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連城鄉](/img/c/8b6/nBnauM3X1ETN0cjN5EzM2YTMzITM3EjN1gjMwADMwAzMxAzLxM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連城鄉轄12個行政村,即大升、黃灣、下莊、後坊、連城、鄒家、下城、舍頭、下舍、金房、大橋、頭昌,其中64個自然村、94個村小組,是個農業鄉,農業總人口18242人,總戶數5027戶,非農業人口620人、380戶。全鄉有農村勞動力8786人。該鄉農作物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西瓜、甘蔗、蔬菜次之。
![連城鄉](/img/6/00f/ml2ZuM3XwgTM5IjNwcjM2YTMzITM3EjN1gjMwADMwAzMxAzL3I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隨著改革開放,連城鄉按照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農業生產,全鄉農業生產連年豐收。2002年糧食總產量6568噸,棉花面積發展到4000畝,總產量370噸,西瓜面積達1532畝,總產量3581噸,水果面積540畝,總產量220噸,甘蔗面積496畝,此外,蔬菜面積不斷擴大,林、牧、漁業得到快速發展。2002年全鄉農業總產值為4477萬元。
連城鄉外出務工以建築業為主,2005年勞務輸出2450人。工業企業如紅磚製造,電動機配件廠、榨油廠、軋花廠、加工廠、機械廠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全鄉財政收入逐年增加,社會長期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該鄉鄉辦企業有農機具修理,花炮、棉油加工、扎花、榨油、運輸、建築、磚瓦窯、木器、林場等10多個門類。
連城鄉連續3年被區委、區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黨建工作和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同時還榮獲過“發展特色農業先進單位”、“三個代表先進單位”、“追逃工作先進單位”、“共青團、婦聯先進單位”等等。特別是2000年被撫州地區評為“安全鄉鎮”,2003年被撫州市委、市政府評為“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先進單位”。
自然氣候
連城鄉氣候上,屬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5攝氏度,一年中七、八兩個月最熱,平均氣溫達29.5攝氏度;一、二月份最冷,平均氣溫5.2攝氏度。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77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連城鄉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好地方。
基礎設施
連城鄉境內建有一條張秋公路幹線,2006年完成了一條連城街到大橋4.35公里的水泥路。境內有一條宜惠渠,負責7個村灌溉。全鄉有2座小二型水庫,即鍾坑水庫,禾花殿水庫。有36座山塘水庫,有一座裝機容量為850千瓦排澇站。全鄉100%村通車,電話裝機達90%,通電村達100%,通有線電視30%。
基礎教育
連城鄉中國小共有12所,其中國小11所,初級中學1所。
臨川區連城鄉下城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下莊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中心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初級中學 | 臨川區連城鄉後場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大升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大橋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頭昌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舍頭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鄒家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金房國小 | 臨川區連城鄉黃灣國小 |
特色產品
![連城鄉](/img/d/e03/nBnauM3XzQDOwkzN4UTN3UTMzITM3EjN1gjMwADMwAzMxAzL1U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臨川貢酒:臨川貢酒歷史悠久。歷史名人、北宋宰相王安石曾以此酒敬獻神宗皇帝,深得神宗皇帝厚愛,由此而得臨川貢酒美名。該酒採用優質原料、傳統工藝精釀而成,清亮透明,聞香幽雅,甘綿爽淨,低而不淡,回味悠長,先後獲江西省名酒及中國食品名牌產品獎。
連城西瓜:連城西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遠在宋代,便因其瓜瓤脆沙爽口,汁甜纖維少,個大高產耐貯,並具有消頑止渴、解暑清熱、療喉痹、治血痢等獨特藥用保健價值,被宋詩譽為“冷比霜雪甜比密,一片加口沉疴痊”。該鄉主要品種為無籽西瓜和禮品西瓜。
花木載培:花木載培歷史悠久。聞名於世的玉茗花(即山茶花),就是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親自命名的。改革開放以來連城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花木產業,充分挖掘連城文化內涵,注重科技投入,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
經濟發展
![連城鄉](/img/9/dcc/nBnauM3XxczNxYDN5QDOwYTMzITM3EjN1gjMwADMwAzMxAzL0g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連城鄉農業支柱產業為優質水稻、棉花。2005年全鄉糧食播種面積31998畝,糧食總產量14246噸;棉花面積2500畝。私營企業有棉花軋花廠、榨油廠、木俱廠、磚瓦廠等10餘家。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616元。
連城鄉還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在下舍村建成的700畝花卉苗木基地和浙江客商2000畝蕭山蘿蔔種植基地。藉助花卉苗木基地,充分利用荒山荒地,不斷擴大規模;藉助蘿蔔種植基地,建成產品品種上形成特色,無公害農藥使用上形成特色,旅遊觀賞上形成特色的連城蔬菜長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連城鄉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產區,大力發展“三高”農業,不斷擴大最佳化常規農業,實行山、水、田綜合治理,促進農、林、果、牧、漁全面發展,充分利用頭昌村的自然資源,大力宣傳旅遊資源,巧打“仙蓋山”牌,突出個性、走休閒,觀賞旅遊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停產關閉企業留下大面積的廠房和用地,進行招租和拍賣,引進企業,使全鄉企業邁上一個新台階。
旅遊景點
![連城鄉](/img/7/7d2/nBnauM3X1MjN0QDM3YzM2YTMzITM3EjN1gjMwADMwAzMxAzL2M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魯土司衙門,坐落在永登縣城西南65公里處的連城鄉,建於明初,重修於清嘉慶年間,占地約1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是古絲綢之路沿線眾多土司建築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這座衙門,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建築布局嚴謹,宏偉壯觀,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樓台高峻,庭院清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魯土司衙門始建於明初,乾隆年間,十五世魯土司又仿皇宮形式做過修建,至今保存基本完整。198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建立永登縣魯土司衙門文物管理所進行管理。
魯土司衙門一進數院,共有建築226間,東鄰為土司花園,原面積約1000平方米。園內種植各種奇花異木,建築物有綠照亭,八卦亭,後有高大的山字石,山字石中有山洞,人可出入。每年舊曆四月初一至八月十五日,魯土司及其眷屬即住於綠照亭。目前,園內尚存一株酸果樹和三株核桃樹,均系明代種植。
魯土司的墓葬區分布在上、下、西享堂。上享堂在連城北二里水磨溝口的享堂東山上,葬有始祖脫歡以下十世和十五世以後諸土司;下享堂在連城南二里中浪排民門公路的右側,是歷代土司未承襲世職的嫡系後裔和土司的非原配夫人的葬區;西享堂在連城河西淌溝村的筆架山下,是十一世魯土司及後四代土司的葬區。墓葬區上為峰巒層疊、松柏參天,形似列屏的“石屏疊翠”,山下為急流怒濺,浪如雪涌的“潔門雪浪”,這兩處都是永登八景之一。墓葬區原有從南京移植來的松柏樹及石牌坊、石望柱和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現存留的移至土司花園內。1975年,曾挖掘上享堂墓葬約十座,出土金、銀、玉、銅等器物二十多種,一百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