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況
境內丘陵和壩區面積約各占50%。丘陵區海拔600—750米,常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農作物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和油菜等。2008年來,注重生態農業建設,在丘陵山區實施“坡改梯”工程,新栽經濟林木17萬株,面積2000畝;成活榿木、樺木、香樟、火炬樹等樹種13萬株,800畝;新建“U”型漕溝17萬米;種植蠶桑近2000畝。境內盛產慈竹,為竹編製品的上好原料,.道明鎮系四川省首批100家小集鎮建設試點鎮,1994年底完成城區建設總體規劃,不斷完善集鎮基礎配套設施。2008年來更斥巨資完成了鎮區主幹道水泥路面和銀樺路街道工程,擴容1000門程控電話,實現了村村電話暢通。
旅遊事業
道明鎮歷來重視發展以旅遊度假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高科技農業開發項目。境內有始建於隋代的白塔、白塔寺院和省級風景旅遊區──白塔湖相映成輝,先後有鴕鳥園、港灣賓館、成都華神有限集團公司、成都紫泥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十多個項目在此落戶,總投資5000多萬元。道明鎮最著名的旅遊景點白塔湖,是80年代初期利用羅溝向陽水庫新開發的一個旅遊風景區。因景區內有三面環山之湖,湖旁山巔有一座白塔雄姿挺拔,如柱擎天,倒映湖中,把這裡的湖光山色妝點得充滿詩情畫意,故名“白塔湖”。
這裡原是佛門勝境。湖東面的白塔湖山上有始建於隋的舍利寶塔(白塔)和白塔禪院。舊時的白塔禪院有廟舍78間,規模宏大,古樹參天,香火鼎盛。現在,朝山拜佛者依然如潮,每逢廟會,達數萬之眾。以白塔禪院為中心,周圍的山川島嶼都染上了濃厚的佛門色彩。
白塔山原名和尚山,它是這一帶群山之中提綱挈領之山,其他山頭、山崗、山坡、山溝之名均由此派生。它西面的小山,形似置於和尚面前的木魚,故名木魚山,蓄水成湖後,四面環水,便改稱木魚島。木魚山的西南面有醮贊坡,是白塔禪院佛門弟子做法事的道場。白塔湖附近有“三印崗”,白塔湖畔有“三印亭”,白塔湖址原稱“羅漢溝”,所有這些名稱都與佛教文化緊密相聯,與白塔禪院相依相承。
環湖山崗及湖心島嶼上新建了休閒新景和紀念設施,有充滿詩情畫意的港灣,有保留佛門色彩的木魚島,有紀念保國名將楊遇春的楊侯島,有供垂釣愛好者玩樂的釣魚島。情調別具,風韻各異,堪稱忘世絕塵之境。
特色產業
2008年,道明鎮陶亭革作為合作社負責人從市工商局領取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自此,道明鎮首家以竹編戶合作共贏發展竹編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崇州市竹興道明竹編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該合作社的成立,對引導道明鎮竹編戶加強技術交流,提高產品質量,創新品牌發展新產品將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也將為竹編戶強強聯手,共同接納大額訂單,開拓廣闊市場提供強勁合力。陶亭革說“有了營業執照,成立了合作社,道明竹編戶就有了更為合法的身份參與市場經營活動,我們的合力增強了,後勁更充足了”,“我們將採取集中場地、集中生產形式生產加工竹編產品,創新品牌,發展新產品,力爭年創經濟收入100萬元”。
2008年,已有88名竹編能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輻射帶動竹編戶200多家,並已著手為客戶開發生產10樣旅遊產品和居民家居室內裝修裝飾產品,把道明竹編打入了旅遊業和居民家居裝修裝飾行業。
成都平原盛產竹子,各種竹編、竹雕自然成了成都地區民間藝人們的拿手巧活。最具代表的是崇州道明,竹編藝人始創以鹵漆案盆為底胎,用竹絲依胎形編織而成的漆胎工藝品,後又發展為錫胎和瓷胎,瓷胎竹編也是贈送友人的最佳禮品之一,瓷胎竹編清麗素雅,在我國眾多的竹編工藝品中卓然挺立,獨具一格。這種工藝品常被地方政府作為向朝廷進獻的貢品。
道明竹編工藝已有近千年歷史,道明竹編以經緯編織法為主,貫以穿、插、釘、鎖、纏、套多種技巧,產品現有各種、籃、盤、碗、燈、扇、盆、椅、畫等近百個大類、八百多個花色品種、2008年來又開發出主體藝術竹編,有壁掛、花插、茶具、涼帽、竹包、仿古家具、竹絲彩繪等品種,龍以竹編書畫堪稱一絕,崇州道明竹編分別被成都市文化局、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
社會活動
“5.12”汶川大地震,使紅牌樓街道對口扶貧單位崇州市道明鎮四河村遭受了極大損失。全村335戶就有328戶農房受損,其中農房損毀情況嚴重的有33戶,完全不能居住的有10戶。另外,10個蓄水池(150m3)、灌溉溝渠等水利基礎設施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紅牌樓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主動了解了災情後,立即行動起來,於5月20日上午送去了救助物資1噸約3萬元(包括午餐肉、藥品、大米、礦泉水、方便食品等)和定向捐款10萬元,為受災村民的生活和重建家園提供了物資和資金保障。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強烈地震,人民民眾的財產、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地震發生後,骨科醫院在第一時間內,高巍院長等院班子就帶領全院職工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收治災區患者近700名;隨後積極回響上級主管部門的號召,根據災後重建對口支援崇州的指示和要求,於9月17日,高巍院長親自帶隊對崇州市道明鎮公立衛生院進行了情況摸底,針對兩院的實際情況,雙方就援助切入點進行了積極溝通,特制定對口幫扶方案。
雙方在“你提升,我拓展”的雙贏思想下,於9月12日進行了有效溝通,達成了共識:以技術支援為主,以骨科為業務突破口,其他形式支援為輔;幫扶分階段分期進行,前期重點是人才的培養,為道明鎮衛生院培養一批人才,做好人才儲備。雙方還就具體幫扶細節進行了認真地探討,並取得了一致的認同,雙方都堅信對口支援幫扶一定能夠取得圓滿成功。
2008年7月16日,成都隴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為支持崇州市災後重建工作,儘快恢復地震災區幼稚園的正常教學工作,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全資捐建崇州市道明鎮幼稚園簽約及啟動儀式,在道明鎮九年制學校舉行。
崇州市人民政府陳剛副市長,成都隴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胡波董事長,分別在協定書上籤字。參加儀式的領導同志,還有隴海創業董事長助理張曦先生,規劃設計技術總監張楠先生和綜合部主任徐海英女士,崇州市教育局王偉局長,道明鎮黨委吳敏書記和李鴻奎鎮長。
隴海創業捐建的幼稚園按6個班規模,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等級為8度的標準設計建設,建築面積1397平方米,概算投資約210萬元。
黨政建設
9月1日上午,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省抗震救災指揮部駐德陽工作組組長甘道明在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張法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蔣子林的陪同下,前往道明鎮調研農村受災民眾永久性住房建設情況。甘道明一行首先來到道明鎮調元鎮團堆村,該村是道明鎮第一批在建的永久性農房建設項目。在施工現場,甘道明察看了工程施工、進展情況,聽取了道明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就全縣農村永久性住房規劃、建設等所作的匯報。在略坪鎮高玉村,甘道明與村民親切交談,向現場農民了解了修建意願和構想。在白馬關鎮白馬村,甘道明實地察看了該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對當地依託旅遊資源,利用災後重建契機推進農房改造,提高農民發展致富能力的思路、做法給予肯定。
甘道明強調,要採取農民自願、適當集中的原則做好農村永久性住房的規劃、建設。農房適當集中,農民既沒有離開耕地,同時也便於規劃,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也相應降低。要因地制宜抓好農房重建規劃建設,切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甘道明要求,要按照新的抗震標準抓好重建設計規劃,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全力加快農村永久性住房建設,使受災民眾早日住進新居,過上幸福生活。
在“5•12”特大地震中,僅24萬人的道明鎮就有近20萬人遭災,其中有兩萬戶近7萬農民的房屋必須重建。為了儘早讓這些受災民眾搬進新居,道明鎮根據丘陵地區的地形地貌特點和當地的建築風格,因地制宜地結合新農村建設遠景規劃,將全縣所有受災民眾的住房進行了統一規劃和要求。農房重建方案是在廣泛徵求廣大民眾和相關專家意見作出的。房屋的外觀在現代元素的基礎上,又融入了川西民居的風格,而區域也是按照小區的模式進行規劃和建設的,有田園景觀,有公共活動空間。房屋建成後,無論是抗震要求,還是民眾的生活環境,都能在震前基礎上得到極大的改善。2008年,道明鎮的農房重建工程正在各受災鎮、村如火如荼地開展,2008年底之前,大部分受災民眾都有望住進新的永久性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