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精神病

遺傳精神病

遺傳精神病是與遺傳有關的精神病。細胞遺傳學發現,當細胞染色體在數量上或結構上發生異常時,便會引起精神障礙。臨床遺傳學研究表明,與精神病病人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專家們發現如果父母一方為精神分裂症,其子女發病機率為15%左右,父母雙方都是精神分裂症,則子女發病機率在40%左右。

基本信息

發病率

遺傳精神病遺傳精神病
由研究得知,一般人罹患精神分裂病的比例為千分之三,而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血親患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以目前研究結果來看,患有精神分裂病的病人,其同胞兄弟之罹患率為7%-15%,假如父母有一方患病,其子女罹患率增加至16%,若雙親均患有該病者,其子女之罹患率為40%-68%。至於周期性的躁鬱病,一般人的罹患率是0.4%左右,異卵雙胞胎的罹患率是26.3%,而同卵雙胞胎罹患率是95.7%。因此我們必須考慮遺傳的影響。
雖然遺傳對精神病的成因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並不是絕對因素,也就是有遺傳影響的子女並不一定都會發病,我們不能忽略後天生活環境的因素。

分子遺傳學研究表明,先天性遺傳代謝障礙可引起多種多樣的精神發育不全。

細胞遺傳學發現,當細胞染色體在數量上或結構上發生異常時,便會引起精神障礙(如先天愚型)。臨床遺傳學研究表明,與精神病病人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專家們發現如果父母一方為精神分裂症,其子女發病機率為15%左右,父母雙方都是精神分裂症,則子女發病機率在40%左右。總而言之,精神病有遺傳傾向。

分類

遺傳精神病遺傳精神病
常見的遺傳性疾病一般有三種類型: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病

單基因遺傳病是由一對遺傳基因突變引起疾病,具有這種基因的人一般都發病。也就是說在單基因遺傳病中,遺傳因素起了決定作用,而環境因素基本不起作用。單基因遺傳的方式又分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染色體隱性遺傳等。在基因遺傳因素引起的精神病中,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最多見,如苯丙酮尿病、肝豆狀核變性等。這一類遺傳病,患者的父母雙方都不是患者,但都攜帶致病基因,同胞中有四分之一患者,近親結婚者發病率更高。其次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亨廷頓舞蹈病等,也有人認為躁狂抑鬱症也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這類遺傳性精神病患者的父母必有一方是患者,同胞中有一半是患者,子女中也有一半是患者,代代相傳。

基因遺傳病是遺傳信息通過兩對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積效應所致的遺傳病,其遺傳效應較多地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與單基因遺傳病相比,多基因遺傳病不是只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由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與環境因素相比,遺傳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叫遺傳度,用百分數表示。如精神病中最常見的也是危害人類精神健康最大的疾病———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遺傳病,其遺傳度為80%,也就是說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中,遺傳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而環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則相對較小。多基因遺傳病一般有家族性傾向,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親中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數倍,與患者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鍾老漢一家的發病情況就有這種可能性。

染色體病是因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的異常所致的遺傳病,這類遺傳病一般出生後即可發現一些軀體器官的結構異常,也常常伴有精神和智慧型的障礙,如先天愚型、女性或男性性腺發育不全症等。

臨床症狀

遺傳精神病遺傳精神病
1、睡眠和記憶障礙:精神病人的失眠與神經衰弱的失眠不同,精神病人的失眠無明顯原因,無痛苦體驗,也從不主動就醫。有的即使徹夜不眠,次日仍毫無倦意,有的甚至感到精力過人,但仔細觀察可發現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散漫言語雜亂、非正常動作增多等表現。

2、性格改變:原來是熱情樂觀合群、善於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孤獨,對以往很合得來的人亦不理睬、疏遠。對沒有特殊原因,突然發生了明顯性格改變的人應引起重視。

3、情緒反常:精神病人的情緒改變往往是毫無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會引起大“反應”。如躁狂症病人常表現終日喜氣洋洋,過分熱情。抑鬱症病人則表現情緒低落,抑鬱寡歡。還有一些病人出現情感倒錯,如聽到不幸的訊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興的事卻唉聲嘆氣。

4、過分多疑:這類病人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特別敏感,如聽到有人講話,就懷疑在議論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他也會懷疑是針對自己的。這種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如經事實證實而否定,患者仍堅信不疑,這種病態思維被稱之為妄想。

5、動作和行為異常:這是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一般比較容易識別。如具有妄想的病人往往對妄想對象突然發生攻擊行為。

注意事項

1、對於煩躁、激動狀態中的患者,不應過分地去關心、詢問。

2、當患者向你發怒時,不可與之發生正面衝突。

3、不應嘲笑、歧視患者。

4、對於症狀相對穩定的患者,要督促其服藥、隨訪,並留意其復發的預兆。

5、發現有精神症狀復發傾向時,應及時送其治療,必要時可在多人協助下強制其住院。

6、與有過暴力史而又正處於發病期的患者接觸時,最好不要處在患者可以正面攻擊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場,必要時可提供幫助。

7、患者的合理要求應儘量予以滿足,如果實在無法辦到,可用溫和的語氣與其商量,並做出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