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食用菌專業委員會主任
湖北省食用菌協會理事長
中國菌物學會食用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兼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
湖北省微生物學會理事兼真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學術期刊《菌物研究》和《食用菌學報》編委。

學歷

1997年7月獲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理學博士學位
1993年6月獲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農學碩士學位
1984年獲南京林業大學植物保護學農學學士學位。

工作簡歷

1984年7月開始在華中農業大學植保系植物病理教研室任教,歷任助教,講師;
1994年2月開始在華中農業大學植保系套用真菌研究所任講師
1996年12月被評聘為副教授。
2004年10月被評聘為教授。

教學工作

講授碩士研究生課程《真菌分類學》《食用菌研究進展》,講授本科生課程《普通微生物學》《藥用真菌學》《真菌學基礎》《林木病理學》等,曾獲華中農業大學教學質量優秀二等獎和三等獎。2003年本科生教學質量學生評分達95.33分,獲得植物科技學院第一名。1997年起任碩士生導師,2005年起被聘為博士生導師,指導碩士研究生15人,其中畢業碩士研究生4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1人。

科研工作

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黑木耳雙功能交配型重組子的構建”和“黑木耳同工酶基因及其分子標記的遺傳分析”已順利結題。國家基金項目“黑木耳交配型基因和同工酶基因的染色體定位”仍在進行中。主持的湖北省重點攻關項目“杉木落針病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已通過湖北省科技廳科技成果鑑定。與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國家863-2航天計畫子項目“香菇和木耳太空誘變育種研究”。
承擔國家十五攻關項目“特產資源高效利用與產業化技術研究”子課題“食用菌菌株DNA檢測體系研究”。2005年承擔中國食用菌協會招標項目“黑木耳栽培菌株種質資源信息庫構建”。
2006年獲得武漢市重大產業化項目“食用菌新品種及其產業化關鍵技術”資助,任項目首席專家。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教學平台建設、農業部948項目、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湖北省科技攻關計畫、湖北省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等10餘項課題,目前擔任武漢市食用菌產業化首席專家。曾獲華中農業大學教學質量優秀一等獎。
在食用菌產品安全性評價、新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2007年“雙孢菇產業化技術開發”“食用菌液體菌種生產技術開發”和“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術研究”等3項課題通過湖北省科技成果鑑定,1項成果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給套用真菌學科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一封信

各位青年教師、研究生:
大家好!受張啟發院士信件的啟發和影響,我也給大家寫一封信,聊聊內心真實的一些想法。
今天是星期六,我仔細看了每個研究生寫的讀《張啟發院士給研究生的一封信》之後的讀後感。當然,每個青年教師也都收到了這封信,但我沒有要求你們寫讀後感。可以看出,一些研究生是認真讀了張院士的信,而且是真的有感觸、有體會;也有一部分研究生是應付我,寫了幾句大而空的話,或者轉述了張院士的幾句話,空洞無物,不如不寫。
許多研究生談的感想非常真實、誠懇。研究生,特別是碩士生,有一個目標定位的問題。我想大多數碩士研究生不必定位於將來非要從事科研工作不可,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不是就可以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呢?當然不是,因為社會對你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社會發展的步伐在以加速度前進。很顯然,本科教育已經是大眾化教育,研究生教育還可稱之為精英教育。對你們進行精英教育和培養,是作為導師不願放鬆對你們的要求的重要原因,也是希望通過研究生階段的鍛鍊,使你們以後的人生能夠走得平穩,走得從容,當然,對你們嚴格要求也關乎套用真菌學科培養人才的質量和聲譽。
下面我想談談3個方面的問題。
(一)關於研究生怎樣“入行”的問題
一個研究生的質量和水平,在走上工作崗位後是很容易看出來的。這並不是看你是不是從事科研工作,也不是看你是不是從事真菌領域的工作。如果你沒有鑽研過外文文獻,沒有寫過文獻綜述,沒有寫過畢業論文,沒有發表過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很難說你的知識是淵博的、思維是嚴謹的、文筆是優美的、水平是專業的。在涉及專業水平的時候,有時候就是看你知不知道拉丁學名要用斜體、pH中p應該小寫。如果你不知道,別人會認為你不夠專業。
大家在讀後感中都談到多讀文獻非常重要,這個事情我和幾位老師上周開了一個會,決定下學期採取具體措施。確確實實,我們許多研究生之所以沒有對科研產生興趣,是因為總感覺所有問題別人都已經做過了,或者無數次回答了。事實上,許多問題是沒有研究透徹的,許多課題可以採用更新的技術和方法揭示規律了,很多前人的研究結果可能是臆想或推測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這一點我給青年教師講過多次。做研究生的論文千萬不要參考三流或四流雜誌上的文獻,千萬不要看類似通俗文學書籍上的結論或結果。
如果你沒有了解前人研究中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弄清楚,哪些結果或結論可能是錯誤的,有哪些新技術新方法可以套用了,不明白科研課題的目的和理論及實踐意義,不知道哪些點可以創新,你會很難進入角色,你在做試驗中只會感覺到枯燥,往往容易中途泄氣,更不可能找到成就感。
每個研究生都應該是在不停地看文獻→寫讀書筆記→寫研究方案→準備試驗材料→做試驗→整理研究結果→整理論文→再查文獻→再寫方案→再做試驗,這個過程是循環的,但不是簡單重複的,它是螺鏇式上升的過程,每一次重複都是一個提高和上升的過程。看文獻應該是隨時可以做的。我弄不明白,為什麼有的研究生到實驗室坐不下來,來一下就溜了。關鍵是沒有深入到文獻中去。科研工作是需要入行的,你在導師指導下入行了,就可以體會到充實的快樂和成就感,就不會空虛。
作為導師,我希望每個研究生都能最大限度發揮你們的潛能,但最近我的確有些失望,有些科研素質不錯的碩士生或免推上來的碩士生,本來可以輕鬆轉博,多花兩年時間獲得前途寬廣的發展機會,但他們似乎還是急於用一張數量眾多的碩士文憑獲取極少人能達到的美好的成功境界,也許他們沒有真正體會到科研的成就感,也許是還沒有完全入行,也許是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但作為一個導師而言,不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總是十分可惜的事情。
(二)關於學科團隊建設的問題
相比之下,一個讀完博士的人,像我們幾位青年教師,上述“入行”的問題通常解決得比較好。但青年教師往往把握不好個人奮鬥與團隊共同努力的關係、短期目標任務與長期目標任務的關係。關於團隊建設,實話實說,我自己也沒有經驗,但體會是有的。所謂團隊,必然是“目標一致,分工負責,和諧合作,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大家都知道,真菌樓2006年前年科研經費不到10萬,現在經費比較充足了,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實事求是的說,有的老師極少參與課題的申請過程。
為什麼會這樣?並不是我不願意分一些寫申請書的工作給大家,但也不完全是因為老師們不願意參與這些工作,事實上是申請這些課題多數需要正高級職稱,需要對學科領域或行業生產領域的問題有全面的把握,我們青年教師不光缺“高級職稱”,也還缺乏縱覽全局的“有高度眼光”和承前啟後的“長遠眼光”,這一點我在平時工作中有感覺,個別人可能認為參與這些事情對升職稱沒有好處,課題主持人又不可能是我,能躲就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我們青年教師要過“教學關”、要過“基金關”,將來還要過留學關和職稱關。是不是要等這些關全過了,才來關心或參與學科建設和團隊建設問題?
這是我非常憂慮的事情。一個學科領軍人物或者優秀的專業人才,在年輕的時候,在過教學關、過基金關,過留學關和職稱關的同時,就應該抬頭望路,關注學科方向,關注國內外同行,關注生產一線的技術需求,並參與到相關的學術交流、實驗室管理、生產一線指導,以及學會、協會活動中。否則,等你過了教學關、基金關、留學關和職稱關的時候,別人已經將前面三步棋、四步棋都布局好了,你還能有大發展的空間嗎?真菌樓還能有新的發展機遇嗎?
還有一點也是我感到十分不安的事情,就是關注食用菌行業的技術需求問題。食用菌產業發展中有許多技術難題沒有解決,而我們少數年輕老師似乎不願下鄉去實踐和解決問題。這固然與學校對青年教師採用“基金導向”和“SCI導向”有關。但身為真菌樓的年輕一代,千萬不要忘記食用菌產業是真菌樓的根基,套用真菌學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離不開生產一線。
所以,對於真菌學科的團隊建設,有一個我“分任務”和年輕教師“擔任務”的問題,亦有一個年輕教師“自己做科研”和與研究生“合作做科研”的問題。下面我想就這兩個涉及團隊建設的關鍵問題進一步闡述我的想法。
目前我最急需分給年輕教師的擔子是科研課題的申請、工作布置、組織落實、檢查匯報和成果鑑定,而我們所有的年輕教師都缺乏這方面的經歷或經驗,對此我常常憂心忡忡。這些工作需要經驗,也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幾乎是寫若干本書,工作量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還涉及與方方面面的關係,而我們目前有的年輕教師似乎有點怕涉及這么大量的“雜事“中,怕陷入這種複雜的“關係”中,似乎想學鴕鳥將頭埋到沙堆里。但是這是躲不掉也是推不掉的。作為這個團隊中的一員,年輕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起真菌樓發展的重任。
我會逐步將一些科研課題的日常工作,包括組織落實、檢查匯報和成果鑑定交給年輕教師,也會逐步將一些課題的申請和主持交給年輕教師,這是時代對我的必然要求,也是歷史對年輕教師的必然要求。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一下子將太多的責任或任務壓到青年教師頭上,因為你們還要過“關”,太重的擔子對年輕人成長也不利。如果有個別年輕教師不願意承擔擔子,也不會強求。雖然是團隊,但有一個是否願意“和諧合作”的問題,有一個是否願意“接班”的問題,畢竟本質上是一個“同行”的關係,不是上級命令與下級服從的關係。
大家也許可以看到,許多校內外學術團隊在學術梯隊建設上面出了問題。有些學科老一輩非常了不起,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承接他手中的學術交接棒。什麼樣的人可以做學科領軍人物?做學科接班人?這其實是一個極難的大課題。縱觀全校相關學科,交給歷史責任感強、團隊合作意識強,學術水平高,社會活動能力強的人,往往是最好最成功的。請大家注意,我將責任感和團隊合作意思排在前面了。有的人個人專業學術水平不錯,但單打獨鬥,最終沒有大的作為,對單位和團隊貢獻極小。還有一些人,合作意識不強,而“鬥爭”意識很強,當面不進行坦誠地學術交流,背後貶人損人,這種人是極壞極壞的人。我們真菌樓永遠不要給這類壞風氣以存在空間,我們要營造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和坦誠合作共事的習慣。
我仔細看了一下學校發展好的團隊,幾乎都是項目主持人將課題分到中青年老師頭上,而將部分研究生分給中青年老師帶。而且多數是講師就開始幫助帶碩士,副教授開始幫助帶博士,研究生髮表論文時,具體帶研究生的老師往往是通訊作者,當然前提是指導教師在試驗整體設計、關鍵試驗結果和論文發表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這對年輕教師快速健康成長是一個十分寶貴的經驗。
這也涉及到一個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轉變的問題,首先我要習慣於放手讓年輕教師指導,青年教師要學會帶,研究生要習慣於青年教師指導。2010年,我想先放手幾個研究生,讓年輕老師指導一下,觀察運轉情況,不斷改進。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研究生有任何問題,要首先找自己的指導教師。而在需要找我的時候,指導教師和研究生一起來找我討論。
昨天到華中科大參加博士後出站答辯,生科樓實驗室的燈光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會議結束時是晚上6:30,我看到幾乎每個實驗室都是許多研究生在忙忙碌碌做試驗,實驗室很擠,但井然有序。晚上8點,我離開的時候,生科樓90%以上的視窗是亮燈的。我也經常到我們真菌樓各個實驗室看看,總是看到那幾個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在做試驗,極少看到有很多人忙忙碌碌的樣子,多數時間冷冷清清。如果不出差,我晚上一般會到實驗室,但很少看到每個實驗室都有人做試驗。
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研究生或者年輕教師,實驗室應該是你的精神家園;如果你兩天不去實驗室,應該感到空虛或者坐立不安,應該有一種內疚或者負罪感。有些人一周7天有2天在休息,不進辦公室和實驗室,不知道他們在家裡怎么坐得住,也不知他們有沒有內疚或者負罪感。
另外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套用真菌學科建立“小團隊”和“大團隊”的問題,引領“省級團隊”和影響“國家級團隊”的問題。植科院真菌樓的老師們和研究生,這是一個小團隊;由於學科定位等多種因素,我們小團隊不可能有太多人員。但我們還要建立一個包括植科院菌種中心、生科院、食科院、工程院、資環院、經管學院等學院老師參與的大團隊。
只有具有了大團隊,才能建設大平台,做出大成果,產生大效益,作出大貢獻,產生大影響。目前我們與菌種中心開展遺傳育種,與植物病理學科一起提高培養博士研究生的質量,與生命科技學院一起拓展食用菌質量安全研究領域,與食品科技學院一起開發食用菌加工產品,成效是顯著的,影響是良好的。
真菌樓每一個青年教師、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應該充分認識大團隊建設的重要性,尊重、關心和幫助大團隊中的每一位老師和研究生,真誠歡迎他們加入到套用真菌的研究領域,真心對待他們的每一個電話、每一次詢問、每一次來訪。同時,我們還要有引領省級團隊和影響國家級團隊的意識,可以說目前我們真菌學科是省級團隊的領袖和國家級團隊的重要成員,但我們的發展離不開與省內和國內同行的合作,許多項目都強調共同聯合合作共同承擔。希望每個人從與同行交往的每一個電話、每一個E-mail等細節著手,傳遞我們的熱情,釋放我們真誠合作的意願。
還有一個團結和諧工作的氛圍問題。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教師及研究生之間一切“小心眼”的事情發生。彼此之間切忌說風涼話,打小報告,拆台子,勾心鬥角,這些毛病對學科建設都是十分有害的。好在我們青年教師都是新來的,還沒有多少積怨,但必須先打預防針。我們彼此之間都是戰友和同行,都是為了學科發展而努力,所以應彼此珍惜這份難得的緣分。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而團結的團隊其力量是無限的;如果華中農大套用真菌學科只有你一個人,別人很容易忽略你。如果對學科建設和實驗室管理有什麼建議,完全可以直接在內部每周的會議上提出。如果對別人的科研工作有哪些不足,完全可以以善意的態度、交流的心態和誠懇的語氣提出來,別人會可以感受到的。因為每個人都是在用心感受別人的態度,“如果你微笑著給別人打電話,別人會看到你的笑臉。”
(三)關於建立獎懲制度的問題
任何一個人的努力都需要動力。一個簡單而複雜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這么拚命工作?
許多人都知道人的需求有五個層次。老師和研究生努力工作,首先是為了生活。我們許多研究生就是為了找一份工作才讀研的,他們為了將來的前途而每天憂心忡忡,天天坐在那裡發獃,胡思亂想,卻不知道從手邊的事情做起。試想一下,一個單位為什麼要研究生而不要本科生?難道用人單位都是看中了那張碩士學位證?從現在的市場經濟規律看,肯定碩士用人成本高於學士,最終別人看中的還是你的專業素質,專業素質與專業並不等同。你可能畢業後做的不是所學專業的工作,但你是否受過專業訓練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特別是在未來工作的前途和道路上,你能走多遠,能飛多高,就決定你現在所打下的“基礎”有多深!
生存和發展應該是年輕人奮鬥的原始動力!
做得好與不好,決定了你應該得到獎勵還是批評,如果你違規違紀了就應該接受懲罰。榮譽感是我們努力的動力之一,如果你經常受表揚,你可能越來越帶勁地幹活。如果你經常挨批評,你應該有羞愧的感覺。現在有些懶惰的研究生,有些不勤奮、不刻苦的研究生,我很擔心你們未來的前途,很希望你們能振作起來,為自己的將來好好的想一想,認認真真的規劃一下。
可以說,現在青年教師工作的動力之一是奔職稱而去,所以一般比較努力工作。博士生需要SCI論文才能畢業,所以絕大多數很努力,因為目標十分清晰。可是研究生培養的過程怎么考核?我們上周教研室開會,已經初步確定讀書報告(一年級)和課題進展(二、三年級)作為每月獎勵的依據,這個獎勵與基本生活補助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基本生活補助按照學校基本標準執行,我們原來多發的部分用於獎勵表現優秀的研究生,讓讀書報告優秀或工作進展突出的研究生,能獲得比其它研究生多的收入。錢不是萬能的,獎勵的初衷只是為了讓你們能更努力的學習和做試驗。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碩士畢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問題。碩士畢業論文有人偏套用,有人偏基礎,但都應該達到標準才能答辯。我們上周老師們已經討論了一個標準,做基礎的至少應該有1篇一級學報的文章被接受,做套用研究的至少有一篇二級學報的論文被接受,做產品開發的應該有產品樣品、工藝技術研究報告和產品質量標準,今年的碩士畢業生就開始實施這個標準。能不能畢業,你自己早就知道。不夠條件,你不用寫論文,也不必申請答辯,因為你不夠申請答辯的條件,這跟博士生需要SCI論文是一樣的。沒有壓力的話,許多人會懶惰!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的人平時很努力,但進展不大,但最後有重大突破後,結果非常好。我們真菌樓已經有2個碩士生髮表SCI論文了,其實研究生髮表SCI也不是特別難的事情。可以在發表論文後,予以獎勵。發表SCI論文學校獎勵3000元,學科組可以再獎勵。獎勵優秀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方向是不會出錯的。
我看了一下中科院和國內名牌大學,一些國家重點實驗室,都有實驗室簽到的規定。我們也採取了這個措施,我認為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對一些睡懶覺的人有促他起床的作用。我會堅持這個規定,而且還要試行離開實驗室簽字的規定。之所以採用這些措施,是因為太多的研究生不自覺。有事情可以請假,無故遲到或曠工,是必須受到處罰的。
我是十分不喜歡看到研究生在上班工作時間上網看電影、聊天或聽音樂的。如果你在認真看文獻或整理試驗結果,或在寫論文,你怎么可能一邊耳朵聽音樂看電影,一邊思考複雜的學術問題。這個規定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因為中午11點到2點,下午5點半到7點,以及晚上9點後,你有大把時間網上看電影、聊天或聽音樂。我固執地認為,網路已經“夭折”了許多青年才俊,我不希望我的研究生被網路“謀殺”,我毫不掩飾對所有沉溺於網路遊戲的年輕人都是有偏見的,但別人的事情我管不了,我的研究生我有義務管。所以,違反這些規定的研究生,是要受到重罰的。只要是我的研究生,任何人都必須遵守這條規定。如果你經常違反這些規定,經常挨批評,我是不會給你推薦工作的,也不寫推薦信,因為你會給我丟臉。我建議你畢業後,也不要講是我的學生,我不喜歡也不欣賞“懶惰”的“天才或怪才”。
過去套用真菌學科存在的一些問題,許多與我管理和指導不力有關。我的困境想必大家是了解的,因為我們教師隊伍幾乎“徹底”斷層,研究領域廣而戰線長,國內同行競爭異常激烈,而教師隊伍年輕而人數極少,所以我過去3年主要精力在爭取科研項目、建立研究平台、改善試驗條件和擴大教師隊伍上。隨著研究經費趨於穩定,研究條件基本改善,研究隊伍逐步建立,我的主要工作中心將放在培養年輕教師和研究生,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科研產出上。
任何一個將套用真菌學科命運與自己前途聯繫起來的年輕教師和研究生,都應該擔當起自己的歷史責任。
祝你們寒假生活愉快,春節合家快樂!
邊銀丙
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於華中農業大學真菌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