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焦山須從象山渡,參差上下一江樹。①
高枝倒挽行雲住,低枝搏擊江濤怒。②
枯藤盤孥蛇走壁,怪石峻嶒鬼峽路。③
日落煙生江霧昏,微茫星火沿江村。④
忽然飛鏡出東海,萬里一碧開乾坤。⑤
夜悄山中更淒肅,鸛鶴無聲千樹禿。⑥
鄰屋時聞老僧咳,山魈遠在雲端哭。⑦
幾年不到大江濱,花枝鳥語春復春。⑧
抱書送爾入山去,雙峰覓我題詩處。⑨
注釋譯文
①譯——由江北至焦山,須先渡至江南,然後再由象山渡至焦山,整座山長滿了高高低低的樹。釋——象山:一名石公山,因形如雙象,故又名象山,位於鎮江市東北江岸,隔水與焦山相望。
②譯——山樹高大的枝幹聳入雲霄,好像要擋住雲的去路,低矮的樹枝拍打在江面上,又好像在與江濤搏鬥。
③譯——枯藤在峭壁上盤纏,好像蛇在行走;怪石突兀,如同鬼怪蹲踞在峽谷之旁。形容怪石突兀、形勢險惡的峽谷。釋——盤孥(nú):屈曲牽引。崚嶒(léngcéng):高峻突兀的樣子。峽:當作“夾”。
④譯——太陽落下後,暮靄漸漸地瀰漫在江邊,隱約看見江邊村落的點點燈火。釋——微茫:即“隱約”。星火:指燈火。
⑤譯——突然間月亮在東海升起,輝映萬里,天池澄碧。釋——飛鏡:月亮。乾坤:天地。
⑥譯——夜間鸛鶴無聲,樹木悄無聲息,山中顯得更加淒涼肅殺。釋——鸛:棲息在水旁的大型水鳥,形似鶴。
⑦譯——不時能夠聽到近旁的老僧咳嗽的聲音,從雲端遠遠傳來山怪哭泣之聲。這裡是渲染山中的淒肅氣氛,以有聲狀無聲。釋——山魈(xiāo):一種棲息在高山上的大猿猴,叫聲如嬰兒哭嚎,古人認為是山中怪物。
⑧譯——幾年都沒有到長江之濱,山中應是花香鳥語,又是幾度春秋了。
⑨譯——拿著書送你進山,在雙峰處尋找我當年題詩的地方。釋——雙峰:焦山峰名,作者舊日曾題詩於此。
作品鑑賞
全詩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了焦山的樹、霧、夜景等風光景物,極力刻畫了焦山景色雄奇的特點。詩歌開頭六句描寫路途艱難,作者用“倒挽”、“搏擊”、“盤孥”等動詞將靜的枝藤寫得氣勢飛動,生動異常。中間四句寫山中明月初生,十分皎潔可愛。接下去四句寫夜深,萬籟俱寂,又十分淒涼可怕。最後歸結到送別。作者在短短的詩篇中,轉換了迥然不同的三種意境,搖曳多姿,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鄭板橋
(1693~1765),即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鄭板橋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擅畫竹、蘭、石。又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他的詩、書、畫,人稱為“三絕”。生平狂放不羈,多憤世嫉俗的言論與行動,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