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布

連布

“連布”為兩枚布幣相連而成的畸形布幣。長 8.6 寬 2 厘米 。 “連布”為兩枚布幣相連而成的畸形布幣。該幣面文一面為“四錢”二字,另一面為“當圻”二字,連幣的出現,表明了當時鑄造匆忙,未及鏨開就流入市場。

簡介

戰國 ,長 8.6 寬 2 厘米 。

正書和傳形一對 正書和傳形一對

“連布”為兩枚布幣相連而成的畸形布幣。該幣面文一面為“四錢”二字,另一面為“當圻”二字,連幣的出現,表明了當時鑄造匆忙,未及鏨開就流入市場。

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基本資料

連布

名稱:連布

尺寸:長8.6厘米,寬2厘米

年代:楚國晚期

質地:銅質

價值:四布當釿連布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 30000——50000元(因先秦鑄幣價格不穩定,且與大小、重量、坑口、品相的關係很大,故本價格表只起到衡量作用,不指導實踐。)

歷史介紹

從秦在統一六國後關於建立統一貨幣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戰國末年各國銅貨幣的通稱是:“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註:《史記》卷30《平準書》。)。其中,“錢”指流行秦、周、韓、趙、魏、燕、齊等地的圜形銅幣。“刀”指流行於齊、燕、趙、中山等地的刀形銅幣。“布”指流行於周、鄭、衛、韓、趙、魏、燕、楚等地的鎛(錢、鏟)形銅幣。“龜貝”指流行於楚國的銅幣。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物都證實,戰國末年中國境內的銅幣就是這四種。

戰國早期三晉一帶流行的鎛(錢,鏟)形銅(布)幣有一釿、二釿、半釿3種。“二釿”者每枚重22-30克,“一釿”者重17-22克,“半釿”者重6-9克。燕國“匽”(註:“匽”字或釋“明刀”。)

戰國時楚國晚期鑄幣——連布,長9厘米 寬2.3厘米 重15克 ,是由兩枚“四布”當釿一正一倒兩底足相連而成的畸形布幣。該連幣面文“四布”,背文“當釿”。銅質,兩足相連,兩頂端、肩部均有錯范。兩枚連布可以充當一釿。 正書和傳形一對

連幣的出現,一方面表明了當時鑄造匆忙,未及鏨開就流入市場;另一方面表明了連幣使用時間短暫,未及分割即宣告廢止。

四布當釿連布是正書和傳形一對。傳形是古錢幣收藏用語,簡單的解釋就是文字鏡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