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心理

遲到心理

心理學家讓-皮埃爾・溫特指出,遲到有多種含義,但各種形式的遲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遲到者讓自己因遲到而“引人注目”。這是一種“遲到心理”。

現象說明

遲到 遲到

遲到是人們的通病,堵車、回去取東西、記錯約會時間、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件等等,通常都會是遲到最好的理由。但是,守時的人總是守時,他們似乎永遠時間充沛,而遲到的人總是遲到,他們幾乎總是時光苦短。 對遲到者而言,無論他們怎樣安排好充裕的時間,好讓赴約變得從容,但他們依舊會是約會上最後的出現者。遲到者以遲到來自視高於別人,因為毋庸置疑,別人在等待中會不斷地想到自己。

心理解析

渴望關注

遲到者在做一種誘惑的遊戲,就像女人在與情人約會時總要遲到那樣。這種遲到的行為也可能會反映出一種更惡劣的態度,就是強迫別人去想自己。作為缺失的對象,遲到者就是想要成為別人渴望的對象。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一種自戀的表現,這種自戀使他們無法尊重別人。

逃避恐懼

遲到可能反映的是一種恐懼:面對一種狀況的恐懼,一個人獨處的恐懼,一種對空缺的恐懼等。心理學家艾聶斯・帕葉指出:“人在等待的狀態下,腦子裡就會充滿想像。而一旦回到現實中,就會有空缺感。”行為心理學家讓娜・B・布爾卡和雷諾拉・M・閻也稱這種狀態為“挫敗感”。

然而在經常遲到者中,極力追求完美者也不在少數。低估自己、缺乏自信令他們痛苦難挨,所以為了逃避失敗,他們便躲開不得不與別人進行比較的場景。再三的遲到就是一種焦慮的表現。這種焦慮往往來自希望工作和家庭都非常成功的壓力。另外心理學家還發現,遲到的壞習慣往往是在學齡兒童第一次體驗到競爭時產生的。

享受控制

在日常用語中,“讓人等待”同樣也意味著“讓人痛苦”。遲到的人讓別人處於很不舒服的境地,直到他的出現才把別人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出來。遲到變成了權力的象徵。那種自信其實充滿著控制感。

克服辦法

辨別遲到的性質

認真注意一下當你遲到時的感受。如果感到內疚,你還有改變的機會;如果你一點也不內疚,你很可能把這種行為當作了權力和誘惑的武器。

換位思考

換個位置,看看你是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把自己放在“犧牲者”的位置上。當你在被迫等待時,也許你會因此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學習安排時間

制訂一個嚴格的時間表,並將其張貼在你的面前,對每一次的約會都標註清楚,給予同樣的重視。留出足夠的時間去赴約,這樣你就會做好準備去應對約會,還會緩解以往造成遲到的恐懼心理。

宣布決心,及時獎勵

可以告訴親朋,或者在網上論壇中宣布你改變遲到習慣的決心,制訂計畫,從平時的小事做起。做到不遲到時,及時給自己獎勵(物質的或者精神的)。朋友們的監督和鼓勵也是一種很好的獎勵 。

網路文化分類

人類心理效應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社會科學——心理學>>>回到科學頻道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
從眾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馬太效應在經濟、教育、股市等領域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巨觀經濟需要考慮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期望效應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霍桑效應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其後,從1927年到1932年,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續多年對霍桑實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維特效應源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出版後,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維特自殺,“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刻板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
破窗效應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
負性效應指人們認識他人的時候,對正負信息(也就是這個人做的好事和壞事)形成的印象不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