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詞目】儺禮【拼音】nuólǐ
【注音】ㄋㄨㄛˊㄌㄧˇ
【釋義】大儺之禮。古代在臘月舉行的驅除疫鬼的儀式。
詳細解釋
大儺之禮。古代在臘月舉行的驅除疫鬼的儀式。參考:
①清昭槤《嘯亭續錄·喜起慶隆二舞》:“又於庭外丹陛間,作虎豹異獸形,扮八大人騎禺馬作逐射狀,頗沿古人儺禮之意,謂之《喜起舞》。”
②歐陽予倩《唐代舞蹈》第二章第六節:“行儺禮時,要選五百名年齡在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穿上紅衣服,戴上假面具,扮作‘侲子’。”
儺禮,大儺之禮。古代在臘月舉行的驅除疫鬼的儀式。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漢族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儺戲是漢族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
劇種簡史 分布區域 傳統劇目 戲曲音樂 表演藝術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間舞蹈。南豐有儺,自漢開始。南豐儺舞因其動作簡樸、...
發展演變 主要內容 主要特點儺戲(拼音:nuóxì),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江西、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
基本信息 概述“儺(nuo)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
歷史淵源 歷史形態 相關禮節 從驅獸到驅儺 儺與陰陽學和等級制大儺之禮是古代封建社會祭鬼神以驅逐疫災的活動。這種活動始於原始社會。
解釋 相關條目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演化而來的舞蹈,原為祭神驅疫的儀式舞蹈,後發展為娛神娛人的儺舞。南豐儺舞流傳於江西省南豐縣1...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現狀和傳承意義 傳播 跳儺人物儺舞是廣泛流傳於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是儺儀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現存儺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貴州、廣西...
歷史淵源 表演風格 傳承現狀 傳承意義儺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贛儺是中國儺的一部分,具有中國儺共有的特徵。但贛儺又是地域儺文化,而且經歷數千年積澱傳承,形成了獨具物色...
概述 歷史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生息,繁衍後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
歷史形態 儺壇特技 道教淵源 面具種類 儺舞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