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埠鄉地處臨川區南端,距上頓渡城區32公里,東與榮山鎮,南與龍溪鎮、西與崇崗鎮,北與東館鎮接壤,夢港河從境內穿流而過,轄區總面積82平方公里,擁有河埠、田南、鄭家、曾陸、熊堯、斯和、油頓、尚源、塔溪九個村委會,89個村小組,現有農業人口11700人,耕地面積 22747畝,宜林山地面積75000餘畝,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的農業大鄉。河埠鄉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生、大豆、燈芯草、紅薯、果樹等經濟作物。改革開放以來,河埠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擴大種植經濟作物,充分發揮山地優勢,向荒山荒地進軍,開發荒山荒地1.5萬畝,建立全臨川區最大的黃梔子生產基地,開發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歷史人文
歷史河埠:據史料記載,河埠一地,在明清時期是水陸貨運的重要碼頭。時周紹五、周東山等人闖福建、下廣東,做絲綢、大米等販運生意,富庶之後,深感文化淺薄之恥辱。決心在家鄉倡導尊師重教、崇文尚理之風氣。遂斥巨資建起“愛蓮第”等府第,假託是宋代理學名家周敦頤之後,以此激勵後生孺子奮發讀書,光宗耀祖。 受先人薰陶,河埠鄉周家子孫讀書之風日漸濃厚。周家村的周邦傑、周邦國等人成為了上海市的高級工程師,他們先後捐贈萬餘元支援家鄉的教育事業。周家村已有20多名大學生、碩士研究生。 歷史名人:舒化(1539-1589),字汝德,號繼峰。臨川河埠油頓舒家村人。明後期詩人、刑法專家,補充完善了《大明律》。官至刑部尚書。 舒化有文學造詣。著有《陰符經注》和詩文集《舒莊僖公集》10餘卷。其詩重格律,寫景言情清新自然,但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詩集未見。《江西詩征》錄其詩作。事見《臨川縣誌》、《明史》、《四庫全書》。自然地理
河埠鄉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沛,結冰期短,無霜期長,四期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臨川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江山形勝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賈常行;荊楚、吳越文化交匯於此,中原、閩粵文化滋潤其中。秀美的風光,發達的農業,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澱,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燦爛的臨川城鎮文化。 地氣殊異,山川炳靈,林奇谷秀,水繞川環。憑藉著數不勝數的青山綠水、精製風光,臨川河埠鄉在歷史上曾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象名聞天下的王曦之、謝靈運、顏真卿、曾鞏、陸游等等,都曾到這裡“揮毫水上,詠喔山間”。礦產資源豐富,宜黃河南北貫穿河埠境內,河床中的沙石資源豐富,而且沙石中富含沙金;宜黃河東的龍崗山上有燒制耐火磚的原材料,宜黃河西的懸壁峰周圍有優質石資源,有黃金、白銀、銅、鐵、重晶石、黏土、瓷土、煤炭、腐植酸、石灰石、耐火泥等十餘種,山礦達2491座;還有原始生態無數,山腳下,極目一眺,滿山的竹、木鬱鬱蔥蔥,似畫中的美景,更似夢中的仙境。
基礎建設
工業:從2002年到2006年,河埠鄉利用鄉外資金近億元,擁有工業、加工業和農業產業化企業16家,其中投資規模在500萬元以上企業有5家,1000萬元以上企業有3家,入園區企業1家,江南紙業、榮裕藥業、金埠米業和溫撫絛棉成為工業型骨幹企業,是鄉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柱,2006年工業稅收實現49.4萬元。農業:累計開發荒山3.2萬畝,實際栽種黃梔子1.2萬畝,風景苗木6000畝,經濟林1.5萬畝,中藥材3000畝,擁有曾陸、鄭家、油頓、尚源等生豬繁育基地4個,鄭家菜牛養殖基地1個。河埠鄉農業產業化企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到2006年底,擁有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6家。黃梔子、西
瓜、特種藥材、瘦肉型豬、風景苗木、南豐蜜桔、燈芯草等特色農產品種養規模不斷擴大,初步形成了“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
隨著一系列的建設工程的展開,河埠鄉河埠自來水工程建設、農貿市場建設、中心國小學生公寓建設、中學食堂改造、街道綠化和下水道建設、福利院建設、河埠—七里坳段公路硬質化建設、所有鄉村公路硬質化建設、街道路面提質改造、街道延伸段建設、河埠橋新橋建設、河埠停車場建設、中小企業創業園規劃征地、上游水庫乾渠河埠段水利設施建設也逐步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