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休寧古城,今休寧縣縣城,設海陽鎮。位於縣境東北部、休屯盆地的西端,東北倚小山,南臨橫江,西瀕夾源水,面積約6.15平方公里,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距黃山風景區48公里,距黃山機場20公里,屯景公路、皖贛鐵路橫穿鎮北,四通八達的縣鄉公路溝通了縣城與各鄉鎮的聯繫。
歷史變革
早在東漢建安十三年(208),海陽鎮西北部的鳳凰山即為縣治駐地;沿革唐天寶九年(750年)始,這裡一直是縣治駐地。宋築城後,習稱為“城”。至民國28年(1939年)撤銷聯保,設區、鎮、鄉,以舊縣名命名為“海陽鎮”,沿用至今。建國後,初設城廂區,1952年仍改為鎮,1958年為大隊,1961年為公社。1964年海陽公社下設解放街、勝利街2個居民委員會。1973年恢復鎮建置。至1985年,海陽鎮設萬寧街、玉寧街、齊寧街、蘿寧街4個居民委員會和南街、北街2個村民委員會,轄17個村民小組。全鎮包括城區和近郊的乾頭山、窯上、曹村、水橋4個自然村。1985年底,有居民5339戶,2079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4814戶,18276人。
縣名由來
《元和郡縣誌》卷28歙州休寧縣:“本秦歙縣地,屬丹陽郡。後漢建安中,賀齊討黝、歙山賊,分置休陽縣,悠悠歲月,長達1794年。後經三國、晉、南朝,數代風雨坎坷,先後由休陽縣更名為海陽縣、海寧縣、黎陽縣。六朝變更,九易其名,直至隋開皇九年(589年)(按當為開皇十九年)隋文帝欽定休寧縣。”,一直沿用至今。
又《太平寰宇記》卷104歙州休寧縣;“按吳圖雲,吳割歙縣西川分置休陽縣,在此縣之西二里楊村東三里靈鳥山上,吳避孫休之名改為海陽縣,仍移於萬歲山上。晉平吳之後,改為海寧縣。“休寧”乃合休陽、海寧為名,含“吉慶平寧”之意。
簡要概述
城池宋始築城,當時城牆周長九里三十步,辟有六門。東門名“迎春”,西門名“忠孝”,南門名“班政”,北門名“良安”,東南門名“敉寧”,西南門名“美俗”。至明初,城牆倒塌,於是環繞民居重新修築,廢東南、西南兩門,只辟四門,並改北門為“松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為防備“倭寇”侵擾,知縣林騰蛟再次修城,周長仍九里三十步,城牆高度和厚度均為二丈五尺,辟有七門。四大門各以所朝山峰命名。北對松蘿山,為蘿寧門;東對萬壽山,為萬寧門;南對玉幾山,為玉寧門;西對齊雲山,為齊寧門。另有三小門,西南為啟賢門,俗稱小南門,西北為忠孝門,俗稱小北門,東南為鍾秀門,俗稱小東門,另外齊寧門距小北門和小南門較近,故東北無小門。萬寧門和玉寧門各建有“月城”,以作禁止。並掘池護城,池深一丈,寬一丈五尺。自忠孝門外引水入池,西流環經啟賢門匯入橫江。
清代對城牆時加修繕。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大雨毀西南城,次年又遭大雪,知縣張天成兩次修復。此後,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縣廖騰煃,乾隆十年(1745年)知縣周其祚,嘉慶十八年(1813年)、道光三年(1823年)知縣何應松,均曾經修築。鹹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曾在休寧縣城激戰,城牆多有毀壞。同治元年(1862年)知縣劉中孚、五年知縣吳繼忠也曾重修。
民國時期城漸毀,民國23年秋開始進行修築。至24年2月竣工,共修復城牆1600多丈,東、南、北門城樓3座,並於城上加建城垛。同時還對護城河進行了疏通。
建國後,城牆逐漸拆除。1957年,因修築公路拆去北門城門和城樓;1958年修“環城西路”,拆去西段城牆;1959年至1960年間又拆去南門。此後,其餘城牆和門樓,均陸續拆除。
清代縣城主要街、坊有:縣前街、東街、西街、南街、北街、中街、后街、柳塘街、石羊X、淳化里、厚田裡、凌家巷、王家巷、輔堂巷、晁熙里、鶴山巷、古墨巷、居仁里、蘇家巷、朱紫巷、由舟巷、水碓巷、內翰巷、柳塘巷、社壇巷、里仁巷、東青巷、高市巷、宣仁巷、美俗巷、旌孝巷、名儒巷、古樓巷、玉堂巷、龍池巷、趙家巷和文昌坊、保寧坊、旌孝坊、宣仁坊、瑞芝坊、敉寧坊、名儒世里、朱紫坊、名賢里、碩儒里、勛賢坊、名宦坊等。整個布局有“東門牌樓西門店,北門住戶南門田”之說。至民國時期,城區街道變化不大。
建國後,經過歷年建設,街道逐漸改觀。商業中心和繁華區漸由西街移至南、北大街。至1985年,海陽鎮主要街道有四條主街,即東、西、南、北街,分別稱萬寧街、齊寧街、玉寧街和蘿寧街。現實生活中,一般市民往往只知東、南、西、北街,很難叫出它們的準確名稱,更難對號入座。實際上,其實,這四條街的命名很有學問,都與山有關係。東街面對萬歲山即壽山,故而稱萬寧街;西街面對齊雲山,故而稱齊寧街;南街面對玉幾山,故而稱玉寧街;東街面對松蘿山,故而稱蘿寧街。而且分別代表著海陽八景中的各一景點:白岳飛雲(西街)、壽山初旭(東街)、松蘿雪霽(北街)和練江秋月(南街)。如此一說,是否更易記些?凡事皆有學問啊。
古城現狀
1952年,重修了西街、北街等處的路面,並疏通城區排水溝渠1373丈多。1953年,東、西、南、北街均安裝路燈。1957年,拆遷房屋,拓寬南、北大街,重新加鋪石板。1958年,曾拆除東、西街石板,改鋪沙石路面,因無排水溝,遇雨則泥濘不堪。1961年重修東、西街,拆城牆石鋪建路面。1963年,拆除南、北大街石板,改鋪沙石簡易公路,成為南、北車輛來往的交通要道。同時沿路栽植法國梧桐。1968年,又改沙石路面為柏油路面,並建下水溝道。1977年春,城區主要街道開始改裝3.5米長馬路用燈,原60瓦白熾燈泡換為125瓦高壓汞燈。1978年下半年起,南北大街的下水溝道改為下水管道,至1979年上半年共鋪管道1290米,1981年10月至次年春又鋪設710米。1981年還拓寬了東街,修建下水道。1985年起,南、北大街開始全面拓寬,車行道由原7米增為10米,人行道由原各3米增為各6米,並全部改為水泥路面。同時淘汰了法國梧桐樹改栽廣玉蘭、香樟等,以美化環境。1979~1985年,城區的15條巷弄也得到整修,共澆鋪水泥路面3047·5米。
70年代後,城區陸續出現一批高層建築,多集中於南北大街兩側。1983~1985年,城區建設速度加快,興建了工人文化宮、體育館、鳳凰山公園(一期工程)等文化公益設施和建築面積達5363平方米的統建宿舍,開闢了縣前街農貿市場,修建了長1.5公里的環城公路。縣自來水廠也於1985年3月投入生產,供水管道遍布城區主要街道的機關和居民區。
文物古蹟
海陽四塔
“海陽四塔”是指位於休寧縣城海陽鎮南面的巽峰、丁峰、富琅、文峰四塔。
巽峰塔,位於休寧縣下汶溪村旁的玉幾山東。建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為樓閣式磚塔,塔形六角七層,全高約35米,每層四個拱門,內有168級螺旋形梯道直通頂層。塔頂有寶葫蘆狀塔剎,唐代風格。塔內有以佛教為題材的壁畫,雖年代久遠,線條仍清晰可辨。現為休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峰塔,又名停鳳塔。位於休寧縣下汶溪村的玉幾山西,與巽峰塔遙遙相對。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為樓閣式磚塔,六角五層,全高約30米。塔為實心體,遼代風格。現為休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琅塔,又名“水口神皋”。位於海陽鎮南面富琅村,與巽峰塔隔溪相望。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為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現存四層,外形完整,殘高約17米。磚砌突伸的重檐,工藝精細。塔磚長1尺,寬5寸,厚3寸,上有“萬曆癸巳寅”或“萬曆癸巳宿”字樣。現為休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峰塔,位於秀陽鄉汪金橋村太陽塢山頭。明嘉靖年間建造。為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塔,高20米左右,底層高2.7米,徑上逐層遞減。頂部有塔剎。塔內原有螺旋形梯道通往頂層,現為休寧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一縣城的同一方向矗立著四座明代古塔,為他處所罕見,這也充分體現了徽州古代的風水文化。
夾溪橋
夾溪橋俗稱東夾溪橋。位於縣城西門外。明嘉靖四年(1525)休寧知縣李升舉薦邑人程一募建。建橋之初,民工深挖橋基,曾於第三個橋墩下挖出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石砌千秋橋,李候萬古標;夾溪連內翰,西北出翰林”四句詩。嘉靖六年(1527)橋成後,橋正中建亭,以石碑詩意額“千秋”二字,故又名千秋橋。橋為10墩11孔石拱結構,橋墩船形,橋面鋪青石板237塊,長189米,寬6.6米,兩邊石欄高近1米,橋上有亭、廟、坊等,古樸雄偉,是休寧縣最大的一座古石拱橋。明崇禎元年(1628)重修,清代、民國年間曾多次修繕。民國23年(1934)拆除橋上亭、廟、坊等建築物,改為公路橋,成為屯(溪)景(德鎮)公路交通要道。1978年在橋北另建鋼筋水泥公路橋,公路改道後,此橋僅供人行;1990年縣人民政府曾撥款維修,現橋身完好。
鐘鼓樓
它是休寧縣城的標誌性建築。至正年間的鐘鼓樓,史稱當時的休寧縣尹唐棣集富戶14人集資重修鐘鼓樓,至正五年(1345)六月破土,次年十一月竣工,其時鐘鼓樓為兩層樓閣建築。明崇禎十四年(1641)毀於火,知縣朱統鈺重建,改為三層樓閣。清順治六年(1649)邑令翁人龍重修,拆去頂層,復改為兩層,下層壘以5米高的石台基,正中砌有拱式圓門洞,以為人行通道,其後側砌有登樓石階,樓前懸有“休寧縣”三字直匾,樓前還引水闢地,池上架一石橋,名“三思橋”,明嘉靖年間知縣宋國華改橋為照壁,作為縣衙屏障。據清道光《休寧縣誌》載,鐘鼓樓自明洪武二年起(1369),歷經兵災火焚,至清康熙十五年(1767),曾先後重建8次。如今,我們看到的鐘鼓樓是經1984年大修、1986年竣工的建築,如今該樓闢為“狀元博物館”,南北兩側空地將建成“狀元文化廣場”。
萬寧街
原名東街,曾改名東風街,1982年改為萬寧街。東起輪窯廠,西至陪郭頭,全長約500米,有菸草專賣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標準計量局和休寧師範、黃山電池廠、醬製品廠等單位。主要巷弄有縣前巷、萬秀巷、淳化巷、厚田裡、石羊X、縣前河、劉家巷、柿樹園等。建設縣城街巷舊時均為石板路面,東、西、南、北四街街面略呈鯽魚背形,下有排水溝渠。沿街路燈一般使用煤油燈,按甲劃分地段,由每戶輪流掌管。民國21年星華電燈公司供電擴大,成立“休寧電燈廠”,西街繁華地段曾安裝10餘盞16瓦路燈。28年因電燈廠關閉而拆除。自抗日戰爭以後,街道年久失修,以致路面坎坷、溝渠淤塞。
玉寧街
原名南街,曾改名前進街,1982年改為玉寧街。南起海陽鎮造紙廠,北至陪郭頭連線蘿寧街,全長1200米,車行道寬10米,兩側人行道各寬6米。有醫藥公司、供銷社、文化局、休委、城建局、衛生局、糧食局、稅務局以及文化館、縣醫院、中醫院、血防站、婦幼保健站、衛生防疫站等單位。街道西側還有體育場、室內體育館、縣教師進修學校和海陽一小。大街南段為工業區,有縣酒廠、啤酒廠、玻璃製品廠、複合肥廠、汽車配件廠、水泥預製廠及鎮辦的造紙、印刷、紙箱包裝、家具等企業。主要巷弄有文昌巷、草堂巷、核桃樹、龍池巷等。
齊寧街
原名西街,建國初東青巷口以西改名解放街,以東改名民主街,後通稱解放街,1982年改為齊寧街。西起夾溪橋頭,東至陪郭頭,全長560米,寬4米左右,為石板路面。街道兩側仍保留不少明清風格的店鋪式建築。沿街有縣委黨校、工商行政管理局、物資局、檢察院和海陽中學、海陽幼稚園及工藝廠、茶機廠、印刷廠等機關、學校和企業。主要巷弄有水碓巷、社壇巷、百客廳巷、育才巷、里仁巷、東青巷、西門橋、老巷、大門呈、三板橋、橫巷、桂花樹等。
蘿寧街
原名北街,曾改名勝利街,1982年改為蘿寧街。北起火車站,南至陪郭頭,全長1200米。1985年底,開始鋪設水泥路面,將車行道由原7米拓寬為10米,將兩側人行道由原各3米拓寬為各6米。沿街多高層建築,有黨政機關大院、交通局,農業局、林業局、人武部、財政局、二輕局、工會、公安局、郵電局、商業局和金融系統各單位等。還有海陽二小、新華書店、人民電影院、工人文化宮等文化教育設施和百貨商場等眾多商店,是縣城的繁華街道。主要巷弄有輔堂巷、鶴山巷、古墨巷、金家巷、柳河巷、蘇家巷、瑞芝巷、朱紫巷、霞屏巷、池草閣等。
巷子
休寧古城還有許多巷弄都藏在東南西北四條古街中,取名都很雅致,如南街的文昌巷、草堂巷、龍池巷,北街的鶴山巷、池草閣巷,東街的萬秀巷、淳化巷、厚田裡巷,西街的社壇巷、百客廳巷、里仁巷等等。文昌坊是一條不過幾十米的小巷,400多年前,中國版畫藝術的傑出人物胡正言就誕生在這條巷的一幢老屋裡。里仁巷出現過一位醫學奇才,他叫汪昂。東青巷、蘇家巷、金家巷、劉家巷、核桃樹巷、柳河巷、桂花樹巷、柿樹園巷以姓氏或植物命名的巷弄,每一個都是一段歷史,如今葉(東青)、蘇、金、劉的後裔均難覓其蹤,而核桃、柳樹、桂花、柿樹也未見其影。
胡正言故居
胡正言故居座落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文昌巷1號,始建於明末,清代中期作了補充及修復,平面呈正方形,現存部分為一明兩暗的建築形式,主建築面闊12.24米,進深8.95米;東邊軸線前附邊廳及門廳院落,面闊為3.84米,進深為15.13米,占地面積為168平方米,底層為300平方米,底層為一明兩暗,正向廳兩側為廂房;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為廊廡,東邊廊廡前接前邊廳及門廊、院落等。樓梯向設在廳堂照壁後,樓上為臥房、起居等用房。木構架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結合,用料中等偏稍巧,斗拱等做法中透著明代建築遺風。2008年3月,胡正言故居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岩
縣城東4公里有古城岩,即壽山。隋末店初,這裡曾是州治。當年郡城基址及其盛況,已無舊跡可考。但今山的北麓古城村,依舊保留著“東門充”、“西門充”等地名。壽山右側有象峰。巨象蹲伏,石鼻前伸,長有6米餘,下有石門夾峙,如雙鶴引頸入崖內,俗稱“交杯石”。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角逐敗績,曾避難於此。山左前為獅峰,雄峙於汶溪之濱。峰頂有巨崖懸突,上部略平,廣近10平方米,可遠眺,名“練心石”,傳為明末抗清英雄金聲練劍之處。山南舊有園林,建築精雅,名“半亭”。門額題“溪山一覽”。內設寬敞茶座,對景品茗,足增遊興。園中廣植花木,石台中植方竹叢,其竹外方內圓。蒼虬可喜。一石岩間辟棋室,以供對奕。室外為交通大道,石板鋪路,光潔平整。路旁石欄下,溪水聚為深潭,養魚放生處;魚大如長凳,其中以紅鰭鮭魚最名貴。路北有董其昌題“魚樂國”三個徑尺大字,刻石嵌於牆壁。獅峰左有文筆峰,峰巔築七級浮屠。南麓有跨溪的大石橋。
1970年以來,古城岩淪為採石場,園林、亭榭、勝跡,多遭破壞,惟古塔、大橋尚存。
齊雲山
齊雲山位於休寧縣城西15公里,距屯溪33公里。齊雲山古稱白岳,因其“一石插天,與天並齊”,明嘉靖年間改名為齊雲山。現在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4A級景點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鶴鳴山並稱中國四大道教聖地。
齊雲山道教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道教香火播及華東及東南亞各國。今全山有宮、殿、院、壇、閣等108處,道觀27處,道房12家。齊雲山的道教繪畫、摩崖石刻和碑刻數以千計,幾乎峰峰有題詞、洞洞有刻銘,主要景觀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華街、太素宮、香爐峰、小壺天、玄天太素宮、玉虛宮、方臘寨、五青峰、雲岩湖等。齊雲山碑銘石刻星羅棋布,清代乾隆皇帝讚譽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使得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譽。
齊雲山方圓110.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85米,境內峰巒四起,峭壁聳立,飛雲、流泉、雲海、佛光;四時變幻,綺麗多姿。三十六奇峰,峰峰入畫,七十二怪岩,岩岩皆景,二十四飛澗,澗澗壯觀、加之境內河、湖、泉、潭、瀑構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麗的自然圖畫。.全山地質構成為層積砂岩,赤如硃砂,燦若紅霞,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奇、岩怪、水秀、洞幽,峰巒怪譎,且多為圓錐體,遠遠望去,一個個面目各異的圓丘,自成一格。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繼光等歷代名人學士都留有佳句墨寶。歷史上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稱。
三槐堂
三槐堂坐落在休寧縣城南五公里溪頭村,是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由王經天倡導建造的王家祠堂,因建造時庭院中栽植的三棵槐樹而得名,為古建築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槐堂原有3進11開間,共約1500平方米,有182根屋柱,柱腰圍80至100公分不等。整個大廳內含九個小廳,場面宏大,氣勢壯觀。
溪頭村擁有著名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槐堂,該建築建於明代,系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鄉舉王經天的故宅,因《宋史·王旦傳》內有“旦父佑手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必有為三公者”一說,王氏後人即以三槐為典故,堂名取“三槐堂”。整個祠堂內部雕刻工藝精湛,技法細膩,尤以木雕著稱,為徽派祠堂建築所少見,故在當地又被稱作“金鑾殿”。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古鎮
萬安古鎮位於休寧縣城正東4公里處,它依傍於橫江北岸,臨水而立,皖贛鐵路,屯景公路橫貫全鎮,鎮東盡頭,是風光的綺麗的古城山。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至隋開皇九年(589年),古城山一直為縣治駐地。隋末汪華起兵,統轄歙、宣、杭、睦、婺、饒六州,也曾設治於此,並改古城山為“萬壽山”,在山上建妨築廟,大興土木。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金聲招募義軍數千人,屯紮於此,後北上抗清,兵敗被殺。萬安地處盆地,依畔橫江,又當休寧縣通往州府的要道,遂成為早期外來居民的聚居地。在陸路不發達時,萬安一直是古徽州重要的水運碼頭,來往行商眾多,漸成集鎮。鎮街長約5華里,明清均為休寧九大街市之首,有“小小休寧城,大大萬安街”之譽。
鳳凰山
古名鵂山,又稱靈鳥山,簡稱鳳山,位於縣城西北郊,隔夾源水與海陽鎮相望。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建休陽縣,這裡曾是縣治所在。山勢如鳳鳥展翅,自白雲峰飄然飛來。山頂較平,昔有“金太史讀書台”,為明末抗清義軍首領金聲青年時讀書之處。立山頂遠眺,東有壽山雄據,南面是落石台,高而上平。平視與玉璣山相對;西面是齊雲山,山勢高峻,雲霧繚繞;北面是黃山天都諸峰,好象千朵芙蓉隱於雲海之中。
1984年,縣人民政府在此興建森林公園。公園北界鐵路,南臨川湖村,西止三里亭,共擁山、地面積580畝。夾源水自北而南,經園東而過。溪上橫貫三座大橋,北為皖贛鐵路橋,中間是慈張公路橋,南面是古老的東夾溪石拱大橋。慈張公路由東而西穿越,分公園為南北兩區,歷年來廣植珍稀樹木,已建成亭榭六座和賓館樓、辦公樓等,目前仍在按規劃建設。
張公山
即大鄣山,位於流口區西南,距城80公里,與江西婺源交界(今六股尖、五股尖一帶)。昔有太守張率隱此,故名張公山,又稱率山。山脈由五嶺西北而來,重岡巨嶺,周百餘里,高1600米左右。上有龍井等勝跡。清人汪循詩曰:“蟠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白雲有腳乾坤合,遠水無波日月浮。”
顏公山
位於溪口區西南,由五嶺而來,周20公里,海拔1150米。古木參天,修竹蔽日,風景清幽。山麓有全真庵,自庵至巔約15公里。有庵堂,為顏公修真之所。山有五奇:(1)近庵處外聳中窪,廣約五畝,雖連月久雨,窪水自消,莫知其所去;(2)窪內有兩小池相連,一清一濁,清者名聖池,濁者曰龍池,同地異色,四時不涸不溢;(3)每三五年間,窪地中忽涌白浪,高一二尺,少頃即乾,人稱洗殿水;(4)庵有世尊一座,高不盈尺,鋼身金裝古雅,類吳道子所作,山民呼為金佛,不知其何代何來;(5)山氣香暖,勢高幽絕,氣候奇特,即使盛夏,亦需單袷衣衫,是一處避暑消夏的佳境。
顏公庵已毀,現存遺址;池亦乾涸,僅成一水潭。惟潭水仍清澈如鏡,傳說飲此水能治百病。庵遺址側尚存一“五穀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傳為庵中長老從四川峨嵋山移來。
東山
在城東南隅,古名葆真山。北宋末,邑令邵拳遷白鶴觀於此,故又名白鶴山,改觀名為“祟壽觀”。山後倚東城,有李花塢,春日如瓊林。明清兩朝,遊人、香客甚多,鹹豐同治間兵毀。現已興建住宅,四周闢為茶園。山西腰有古泉,已砌石為井,水仍佳絕。
石屋坑
位於縣西邊陲,坐落休、婺、祁、浮(梁)交界的大鄣山北麓。重山疊嶂,樹木稠密,地勢險要。是休西革命根據地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是中共皖浙贛省委的常駐地之一,也是最早成立黨支部、赤衛隊、婦女會、兒童團等組織的地方。至今還留下紅軍棚、紅軍醫院舊址及當年戰鬥遺蹟。
湮沒古蹟
汪王故宮 萬安鎮東壽山,即萬歲山,又名古城山。隋朝末年,州人汪華聚兵起義“保境安民”,曾在這裡築城作為州治,總軲歙、宣、杭、睦、婺、饒六州,稱吳王,歸唐後封“越國公”。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間,建忠烈廟于山頂,名曰“汪王故宮”。每年正月十八日汪王生辰,命有司致祭,相沿至清初未斷。明邑令鄒補之曾作記。
故宮右側象峰下,沿水渠築石板路,豎兩柱石牌坊,上鐫“越國古城”四字,為紀念汪王而立。1970年,這裡淪為採石場,古蹟盡被湮沒。
還古書院 坐落古城山獅峰之下,是本縣對儒林曾起過巨大影響的學府。
書院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依山疊石而成。外門、中堂各橫三楹,徑二楹。後堂橫五楹,徑三楹。左右均為房,設備齊全。前後各有匾額,曰:“還古書院”、“歸仁衛以”。小樓外有中台閣,環築石欄,廣二丈,高四丈余;三層八窗,左望神皋,右有文昌閣,額曰“中台下衛”。全院四周築垣,邑令祝世祿主持,都諫邵庶督成。天啟中(1621~1627年)魏黨矯旨變賣天下書院,遭毀三分之一.崇禎改元(1628年),邑人汪先岸等捐資修竣,邑令廖騰煃常講學於此。清代後期,書院漸敗頹。民國初年就其遺址建造油榨,後轉為民居。
東密岩 在縣南,距城17.5公里,高六十仞,周圍絕壁如城,巔平,寬八百餘步。唐乾符五年(878年),都使邑人程沼率義士立寨於此,以抗拒亂軍。今塹壘、水池猶存。山上有元帥府基址,下有落箭丘。
太平天國軍營遺址 在徽光鄉霞高村高低山隊的大山上,占地4500平方米,地形長圓,四周原有防衛工事,歷經山洪沖洗、風侵、泥埋,現已成為深0.3米,寬1米的土溝。
又南塘鄉嶺下村對河,拱北橋西南,有太平天國軍隊駐地遺址,方圓約六畝,防衛壕溝痕跡尚存。
古代八景
白岳飛雲
白岳,即齊雲山。這裡奇峰幽壑,萬石崢嶸,松藤薜蘿,竹木婆娑,飛泉碧潭,景色秀麗。春秋季節,山上雲煙繚繞。遊人登望仙台俯視山下,那一望無垠的田川,盡被飛雲流煙所淹沒,如幕如障,欲吞欲灶;遙望遠山,峰巒朦朧,時隱時現,若浮若沉,瞬息萬變。古人有詩云:“白云何處來,須臾四充塞。瀰漫亘天關,周匝洪城域。”清人沈烈的詩句更是神形兼備:“白岳鍾靈氣,雲飛未肯閒。爐峰縹緲里,屏嶂卷舒間。帶露穿林濕,隨風觸石還。不因鐘磬響,何方訪仙關?”
壽山初旭
壽山即萬歲山,亦稱古城岩,在萬安鎮東。晴日之晨,上壽山之巔東望,大氣磅礴,水闊天空,一輪紅球,冉冉升起,如火映金盤,光芒四射,紅霞燦爛,東方盡赤。少頃,紅日普照大地,晴空萬里,彩雲飛渡。俯視橫江,日影與橋影,隨波光搖曳,別有一番奇觀。清休寧人查錫恆有詩云:“天雞咿喔起雲霄,絕頂曦光接斗杓。赤頁玉盤開紅暈迥,黃金輪涌赤波搖。一峰高向三光拱,萬歲名應百世標。放眼扶桑胸次曠,不辭捫葛上召堯。”
松蘿雪霽
縣城北郊松蘿山,山勢高峻,蜿蜓曲折,松蘿漫徑,怪石羅列,松竹成林,極為幽奇清秀。嚴冬大雪之際,“玉屑”紛飛,奇峰披銀裝,松竹掛冰花,分外晶瑩。若晴日,則紅裝素裹,更增妖嬈。明休寧縣城陪郭人、禮部尚書程敏政,當年與友人游松蘿山時曾即景賦詩云:“雙峽中分一徑通,寶坊遙隔片雲東。四時山色涵空翠,萬折泉聲瀉斷虹。清愛竹孫穿凍雪,靜聞松子落香風。登高兩屐吾方健,攜手無因得贊公。”
鳳湖煙柳
在城西鳳凰山下,白鶴溪與夾源水匯合處,昔有泊名鳳湖,湖邊栽滿了柳樹,春夏佳日,柳絲輕拂,微風送爽,碧波蕩漾,景色醉人。每當晨曦初露,曙光高照,湖面霧氣靄靄,若雲若煙。看那團團新綠,與幾頃波光,相襯相映,更顯得清幽秀雅。明休寧上資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汪姬生,曾為湖廣黃州府推官,晚年送友人至鳳湖,觸景生情,染翰揮毫,題詩一首云:“春光搖曳斗城西,老眼低回望轉迷。樹底不逢青雀過,湖頭偏聽紫騮嘶。雨垂蔭邊村隱,風起晴畢與寺齊。欲折一枝聊贈別,依依愁緒掛前溪。”
練江秋月
也稱老橋雙月。在海陽城南下紋溪一帶。這裡水色清澈澄碧。南岸青山綿延,玉幾山東西兩翼,巽峰、丁峰兩塔峙立,水光山色塔影,渾然一體。汶溪河面開闊,汛期洪峰洶湧,流湍水急。明嘉靖年間,曾先後兩次在這裡修建石拱大橋。每當秋高氣爽,雲淡風輕,漫遊於老橋之間,明月當空,橋底上、下游各現月影。恰似“秋光似練月如水,十里汶溪月澇橋。”如果在上弦或下弦時間,則是“出雲面面擁寒溪,江底初沉月一鉤”,別是一番風光。清人沈烈有詩讚道:“平分秋夜好,冰鑒漾浮沉。影瀉絲絲練,輝流點點金。江天渾一色,水月盪千尋。俯仰清風好,悠然會此心。”
落石寒波
又稱落石回波。景點在海陽城西二里許白鶴溪畔。橫江水自黟境經齊雲山麓迤邐西來,夾溪水由北奔騰而下,兩流交匯在縣城西南郊玉幾山西北麓,瀦為深潭,名落石潭。水清影碧,風光秀麗。潭南峭壁矗立。當溪環繞的中間,有巨石一方,若從雲天下墮,名落石台。台面平整,可坐百人。又有雲頭石,為下流藩蔽。舊有樓宇寺廟,現尚存摩崖鐫字。一為“三山聚秀”;一為“落石回波”。昔時舟棹上下,多在此停泊。“日映樹梢添翠綠,風來水面聽鳴弦,”那雄峙的青山奇石,翠玉碧澄的幽潭,令人陶醉。清代休寧女詩人汪韞玉有詩讚曰:“奇石何年落,登臨亦快哉。三山移欲會,五水匯初來。月色前村雪,松聲大壑雷。悠然諸境外,即是此靈台。”
夾源春雨
夾源水出自休北,三面繞城,環流如帶。從北郊新塘觀音閣,逆水上行,兩岸高峰對峙,一水中分。山巒林壑,鬱鬱蔥蔥。清明時節,春雨濛濛。遠山景物,盡被雲靄籠罩;近處田園村舍,錯落參差。水橋流水,漁舟橫泊,如入“武林桃源”。明崇禎年間休寧籍進士汪姬生,性愛山水,晚年辭官歸里後,不顧老邁乏力,拄杖遊歷其間,曾即景賦詩一首云:“於今何處復桃源?一水千山夾石門。地瘠浪憑茶作產,欲淳時風槿為園。春生氣象回寒谷,雨弄霏微失遠村。躡屐扶筇尋窈窕,杳然雲樹長溪痕。”
龍井飛瀑
位於鶴城鄉馮村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為新安江源頭第一瀑。瀑布高300餘米,分數層從山頂跌宕而下,似白龍出澗,轟鳴如雷,迴蕩幽谷,極為壯觀。瀑下碧波蕩漾,灌木成蔭。宋朝詩人楊萬里有《新安江源頭詩》贊:“金陵江水只鹹腥,敢望新安江水清。皺底玻璃還解動,瑩然酃淥卻消醒。泉從山谷無泥氣,玉漱花汀從佩聲。水紀茶經者未識,謫仙句里萬年名。”2000年盛夏,本縣規劃黃山市濱江大道休寧段(第六景區)工程時,該景點被選為新“海陽八景”第八景。
當地特產
休寧名茶
琅源松蘿:產於萬安鎮福寺村松蘿山,是中國最早的名茶之一,也是炒青的始祖,品質獨特,聞名全國。
白岳黃芽:產於“白岳”齊雲山,茶色黃隱翠,白毫顯露,一葉包一芽,湯色清澈明亮,咽後生津止渴。
名州炒青:“屯綠”中的極品,產於流口鎮名州村,有“頭泡清,二泡濃,三泡不減味,四泡味還醇”的美譽。
金台毛峰:產於鄭灣鄉千金台村,芽葉肥碩,香高清鮮。
新安源銀毫:為新開發的品種,如針狀,味濃厚,沖泡後湯中白毫顯露。
藍田花豬
藍田花豬是全國推廣的19個豬種之一,產自休寧藍田鎮。
藍田花豬特點有三:一是瘦肉多,肥肉少;二是吃不擇食,飼養成本低,出肉率高;三是產仔率高,大約有10-14頭。
休寧縣蘭花火腿廠以藍田花豬為原料,醃的火腿,色香味俱全,暢銷國內外。
五城茶乾
主產於休寧縣五城鎮及下屬的龍灣、雙龍二村。乾隆皇帝南下江南時親自品嘗,稱讚道“江南一絕”。自此五城被譽為中國茶乾之鄉。
五城米酒
原產地主要是五城及附近的幾個鄉鎮,採用古法釀酒技術,保存了原漿酒的精華,是酒中的上品。五城米酒已申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相信在不久之後五城米酒將走出大山。
黃山貢菊
又名徽菊,與杭菊、滁菊和亳菊並稱中國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為貢品獻給皇帝,故名“貢菊”。貢菊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經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套用證明,貢菊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等功效。該縣主要產於蘭田、南塘一帶。
竹雕竹器
休寧縣盛產翠竹,該縣張王樓製造廠竹雕產品已遠銷東南亞各國。竹製工藝品與竹編、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編工藝形成於唐,發展於明清,產品製作精細,造型別致,圖案新穎,大多融實用與觀賞於一體,傳統產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農禮品,現已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竹編畫和竹編動物等工藝品;竹雕為徽州傳統“四雕”之一,主要產品有深淺浮雕筆筒等擺件,竹雕楹聯,屏風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系列是用現代藝術手法表現的新型工藝品,有平面人物掛件、立體人物掛件和抽象裝飾品等。
文化名人
程敏政
程敏政(1444~1499),字克勤,縣城陪郭人。明代文學家。祖籍篁墩(今屬歙縣),故以篁墩為號。他出身武宦之家,自幼聰敏,有神童之稱。10歲隨父到四川,為巡撫羅綺所鍾愛,薦與英宗。召見時,英宗令作《瑞雪》詩和《經書義論》,他才思敏捷,文采出眾,受到稱讚,被破格送入翰林院讀書。後學業大進,又受到大學士李賢賞識,被招為女婿。
成化二年(1466年),應殿試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參與英宗、憲宗兩朝實錄編寫。弘治初,擢少詹事。後被提升為侍講學士。孝宗繼位後,尊稱他為先生。時人評論說,翰林中“學問淵博程敏政,文章最好李東陽”。
他因才高自負,故遭人所忌,弘治元年(1488年),被御史魏璋以曖昧之詞彈劾,下詔致仕,歸南山讀書。五年後,復起用,任太常卿兼侍講學士,掌院事。後又任禮部右侍郎,專掌內閣誥敕。弘治十二年,會同李東陽主持會試,考生唐寅、徐經預先做的文章恰與試題吻合。給事中華昶劾奏程敏政以泄題罪,被執下獄,唐、徐亦同時獲罪。後經查明華昶劾察失實,釋放出獄。他不願為官,堅請致仕。不久,因悲憤成疾,發癰而卒,終年55歲。追贈禮部尚書。
他的遺著有《宋遺民錄》、《篁墩文集》、《程篁墩詩存》、《宋紀受終考》、《明文衡》、《新安文獻志》等,並撰有明弘治本《休寧志》38卷,為本縣現存最早的一部縣誌。
何震
何震(~1604年),字主臣、長卿,號雪漁,縣城縣前街人,明代著名金石篆刻藝術家,徽派篆刻創始人。
何震,深究古籀,精研六書,孜孜於書篆治印。力主以六書為準則,摒棄元末金石界出現的庸俗怪異和杜撰擅改的陋習。他與文彭獨樹一幟,矯正時弊,實現了書法與刀法的一致,為篆刻基本理論奠定基礎。他的篆刻作品,純樸清新,遒勁蒼潤,素以流利、雋逸、典雅古樸而聞名。他著力仿古,摹擬漢印,其仿漢滿白文,刀法猛辣挺勁,刀痕歷歷可見,功力獨到,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時人推崇他為“近代名手,海內第一”的篆刻名家。他與吳門派篆刻大師文彭,情同師友,印壇上並稱“文何”。在寓居南京期間,經汪道昆的引薦,遊歷了邊疆重鎮要塞,每到一處,文人雅士紛至沓來,爭相索印,皆以得其一印為榮。因此盛名遠播,譽滿海內。
何震逝世後,學生程原徵集到何氏篆刻作品五千餘印章,囑其子程朴精選一千餘印,摹刻成《雪漁印譜》一書,共4卷,使其印藝得以傳世。他的作品至今尚為國內外研究古籀的學者和金石家所稱頌,著作有《續學古編》2卷。
程大位
程大位(1533~1606年),字汝思,號賓渠,率口前園村人(今屬屯溪市),明代著名數學家。他所著《算法統宗》一書,集16、17世紀數學之大成,並完善了珠算口訣。由於他出身商賈,未入仕途,雖撰有這部數學經典著作,但明、清《休寧縣誌》卻無記載。
他少年時隨父外出經商,遍及長江中下游諸省,常利用經商之便,遨遊吳楚,博訪聞人達士。有感於當時採用籌碼計數法的不便,決心集眾家之長,編寫一部實用簡便的數學著作。40歲後,他棄商歸鄉,埋頭著述,綜合前人的數學理論,擷取各家所長,結合多年鑽研數學的心得體會,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編寫成《算法統宗》這部名著。
《算法統宗》共分17卷,所收內容相當豐富,其中包括加減乘除,丈量土地、計算稻米布帛、開平方、立方和解方程的運算,以及用勾、股、弦測量高、深、廣、遠的方法等。書中列舉的595道演算題,均記載了詳細解法。此書還用各種方法概括寫成通俗易懂的詩歌或口訣,淺顯易記,便於學習,實用價值很大。
程大位後來又將該書作了修訂、刪節,揭其要領,編成《算法纂要》4卷,更加系統簡明。當時在屯溪刊行問世後,很快就風靡全國。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將此書帶回日本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18世紀前後,又傳入東南亞及歐洲。在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過程中,程大位對珠算的發展普及,起著重要作用。
胡正言
胡正言(1584~1674年),字曰從,縣城文昌坊人。明末清初著名印人、畫家。正言少時即精究六書,以篆籀名世。天啟初年,定居南京雞籠山下,庭院植翠竹十餘竿,對竹自娛,故自號“十竹主人”,並開設“十竹齋”書坊,經營刻書業。
正言通曉書畫,精於篆刻,諳知奏刀規律,為創製水印木刻打下了良好基礎。經過27年的磨礪,他悉心總結了前輩經驗,先後創造了餖版、拱花等製版法,開彩色套印之先河,把徽派版畫藝術推向新高峰。天啟七年(1627年)他輯印的第一部套色版畫《十竹齋書畫譜》出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國畫本印畫冊,集當時名人時賢(如米萬鍾、趙孟頫、唐寅、文徵明等)佳作300餘件。內分書畫譜、墨華譜、果譜、翎毛譜、蘭譜、竹譜,梅譜和石譜8類,每類40幅,圖文並茂,交相輝映。事隔17年後,他另一部套色版畫《十竹齋箋譜》問世,共4卷,收作品289幅。《書畫譜》、《箋譜》這兩部畫冊,畫面立體感強,富有層次變化,都運用短版、拱花二法刊印,因此,不失原畫神意,再現了原畫筆墨韻味。
清兵入關後,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胡正言曾任武英殿中書舍人,掌管內閣敕房。清軍攻克南京後,他隱居不出,誓不仕清,專心致力於出版事業,有《印存初集》、《印存玄覽》兩書傳世。
《書畫譜》和《箋譜》歷來被我國美術界視為珍品,贏得了很高的評價。民國22年(1933年),魯迅與鄭振鐸曾委託北京榮寶齋重新出版,1950年,鄭振鐸任文化部副部長時又一次主持翻印。
汪昂
汪昂(1615~1694年),初名恆,字訒庵,縣城西門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貧寒,遂棄舉於業,立志學醫。他苦攻古代醫著,結合臨床實踐,經過30年的探索研究,編著有《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訣》等。《素問靈樞類纂約注》一書,把《黃帝內經》里的《素問》、《靈樞》兩部分合纂為一篇,並分類加以整理、注釋,給後學者以很大的便利。又將古代醫家的處方和蒐集的民間驗方,分門別類,逐一加注,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撰成《醫方集解》3卷。他還選集中醫常用劑方320餘首,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200首,書名為《湯頭歌訣》,成於康熙三十一年。這是一部很重要的醫學入門書,歌訣中包括方名、組成藥物、適應症及加減法等。簡單扼要,便於記憶。汪昂的醫學著作,一直被學醫者奉為入門的必讀課本。現在的醫科大學教材里,仍選用了他的部分著述。
汪昂不僅是卓有成就的醫學家,而且自幼堅持練功,講求養生之道,強身防病。他年過八旬,身體仍健壯,精力充沛。所著《勿藥元詮》一書,載有《養生頌》、《金丹秘訣》、《保健十六宜》等功法10餘種,論述精闢,至今仍被醫學家和養生家沿襲套用。
海陽四家
漸江、查士標、孫逸、汪之瑞是新安畫派的代表畫家,被稱為海陽四家。
漸江(1610~1663年),俗名江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明末休寧秀才(一說歙縣人)。明亡後,曾參加復社進行反清活動。後在福建建陽隨古航禪師為僧,法號弘仁。他雲遊四方,常來往於黃山、白岳及雁盪山之間。臨摹古人真跡,潛心作畫。其畫從宋元名家入手,師法倪瓚,又不為所制約,自辟蹊徑,獨鑄風格。他精繪山水,兼寫梅竹,作品取景清新,筆墨瘦勁簡潔,風格冷峭,是新安畫派的奠基人。
漸江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冬圓寂於五明寺,享年53歲,傳世主要畫作有190餘件,其中有《黃山真景圖》60幅和《曉江風便圖》等。他兼工詩文,後人輯其題畫詩143首,編成《畫偈集》1卷。
查士標(1615~1698年),字二瞻,號梅壑,又號懶老,縣城西街人,明末秀才,出生於書香世家,家中收藏古玩和宋元書畫甚多。士標精鑑別,且通曉詩、書、畫。明亡,家庭破產,遂寓居南京、揚州等地,廣交畫友,寄情于山水之間。他的畫初學倪瓚,後受董其昌影響,筆墨疏簡,意境荒寂。書法則學米芾,瀟灑蒼勁。他才思敏捷,每作一畫,題詩亦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卒於揚州,享年84歲。主要畫作有《獅子林冊》、《南山雲樹圖》等,詩作有《種書堂遺稿》、《黃山詩鈔》等傳世。
孫逸(~1658年),字無逸,號疏林。本縣人。酷愛讀書,每日不輟。工繪山水、人物、花卉,善書行草。平生淡泊明志,幽居蓬戶茅屋。他的山水畫體現了蕭疏超逸的情趣,多寫家鄉真山真水,寓情於圖畫之中。所作《歙山二十四圖》,歙令靳治荊為之刊刻成冊。另臨摹唐寅《鶴林玉露冊》12冊傳世。
汪之瑞(——1657年),字無瑞,號乘槎,徽光鄉錫頭山人。他是明畫家李永昌的門生,善畫山水。清初,絕意仕途,寄情山水,交友論畫。他嗜酒如命,畫案旁常置酒壺,酒酣興至,欣然命筆,作畫快速,一日能畫數十幅。畫罷興盡,則臥床數日不起。其畫以懸肘中鋒,運渴筆焦墨為主,偶用麻皮、荷葉等皺法。愛作背面山,畫極簡淡、雅重。書法功力亦深厚,以剛健有勁著稱。在清代畫壇上享有一定聲譽,是“海陽四家”的先鋒人物。
汪寬也
汪寬也(1866~1924年),縣城北街人。上海“祥泰布莊”經理,徽商中的傑出人物。他出身於商賈之家,幼入私塾,後因家貧輟學,去上海當學徒。因為人誠實,辦事勤謹,得本縣富商汪厚莊賞識,被聘為“祥泰布莊”管事。
“祥泰布莊”開沒於清末,系汪厚莊獨資經營,店址在上海大東門,主要經銷“祥泰”毛藍布。寬也傾注全力,悉心經營,在上海郊區的川沙、奉賢、南匯、青浦、松江、金山等縣,設立莊口,收購農民自織土布,收購價格高於同行,但質量要求嚴格,經緯紗支數、幅寬、布長、緊密度等,均有一定規格。並在南市陸家濱之南自設正記染坊,從家鄉聘請染工師傅,精染毛藍布。經同行及用戶鑑定,“祥泰”毛藍布色澤鮮艷,日曬、滌洗永不退色,穿著收汗、涼爽舒適,超過當年信孚洋行的190號陰丹士林布。
“祥泰”毛藍布以其質優價廉行銷全國,遠銷東南亞及法國。因此祥泰布莊躍居上海棉布業之首,全國同業之冠,數年後盈利甚巨,汪厚莊亦因此成為休寧首富。
寬也經營“祥泰”數年,資金雄厚,又向資方建議,在上海開設聚生、祥生錢莊,經營大宗存放業務,他又被聘為管事。時無錫榮宗敬興辦實業,缺乏資金,寬也主張由聚生錢莊貸款紋銀10餘萬兩,期限達10餘年。使榮氏得以大展鴻圖,後來成為滬上著名的民族資本家。
民初,他主管的兩家錢莊相繼收歇,又在上海開設振大、鴻濟、鴻順等典當。各當鋪雖設管事,但仍由其總攬。後又在屯溪陽湖創辦屯溪第一毛巾廠,為振興家鄉實業作出有益的貢獻。
寬也熱心為家鄉服務,旅滬同鄉每有求助,均慷慨解囊。並曾捐款修復東峽溪橋。民國7年(1918年)本縣水災,他從上海運回西貢大米千擔,平價出售,解饑民之急。
民國13年,寬也因病逝世。翌年春,上海布業公所為他鑄塑銅像,立於豫園湖心亭東側,並撰文刻碑,以資紀念。
夏慎大
夏慎大(1856~1925年),字湄生,縣城北街人,生於書香世家,6歲入學,15歲遊學杭州。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省學政保舉入京廷試,名列拔貢(二等),以知縣選用,未赴任。光緒十三年。在山西撫署任文牘,掌理檔案,深得器重。後歷任渾源、臨晉(即今臨猗)、寧武、榆次等知縣及榆州同知,凡十餘年,為官清廉。在任渾源知縣時,立教興養,勸導農民闢田疇,務耕植,政聲卓著。後應聘入京,參贊戎務。先後任江防軍總部參謀文牘、皖北鎮守使署副官長等職。
民國元年(1912年),慎大返鄉,時值本縣政局動盪,清廷知縣外逃,是年5月,他被邑人推選為臨時縣知事,縣境賴以維持安定。次年,又被公推為縣議會議長、財政局長、商會會長、農會會長等職。
慎大熱心公益事業,應邑人程荷生倡議,主持重修西門峽溪橋,施工中,內則主宰出納,外則督促工程,歷時4載,橋成。後又用餘款修城廂內外橋路,以及上溪口、汪村、八都桃嶺、峽東永濟橋等處橋壩。工程全部竣工後,具文上報休寧縣知事劉榮椿,請求褒揚程荷生的功跡。其謙讓美德,深受縣人稱讚。
慎大詩詞書畫均有造詣,著有《菊隱詩存》、《夏氏喬梓合稿》和《自編年譜》等。
民國14年(1925年)因病逝世,享年70歲。
保護規劃
城市空間布局結構
規劃形成“一帶襟兩岸、三軸六組團”的城市空間布局結構。
“一帶襟兩岸”:保護利用橫江、萬安古鎮、古城岩等歷史文化遺存,創造縣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橫江濱江景觀帶。休寧與黃山市相向發展,通過主幹道文昌路向東與城際主要出入口的貫通,跨橫江發展,利用水南良好的用地條件和地理位置,形成南岸新的城市組團。
“三軸六組團”:以橫江為紐帶,以齊雲大道、文昌路、黃山路為主要拓展軸,城市分別向南、東、北方向發展,從而形成緊密聯繫、功能上有所側重的六個組團,即:綜合功能組團、萬寧組團、水南組團、堯舜組團、燕窩組團、城西組團。萬安組團納入鎮總體規劃編制體系。
城市景觀系統規劃
森林景觀風貌區
充分利用玉璣山、鳳凰山等森林植被資源,規劃形成環繞城市的森林景觀風貌區。
歷史文化風貌區
城市東部的萬安鎮至今仍基本保持明清時代的格局與風貌,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古城塔、古城橋、古碼頭、富來橋、陶行知啟蒙館、休中白果廳、萬安中、下街及其兩側的古商業建築和古城岩風景區等積澱了徽州的歷史文化。
商貿風貌區
城市中心區是商貿集散活動集中的地方,要求體現徽派建築風格特色。
文化娛樂風貌區
在城市南部集中布置縣級文化、教育、科研、娛樂設施。
工業景觀風貌區
主要集中在堯舜和燕窩產業園區,體現現代城市工業經濟的景觀風貌。
城市景觀點軸系統和視廊
1、軸點
A、歷史軸點:歷史軸點是重要歷史古蹟。如丁峰塔、巽峰塔、王富王郎塔、古城塔、古城橋、古碼頭、富來橋、陶行知啟蒙館、休中白果廳。
B、地標軸點:地標軸點是指視線的焦點,用以指引方位或標誌,如古城岩、鳳凰山峰、玉璣山主峰、車站廣場雕塑,城市入口設定的標誌性雕塑等。
C、交會軸點:指重要交通線路或大量交通活動的交會點,如黃山路與齊雲山大道綠島雕塑等。
2、軸線
規劃四條主要景觀軸線:第一條是貫穿城區東西的橫江濱水景觀綠帶;第二條是黃山路景觀綠軸,北至黃山北路,南至橫江;第三條是慈張路(齊雲山大道)綠軸,東至古城岩,西至齊雲山,第四條是文昌路綠軸,西起夾溪河,東至水南組團,再跨橫江至古城岩。
3、視廊
現存的古蹟如丁峰塔、巽峰塔、王富 王郎塔、古城塔、古城橋、古碼頭、富來橋、陶行知啟蒙館、休中白果廳等多沿橫江呈東西向線型分布。其中的丁峰塔、巽峰塔、古城塔均建於山峰成為休寧縣城的制高點標誌建築,對王富王郎塔、古城橋、古碼頭、富來橋、陶行知啟蒙館、休中白果廳等具有保護價值的景觀,要嚴格控制這些古蹟附近的建築高度,留出相應的視覺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