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按空間,分為陸上進攻戰役、海上進攻戰役和空中進攻戰役;
按規模,分為戰區(方面軍群)進攻戰役、方面軍(集團軍群)進攻戰役和集團軍進攻戰役;
按樣式,分為運動進攻戰役、陣地進攻戰役、城市進攻戰役、登入戰役、空降戰役和追擊戰役等。
兵力運用
一般地說,組織進攻戰役的一方占有進攻戰役主動權,在戰役的兵力運用上,進攻戰役的一方要集中優勢兵力,在兵力對比上要勝於防禦的一方。這裡所講的兵力對比並不完全指兵員的數量,而是綜合兵員的數量和質量、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電子信息戰的能力等多方面綜合戰力的比較。
另一方面,兵力對比可以不是全局兵力的對比,而體現在戰役局部的兵力對比上占優勢即可。根據毛澤東軍事思想,即使一方在總體兵力上不占優勢,也可以通過誘敵深入,迫敵分散,靈活地運用戰術,從而造成己方在戰場局部的優勢,從而組織進攻戰役,給敵以重創。此類戰例在中國的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均有體現。
發展歷史
古代戰爭中,已出現具有進攻戰役特徵的作戰。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各諸侯國相互征伐,多為攻城作戰;公元前 632年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晉軍先“退避三舍”,誘使楚軍深入,而後在運動中出奇制勝,各個擊破楚軍,是具有運動戰戰役性質的作戰;公元前 354年戰國時期的桂陵之戰,齊軍巧用計謀,避實擊虛,攻敵必救,示弱驕敵,實施快速機動並截擊魏軍,大獲全勝。其中孫臏創造的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9世紀初,法國拿破崙創造了軍隊人數眾多性和作戰行動運動性的新的作戰體系,組織了一些稱之為“機動戰”的戰役,靈活採用襲擊、包圍、迂迴、追擊等戰法,出其不意地各個擊破了敵軍;19世紀中期,防禦者開始構築野戰陣地並形成防線,隨之出現了陣地進攻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進攻戰役主要是對築壘地域的突破;後期,隨著坦克、飛機的使用,發展為諸軍兵種的契約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通常集中優勢兵力,在狹窄的地段上組織突破,爾後以後續的坦克、摩托化部隊投入交戰,並以空降配合,以迅速發展勝利 ;運動戰戰役規模不斷擴大,戰法更加多樣,並成為重要的戰役樣式;1945年蘇軍組織的柏林戰役,給德軍以最後的殲滅性打擊,是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城市進攻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進行了眾多進攻戰役。如“四渡赤水”、蘇中“七戰七捷”、陝北“三戰三捷”等,都是著名的運動戰戰役,並從游擊性的運動戰逐步發展到大規模的正規的運動戰;解放天津、上海等戰役,則是對敵重兵集團堅守的、有水備築壘堅固防禦體系的大城市進攻戰役的典型代表,分別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分割後圍殲和鉗形攻勢、先斷敵退路再實施總攻的戰法,取得了重大勝利;之後,在寬大正面上多路實施了戰略性追擊戰役,結合運用深遠迂迴、包圍戰法,大量殲滅了全線潰退的敵重兵集團。
抗美援朝戰爭中組織的橫城反擊戰、金城戰役等,進一步發展了陣地進攻戰役的戰法,注重隱蔽作戰企圖,以達成戰役突然性,集中優勢兵力,靈活採取包圍迂迴戰術,周密協同,有效地殲滅了敵人有生力量。進攻戰役,以殲滅戰為基本方針。其基本要求:充分準備,精心計畫;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建立縱深、立體而有重點的攻擊部署;密切協同,發揮諸軍兵種整體威力 ;隱蔽突擊,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以襲擊、強攻或兩者相結合的戰法為主,靈活運用包圍迂迴、穿插分割等方法,並強調縱深性和立體性;統一、高效的指揮和全面保障;勇猛頑強,速戰速決。
發展方向
現代條件下的進攻戰役,是諸軍兵種共同進行的契約戰役,其立體性、縱深性和速決性不斷增強,更趨於高投入、高消耗,並向電子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