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海門興利記

《通州海門興利記》是由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著作的一首散文。

作品信息

【名稱】通州海門興利記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體裁】散文

原文

余讀豳詩:“以其婦子,饁①彼南畝,田畯②至喜。”嗟乎!豳之人帥其家人戮力以聽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嘆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則亦欲善之心出於至誠而已,蓋不獨法度有以驅之也。以賞罰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廢。有士於此,能以豳之吏自為,而不苟於其民,豈非所謂有志者邪?

以余所聞,吳興沈君興宗海門之政,可謂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釃取江南,以灌義寧等數鄉之田。方是時,民之墊于海③,呻吟者相屬。君至,則寬禁緩求,以集流亡。少焉,誘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奮其憊而來也。由是觀之,苟誠愛民而有以利之,雖創殘窮敝之餘,可勉而用也,況於力足者乎?興宗好學知方,竟其學,又將有大者焉,此何足以盡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觀其志矣。而論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書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遺其民而不愧於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則予不欲使其無傳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臨川王某記。

注釋

①饁,yè:給在田間勞動的農夫送飯。

②田畯(jùn):監督農奴勞動的農官。

③海:東海。

譯文

我在《詩經》的《豳風》中讀到:“妻子和孩子給在南邊田裡勞動的我送飯,監督農活的田官看到了也很高興。”是啊!豳國的老百姓全家都都聽官吏的,官吏又能根據民意來管理百姓,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實高興不是從外部來,而是發自內心所以才高興的。所以感慨豳國的官吏能管理好老百姓,又想到他們的國君是怎樣對待官吏的,看來他們是發自內心的想做對大家都有利的事而已,這不僅僅是靠法律來控制的啊。對天下百姓賞罰分明,廢除舊的不好的制度。有人在這裡,效法豳國的官吏,不苛求於老百姓,這難道不就是胸有大志的人嗎?

據我所知,吳興的沈興宗大興治海的政策,可以說是有大志的人啊。他在北海築了七十里的大堤防止水患,然後興修水利,引江南的水,灌溉義寧等地方的農田。當時,老百姓苦於海患,受苦的人比比皆是,沈興宗到了以後,放寬政策不苛求百姓,以此集結流亡逃難的人。然後,給他們利益,讓他們為國家做事,他們沒有不高高興興不顧疲勞趕來的。從這可以看出,如果真的愛護老百姓,對老百姓有利,就算是再貧病無力,也可以通過鼓勵,讓他們可以為國家所用,更何況很有力氣的人?沈興宗好學又懂道理,讓他完全發揮所學,他會有更大的作為的,在這裡怎么可以讓沈興宗完全發揮呢,由此也可以看到他的大志啊。而評論的人往往因為治理好一個小地方還不夠偉大而沒有記載,現在天下小地方多了,能象豳國的官吏一樣對待所管理的老百姓的,真的有很多嗎?不多啊,所以我不想讓他的事跡不流傳下去啊。至和元年六月六日,王安石記錄。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字介甫,晚號王安石半山。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