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過勞山寄延安諸同志》
【年代】近代
【作者】董必武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過勞山寄延安諸同志①
淺黃深碧雜叢紅,映日秋山到眼中。
結輦南馳隨去雁,離人北望逐飛鴻。
亦如此別尋常事,總覺難言隱曲衷。
今夜鄜州看明月②,得無清皎與延同③。
作品注釋
①勞山:山名,在延安的南面和鄜州北面。
②今夜鄜州看明月:是化用了杜甫詩《月夜》中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鄜州,今陝西省富縣。此處借來表達了詩人對延安諸同志的懷戀。
③得無:想來。
作品賞析
詩人董必武作為一個無產階級政治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多次去國民黨統治區工作和戰鬥。然而,他寄旅異地,心卻常常牽念著延安革命根據地和甘苦與共的革命戰友和同志。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寫了該詩表達了對延安諸同志的思戀惜別之情。
該詩的首聯交代了詩人所在的地點和時間:“淺黃深碧雜叢紅”的秋日勞山。但是這美好的景致,並沒能轉移詩人對延安諸友的綿綿思戀之情。而接下來的三聯,都是寫的詩人貯滿胸臆而又難以言喻的神情思戀。“結輦南馳隨去雁,離人北望逐飛鴻。”詩人駕車南弛,眼睛卻時時望著北去的鴻雁,希望它能給延安的同志帶去離人的思戀。“亦如此別尋常事,總覺難言隱曲衷。”對詩人而言,離別延安是常有的事,但這次卻覺得還有很多心裡話沒有說盡,恨不得在跟同志們敘敘衷曲。“今夜鄜州看明月,得無清皎與延同。”彼此之間既然暫時不能相見與傾談,只有在今夜觀賞月亮時寄託思戀之情。想來鄜州的月亮也與延安的一樣輕盈皎潔。
該詩含蓄、委婉、寄情深層。該詩句句都是寫詩人對延安諸同志的思戀之情,卻不見“思戀”之字句。詩人借景抒情,把自己的思戀之情凝聚在含蓄委婉、詩意繚繞的意象、意境的營造上了。
在這首詩中,詩人抒發的不是兒女情長與個人離愁別緒,而是在血與火的洗鍊中凝成的崇高深厚的革命情誼;詩中的抒情方式,不是“金戈鐵馬”樣的豪壯,卻有纏綿悱惻、委婉蘊藉之致。
作者簡介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