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過永慶院
荒涼舊蘭若①,古木兩三重。
林下已無柏,澗邊惟有松。
石階生薜荔②,香座缺芙蓉③。
化俗似禪衲④,破來縫不縫。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①蘭若:寺廟,阿蘭若的略語。
②薜荔:也稱“木蓮”,常綠藤木,含乳汁。
③香座缺芙蓉:無人插花供佛。以香與花供養,是佛教的一種表示虔誠的禮敬儀式。
④衲:僧徒的衣服常用許多碎布補綴而成,稱“百衲衣”、“衲衣”或“衲”。
昔日的寺廟變得如此的荒涼,只剩下兩三重古木參天。
樹林中已經看不到柏木,惟有松樹聳立在山澗的旁邊。
台階上生長出層層的薜荔,香座上也看不到鮮花供獻。
寺院成俗地就如同百衲衣,破了後縫不縫都沒有關係。
作品鑑賞
該詩寫永慶院荒涼的景象。開頭六句,作者採取動態描寫的方法,由院外到院內,漸漸寫去。首句是總體介紹寺廟的荒涼、敗落,接下來二、三、四句分別寫兩三重古木、沒有柏樹的林下,只有一些松樹的山澗,這都是永慶院外部的景物。第五句描寫長滿薜荔的石階,開始由外入內。第六句寫到院中情景,香座上沒有芙蓉供養。這種動態描寫的方法,造成視點的不斷轉換,移步換景,別有情致。末尾兩句是作者的詠嘆之筆,富有禪意。宋人方虛谷在批點該詩時指出:“尾句‘縫不縫’之句,怪而有味。”他說的“怪而有味”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理解。寺院蕭條、敗落,不再是僧人修禪參佛之所,而成為俗地一景,這種轉變來得沒有痕跡,就好像是僧人穿的百衲衣一樣,本來就綴滿補丁,如今破了,再縫一塊,有什麼區別,根本不會留下明顯的印跡。作者對於這種“化俗”充滿著豁達和隨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