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盪燈

“逛盪燈”源於新泰市谷里鎮南谷里村,主要分布於新泰市谷里、羊流等鄉鎮。逛盪燈的形成、發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息息相關。逛盪燈作為一種祭祀類的儺舞,其舞蹈的淵源可追溯到原始圖騰崇拜。

信息

逛盪燈市級Ⅲ-47

文化遺產名稱:逛盪燈
所屬地區:山東·泰安·新泰市
遺產編號:Ⅲ-47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新泰市文化館
遺產級別:市

簡介

“逛盪燈”源於新泰市谷里鎮南谷里村,主要分布於新泰市谷里、羊流等鄉鎮。
逛盪燈的形成、發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息息相關。逛盪燈作為一種祭祀類的儺舞,其舞蹈的淵源可追溯到原始圖騰崇拜。從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證實,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經有了以舞娛神的“巫”。普遍的對“神、鬼”信奉和崇拜,為民間儺舞的發展拓寬了發展空間。而逛盪燈中的大人形象就是古代的方相氏。在遠古的傳說里,方相氏是驅鬼逐疫之神。在過去送葬出殯時,糊扎一位高大的方相氏之像,在隊伍中,各有六名頭戴罐子燈的小鬼分列兩旁。前面有大旗隊,後面有鑼鼓隊,在行進中為亡靈開路,以驅鬼辟邪。逛盪燈一直被人們視為光明和吉祥的象徵,成為當時人們祈福求安的吉祥物。
到了隋唐時期,逛盪燈中的“大人”演變成為手捧笏板、戴雙翅冠帽、登快靴、著官服的朝廷官員的形象,取意“天官賜福”,被賦予了三大功能:一是祝死去的人靈魂安詳;二是驅鬼避邪,祈求全家平安;其三寓意官民同樂。逛盪燈由過去的祭祀、送葬活動衍變為春節等活動中的節目。
“逛盪燈”製作材料古拙簡樸,多以木器家具和升、斗、高粱秸等材料製作,結構較為複雜,其製作過程包容了木藝、雕塑、臉譜、燈光、服裝等多門藝術手法。“逛盪燈”表演粗獷,以形體動作為主,兼容雜技和戲劇技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研究價值和傳統文化價值。 
“逛盪燈”為民間舞蹈,源於新泰谷里,始於隋唐,為民間稀有獨創:用鏤空陶罐做達官巨人頭,由圈椅、圓杌、秫秸、升、黑白布等組合成巨軀,再由彪形大漢扛著沿街向百姓跪拜,展現“以民為本”、“官民同樂”的和諧盛世景象。其獨人舞的造型高大,場面宏偉,氣氛熱烈,參與性強,借高難度的藝術表演來提示“天罐(與官同音)賜福”的吉祥內涵,為齊魯傳統娛樂節目的一枝奇葩。

淵源

“逛盪燈”發源於新泰市谷里鎮南谷里村,隋唐時期形成後,流傳於新泰及周邊縣市。
“逛盪燈”為一巨大人偶,頭戴烏紗,手捧朝笏,為典型朝廷命官形象,其製作就地取材,以民間最普通的器具——圈椅、圓杌、陶罐、升為製作材料,並充分發揮想像,按其形狀,組合成人體,其關鍵部位頭部為一普通陶罐,罐子外形酷似巨人頭顱,鏤空五官便形神俱備,罐內點燃蠟燭,夜晚表演更是活靈活現。
“逛盪燈”的發展與當地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息息相關。新泰市谷里鎮南谷里村一帶土質獨特,特別適合土陶燒制。隋唐時期,這裡和鄰近的窯溝村、碗窯頭村燒窯業(已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已經十分發達。尤其是南谷里村,還吸引了南方制陶藝人前來燒窯,傳授新技術,他們很快立穩腳跟,大家和睦相處,谷里陶器名躁一方。
在當地,70多歲的老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這樣一個傳說:隋唐時期,南谷里村遷來一戶人家,他們一路從南方而來,發現當地土質別具特色,便在此建窯制陶。後來制陶老人謝世了,兒孫們為祈求他靈魂安寧,特地燒制了一個大水罐和八個小水罐,並把它們製成大大小小的罐子燈人偶。每盞燈都由一人頂起,在送葬的儀仗隊中打頭陣,以驅惡鬼、避瘟疫,為老人亡故的靈魂開道。從此,這種舞蹈在周邊村鎮傳播開來,並在千餘年的時間裡不斷傳承演變。
盛世盡歡,歌舞昇平。每逢春節,南谷里一帶民眾按慣例要組織各類文娛活動,龍燈、旱船、高蹺等豐富多彩。南方制陶藝人為谷里民間文化所折服,同時也躍躍欲試,他們便就地取材,將自己燒制的陶罐製作成人偶頭顱,裡面點上蠟燭,又用家中常用器具組合成巨人形象,加入表演行列。因其高大無比,所以深受歡迎,便邀其作故事隊先導,起開路打場作用。以後幾經演變,“逛盪燈”定位為朝廷命官形象,且表現官拜民的主題,表達人們歡慶豐年、祈福求祥、官民同樂的美好願望。

價值

“逛盪燈”的製作過程包容了木藝、雕塑、臉譜、燈光、服裝等多門藝術手法,表演粗獷,以形體動作為主,兼容雜技和戲劇技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近年來,省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曾經來新泰考察“逛盪燈”這一民俗文化,對其開發保護產生濃厚興趣。作為山東省乃至全國的民間舞蹈藝術的獨門絕技,“逛盪燈”的發揚光大,將會豐富山東民間藝術的寶庫,為絢麗多彩的齊魯民間文化增添一枝奇葩。

探訪齊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54歲的農民李天順,在新泰市谷里鎮南谷里村村頭開了一家拉麵館,和普通村民一樣,一家人生活平靜。
每逢過年過節,村里總要舉辦慶典活動,此時李天順卻成了一位焦點人物。走在慶典隊伍最前面的“逛盪燈”,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民間舞蹈,舞蹈中高達3米以上的巨大人偶,吸引著人們的視線。這一舞蹈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藏在人偶下的李天順,是逛盪燈的第五代傳承人。

起源於祭祀舞蹈

逛盪燈,是目前山東境內唯一的儺舞藝術,最早為祭祀類舞蹈。這是一種巨大的人偶舞蹈,人偶高度在3.6米以上,頭戴烏紗,手捧朝笏,是一位封建時期朝廷命官的形象。人偶的頭部用陶罐做成,其上鑿有兩孔為雙目,罐內點燈,遠觀“目光如炬”。由於人偶形體巨大,表演粗獷,行走起來“逛逛蕩蕩”,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逛盪燈”。
為什麼新泰市谷里鎮南谷里村會產生這種獨特的舞蹈?據說,當地流傳著這么一個傳說。
隋唐時期,南谷里村遷來一戶人家,他們一路從南方而來,發現當地土質別具特色,便在此建窯制陶。後來制陶老人謝世了,兒孫們為祈求他靈魂安寧,特地燒制了一個大水罐和八個小水罐,並把它們製成大大小小的罐子燈人偶。每盞燈都由一人頂起,在送葬的儀仗隊中打頭陣,以驅惡鬼、避瘟疫,為老人亡故的靈魂開道。從此,這種舞蹈在周邊村鎮傳播開來,並在千餘年的時間裡不斷傳承演變。

驅鬼避疫之神“方相氏”

為何喪葬需要一位朝廷命官形象打頭陣呢?這位官員的原型又是誰?據傳承人李天順介紹,這要從更古老的傳說說起。
在遠古傳說中,有一位名為方相氏的神,如今已不大被人提起。《搜神記·卷十六》記載:“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於是正歲,命方相氏帥肆儺以驅疫鬼。”在古代,方相氏是民間重要的崇拜偶像,是驅鬼避疫之神。
另一版本的說法認為,方相氏原為驅鬼的巫師,後演變成古代官名。漢畫像石中的方相氏,通常是這樣一種形象:人身獸足,似熊非熊,瞠目結舌,赤身裸體,下蹲,作奔走捉拿狀,是墓室中打鬼頭目的象徵。
民間關於鬼神的傳說口口相傳,隨著時間的演變,今天在逛盪燈中看到的方相氏已與古書上的描述相去甚遠。沒有分歧的一點是:這一定不是一位模樣俊美、慈眉善目的神。可以想像,古代人為了驅趕疫癘之鬼,一定會製作出比想像中的鬼的面目還要猙獰的偶像。他們是把追求平安的願望,寄托在這位粗獷卻正義的“方相氏”身上。據記載,逛盪燈流傳到清朝時,已形成完整套路,與今天看到的形象一般無二。

從娛神到娛民的流傳

以方相氏打頭陣的儺舞,不只在新泰存在,也流傳於各地。
在山東,從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證實,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經有了以舞娛神的“巫”,後成為大戶人家喪葬時跳的假面舞蹈。《論語》有云:“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儺所以逐疫周禮,方相氏掌之。”意思是說,在民間舉行儺禮時,孔子也著盛裝肅立於路邊台階上,以表示尊敬。
除了新泰地區的逛盪燈,在日照、濰坊諸城等地,類似的舞蹈也有流傳,被稱為“活大人”或“晃大漢”。
在新泰地區,逛盪燈人偶頭戴烏紗,身穿朝服,手捧朝笏,後逐漸演變為年節的民俗舞蹈,在寄託美好願望的同時,娛樂民眾。從人偶官帽和朝服的模樣來看,逛盪燈中的“大人”,是明朝時期官員的裝束。
據傳承人李天順解釋,其高大威猛的外形是民眾對朝廷、對官員敬畏之心的體現。但在節慶表演的環節,親民的理念又融入其中。
在從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五的春節歡慶活動中,外貌高大威嚴的“大人”,置於歡慶隊伍之首,與百姓同舞同樂,憨態可掬。其行動舉止謙恭,每逢商家店鋪,便躬身禮拜。“大人”所拜之處,人們歡笑打趣,視為吉祥,意為“天官賜福”,必焚紙鳴炮以謝。此獨人舞場面宏偉,氣氛熱烈,參與性強,在古代社會大膽體現親民理念,開放地展現出官民同樂、祈福求祥的和諧景象。

陶瓷業興盛的歷史符號

逛盪燈的親民理念,不僅來自其表演環節,揭開“大人”的長袍,觀察逛盪燈的內部構造,更驚訝於百姓的生活智慧。
李天順介紹,往年舞逛盪燈之前,都要去村裡的百姓人家搜羅“傢伙什兒”。別看“大人”是個龐然大物,其製作器具卻完全來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圈椅、圓杌疊在一起,組合成高大的人體;頭部是一普通陶罐,倒扣固定在圓杌上,做成巨人頭顱;鏤空五官在罐內蠟燭的映襯下,在夜間表演起來形神兼備;“大人”頭上的官帽,則是以糧升為模型,予以了“步步高升”之意。所有的材料都從百姓生活中信手拈來,就地取材,又從中賦予了美好的寓義。
人偶的關鍵部位頭部由陶罐製作,不僅隱含了“天罐(官)賜福”的寓意,也是當地歷史經濟文化的標記。
隋唐時期,這裡和鄰近的窯溝村、碗窯頭村燒窯業已頗為發達,至今仍有窯址保存。至宋朝時,屬京東路沂州的新泰,陶瓷製造業已十分興盛。此時,各種民間文化活動也日趨活躍,當地人借逛盪燈表演,展示制陶工藝,以起到“廣告效應”,與時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似有異曲同工之處。

“抗鼎傳人”的煩惱

“往年一張羅要舞逛盪燈了,村里就有人家把傢伙什兒送過來。”李天順說,“現在不行了,百姓生活好了,圈椅、杌子這種傢伙什兒找都找不著了。”令他欣慰的是,村幹部對逛盪燈的表演很支持,專門購買了表演用具存放起來。
舞逛盪燈是李天順的愛好。他從15歲起,每當看到逛盪燈表演,都被其威猛詼諧的形象所吸引,常常跟隨表演隊伍走出幾十里。這個聰明好學的少年得到了第四代傳人毛松才的指點,從18歲就開始請纓頂燈,一舞就是幾十年。
而現在,李天順卻有些力不從心了。他說:“這個燈又是椅子、又是杌子、又是罐子的,頂起來很沉,我50多歲了,腰和肩都不大好,越來越感覺撐不下來了。”
1000多年過去了,對於這位土生土長的“逛盪燈大人”,村民們仍然抱有極大的觀看熱情。然而,作為第五代傳人中的抗鼎人,李天順卻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這個燈不好頂,最好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就算是年輕人,一個人也頂不下來,必須得幾個人替換著來。”
同時,李天順也在考慮:是否對逛盪燈作些改進,使它更輕巧一點,舞起來不再是個累人的活兒,這樣一來,說不定能多招來幾個徒弟。

傳承保護

數百年來原汁原味
“逛盪燈”流傳數百年,仍然保持原汁原味,且為南谷里村獨創,為稀有民間藝術形式,為百姓所喜聞樂見,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理念。“逛盪燈”的發源與流傳,與當地經濟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表現了較強的經濟意識。作為關鍵製作材料的陶罐,為當地所產,當時當地制陶業已經十分興盛,借文化表演,展制陶工藝,應該是在當時經濟社會人們廣告意識的一種淋漓發揮,與當前“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異曲同工。
“逛盪燈”可謂物盡其用,盡善盡美。頂燈人頂扛起“逛盪燈”,雖然只有左右前後跪拜等動作。在封建時代,“逛盪燈”以極富舞台戲劇的形式大膽體現了封建君王親民理念,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官民同樂、祈福求祥的盛世景象。它的外貌高大威嚴而又謙恭禮下,將其置入歡慶節日的百姓行列之中,每逢商家店鋪,便躬身禮拜,百姓亦焚紙燃炮,共同歡慶豐年,祈求來年平安祥和。

傳統藝術後繼乏人  

“逛盪燈”一般在春節前開始籌備、扎制和排練,春節過後初三開始表演,直到過了正月十五趕了當地大集才告結束。開始表演時,都要燒紙請燈,由組織者拜祭一番,祈求平安。 與其它民間藝術同時表演,“逛盪燈”多在隊伍之首,以示官尊,同時還有開道打場之作用,因此在表演中,“逛盪燈”所拜之處,人們視為吉祥,意為“天罐賜福”,必焚紙鳴炮以謝。但它同其它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現象一樣,“逛盪燈”也幾經興衰,特別是文革期間,“逛盪燈”幾乎絕跡。改革開放以來,谷里鎮和南谷里村開始重新挖掘和開發這一傳統藝術,1981開始恢復表演。但其製作和表演後繼乏人。正宗傳人大都在80歲上下,有的已經去世,有的也明顯體力不濟;現在在南谷里,能夠獨立製作“逛盪燈”的藝人張淑禮已經60多歲,最年輕的頂燈傳人李天順也已經50多歲。此外“逛盪燈”的原始製作材料——圈椅、陶罐和升,在民間已難尋覓,替代器具將破壞“逛盪燈”的原始韻味和傳統色彩。僅存的部分實物,也急需修復保護。

積極保護再放光彩

針對“逛盪燈”面臨困境以及實際現狀,新泰市人民政府多次組織專家論證,提出針對性的保護計畫:將谷里鎮南谷里村列為“逛盪燈”藝術保護村,對所有“逛盪燈”藝人進行深層次的普查、記錄、拍攝、收集相關資料,鼓勵“逛盪燈”老藝人帶傳承人的做法,遴選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作為保護對象。錄製、整理“逛盪燈”製作、表演全過程資料,修復和保存“逛盪燈”製作材料、伴奏樂器、造型、扎制各種工藝,以進行深入研究,培養“逛盪燈”藝術新生力量,組織老藝人對本村年輕人進行藝術傳承工作。以通過搶救、保護、表演、展示、研究、培養、出版、產品銷售於一體的多功能、全方位保護措施,讓“逛盪燈”這一傳統藝術再次綻放光彩,全面打造“逛盪燈”文化品牌。2006年,新泰市人民政府行文發布《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對“逛盪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保護措施。並成立專門組織機構,安排具體人員、具體從事“逛盪燈”的保護和開發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