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谷里村

因其形制高大醒目,便被邀作故事隊先導,開路打場,稱為“逛盪燈”。 逛盪燈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發源於斯,流傳已1000多年。 2007年,逛盪燈傳人李天順被確定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簡介

南谷里村位於山東省新泰市谷里鎮駐地南1公里,蒙館路南側,牛石路東側,是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逛盪燈”的發源地。

特色

南谷里村一帶土質獨特,適合土陶燒制,早在隋唐時期,這裡的制陶業就十分發達,吸引大批南方制陶藝人前來傳藝。逢年過節,南谷里村民有玩雜耍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的習俗,南方藝人便也加入表演行列。他們將燒制的陶罐鏤空,雕成人像,裡面點上蠟燭,放在由圈椅、杌子、秫秸、升等日常器具扎制的架子上,外面罩上寬大衣服,由身強力壯的男子扛在肩上,行進中表演。因其形制高大醒目,便被邀作故事隊先導,開路打場,稱為“逛盪燈”。這種集民間雜技與戲曲藝術於一體的藝術形式,一經產生,就受到村民的歡迎。
後幾經演變,逛盪燈的外形被刻畫成朝廷命官。頭戴紗帽,身罩官袍,手持朝笏,形體高大,突出官拜民的主題。其高大形體體現了村民對朝廷、官吏的敬畏,行進中不斷向觀看的村民們作揖、跪拜又體現了以民為本、官民同樂的思想。其頭部由陶罐製成,罐、官諧音,賦有“天官賜福”之意。
每年春節前,村民即自發組織訓練,春節後年初三即走街串巷表演。逛盪燈一般走在表演隊伍的前面,每至店鋪及農戶門口即躬身下拜,主人熱茶相迎,焚紙放炮以接福納祥。尾隨其後的龍燈、高蹺、旱船、竹馬、秧歌表演綿延300餘米,鑼鼓喧天,觀者如堵,場面壯觀。
逛盪燈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發源於斯,流傳已1000多年。2006年被列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逛盪燈傳人李天順被確定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