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六合即景

過六合即景

《過六合即景》是元代詩人張以寧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原文

(元)張以寧

春日三竿上翠屏⑴,曉風五兩⑵下蘆汀。

水兼天去無邊白,山過江來不斷青。

沙嘴潮回平雁跡,海門雨過帶龍腥。

昇平不復庭花曲⑶,睡起漁歌爛熳聽。

注釋

⑴翠屏:指作者故鄉,在古田(今屬福建)翠屏山下,故人亦稱他為“翠屏先生”。

⑵五兩:古代測風器。唐王維《送宇文太守赴宣城》:“何處寄想思,南風吹五兩。

⑶庭花曲:唐教坊曲。南朝陳叔寶(後主)與幸臣按曲造詞,誇稱宮人美色,男女唱和,輕盪而其聲甚哀,名為《玉樹後庭花》。後以此曲代指亡國之音。這裡指哀嘆元朝對中原的統治。

翻譯

春天的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我們出發繼續向老家翠屏前進,乘著早晨和煦的順風,沿著江邊蘆盪行進。站在船頭,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是一望無際的白茫茫一片,兩岸的山巒沿著江水慢慢的展現在眼前,青翠綿延。江邊的沙灘在潮水退去後,顯得非常平坦,可以看見蘆雁在上面嬉戲。雨過天晴,長江近海的地方,陣陣海風中可以聞到海鮮的腥味。現在正是天下安定的時候,我一覺起來,耳中再也聽不到哀怨淒切的亡國之音,能夠聞見的都是悅耳動聽的漁歌聲。

背景

關於本詩的作者,明代成化、嘉靖和清代所有的《六合縣誌》均題為元代揭奚斯,是沿成化志之誤,嘉靖志在本詩後說:“此詩亦見《翠屏集》,翠屏即張以寧號也。據成化志作揭曼碩,恐誤。”明末清初錢謙益編選的《列朝詩集》甲集第十三錄本詩題作《長蘆渡江往金陵》為張以寧所作。因此,筆者認為本詩應物歸原主,當題作張以寧。

心情

本詩描述的是作者懷著高興的心情,乘船回鄉經過六合江邊的見聞。經過元末明初的激烈戰爭,明朝逐漸統一了中國,社會慢慢穩定下來,張以寧也結束了在江淮和六合一帶流浪了十年的不安定生活,準備歸鄉,在他的眼裡,此時的“春日”“曉風”“水白”“山青”“潮平”“漁歌”等等,都是非常溫馨可愛的,詩句中處處透露出作者愉悅的心情。

作者

元大德五年(1301)四月十五日張以寧生於古田縣城官宦之家。祖父張留孫任湖廣僉事,其父張一清官至元中奉大夫,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張以寧為張一清續娶妻子陳氏所生。陳氏“既有娠,一夕夢小兒擎荷葉向月而拜,覺而公生”。以寧自幼穎異,天賦神采,在襁褓中就嗜好讀誦。幼時在寺院中與夥伴遊戲,僧人以對聯難之,以寧隨口酬應以超卓的回答,聞者歆羨。八歲時,張以寧因賦《琴堂詩》釋其伯父之獄而知名當時。十五歲前往寧徳受學於韓古遺。五年學業大成,受鄉里學者的推許。 元泰定丁卯年(1327)張以寧二十七歲以春秋經登進士第。與其同年黃子肅、江學庭諸人盡有聲當代,而張以寧的名聲尤著。初任黃岩州判官不到一年就擒捕海冦殆盡,後升真州六合縣尹有惠政及民。以丁內艱去官,服闋將上京師為兵所阻,在淮南教授為生達十年,王鈍、石光霽皆是以寧門人弟子。 元順帝至正(1341-1368)中復征至國子助教,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元末宿儒如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等人都已相繼物故,張以寧以清俊之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 1368年9月大都陷落,張以寧與危素等征至南京,朱元璋命其撰《鍾山說》稱旨大悅,授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特被寵遇。洪武二年(1369)夏六月奉命齎詔印使安南年,以寧已經七十高齡,奉使安南,洪武三年( 1370)五月四日歸途中卒於交州。

作者簡介

張以寧(1301——1370),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他賦《琴堂詩》立成,使獲釋,由是出名。長於經學,尤專《春秋》。著有《胡傳辨疑》、《春王正月考》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