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長而不宰

道德經·長而不宰

長而不宰,是老子《道德經》的一句話。意思是滋養萬物而不主宰它們,這也被老子稱作自然無為最高深的德性。

作者

老子像 老子像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 老聃 後人稱其為 “老子”。漢族 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范傳福書法 范傳福書法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形神合二為一,能不分離嗎?聚集精氣達到柔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除私心雜念,能心明如鏡沒有一點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用智慧自然無為嗎?口鼻開閉,呼吸吐納,能綿綿細靜地雌守嗎?高明通達,能大智若愚嗎?生長萬物,養育萬物,生長而不占有,養育而不自恃有功,滋養萬物而不主宰它們,就稱作自然無為最高深的德性。

解析

人類被稱為動物之靈長,主要是因為人類擁有精神和意志,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這樣一來,人類對自己周圍的事物便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人的主觀意識便發揮了它的能動作用,人們就是通過這種主觀對客觀的思索,來改造周圍的世界的。然而,人的靈魂和意識所能發揮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難免會犯錯,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為此懊悔、痛苦,擁有情感體驗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顯著標誌之一。人和其他生物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其他生物為什麼沒有痛苦和煩惱?

我們常常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也會有力有餘而心不足的深切體會。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人類的靈魂和肉體經常處於分離的狀態,無法達到合二為一的境界。靈魂是長翅膀的,它總能飛躍到一個很高的高度,而我們的肉體卻顯得很笨重,它無法和靈魂一起飛翔,於是就出現了靈魂在一處,肉體在一處的景況;我們也可把靈魂比喻成理想,肉體比喻成現實,理想和現實總有很遠的一段距離,而且美麗的理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常常會變得不堪一擊。理想和現實常相分離的狀態,常常會令我們痛苦、無奈而又彷徨。

現在我們來探討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人之所以有痛苦、懊悔的情感體驗,是因為人類有七情六慾,當我們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迷惘和失落,這種情感獲得的根源還在於人的肉體和靈魂的不統一。而其他生物則不同,它們的身體和心理是合一的,它們不具備完整的心理精神體系,不能獨立思考,也無法進行意識判斷,它們對任何事物都不會敏感,因而也不會感到失落或痛苦。

我們常用“庸人自擾”來形容無端地痛苦和煩惱的人,因為平庸,所以才會無端地痛苦,無端其實是有端,只是這個端微乎其微、不值得計較罷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不被凡事困擾呢?不被凡事困擾者,只有兩種人,一是聖人,一是嬰孩。嬰孩不諳世事,萬事皆清,頭腦混沌,不知何物為何物,不知何事為何事,只知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順應人的自然本性,當然不會有煩惱和痛苦,他的靈魂和肉體是合二為一的。聖人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經過了庸人的階段,他感受過痛苦和煩惱的滋味,他不想讓自己再度痛苦,他明智地選擇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靈魂和肉體和諧統一;做到了專氣致柔而如嬰孩;做到了心鏡明淨,而無瑕疵;做到了如雌性無欲而逍遙;做到了不受知識的局限而透悟真理。

“專氣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氣凝聚起來。如果我們能夠聚集體內精氣而長久保持嬰兒般的柔軟體態,就能長盛不衰。我們必須經過心靈的活動才能達到精神和元氣相合,心靈就像一面鏡子,宇宙萬象通過此鏡盡覽無餘,鏡面必須經常擦洗,去其污垢才能明察世間百態。

作為統治者治理國家也是如此,要像嬰兒一樣無欲無為,順應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為的因素,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討論過多次,無為而治,才是真治。採取強硬措施不但不利於安定民心,反而會釀成天下大亂。所以,要順應百姓自身的自然規律,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理效果。

出處

《長而不宰》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