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紫宸朝罷綴鴛鸞(1),丹鳳樓前駐馬看。
惟有終南山色在(2),晴明依舊滿長安。
注釋
校 ⑴鴛,《舊唐書》、《詩話總龜》均作“鵷”。⑵在,《詩話總龜》作“好”。
詩人小傳
李拯,字昌時,隴西人,鹹通中登第。僖宗朝,累官考功郎、知制誥。偽熅僭號,逼為翰林學士。熅敗,為亂兵所殺。詩一首。
終南山簡述
終南一山,有多種稱呼.《括地誌輯校》卷一雲:"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里."《雍錄》卷五《南山》條記載了終南山的地理範圍:"終南山橫亘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徹藍田,凡雍,歧,郿,鄠,長安,萬年,相去且八百里,而連綿峙據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
"終南與清都,煙雨遙相通".位於帝都之南的終南山與長安宮闕遙對,滿山秀色映城內.這種地理區域的一體性,加上人們的認識與歷史觀念的賦予,從而具有了文化的意義,也自然造就了二者不可或分的關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直是長安一景的終南秀色,在自然景觀上又增添了一層人文的涵義.
終南山景觀,唐代詩文述之甚多.韓愈五言《南山詩》便不惜筆墨地描繪了終南山山巒層疊,叢林蒼鬱以及晝晚,四季變幻的自然景色.山與城的交相輝映,群峰疊翠的終南山為長安城內增添了秀色,峰巒支阜,例如圭峰山,南五台,翠華山,驪山等,綿延拱衛在長安南面,城內放眼南望,亦是滿眼蒼翠.終南山上森林覆蓋,鬱鬱蔥蔥.山下諸原上的竹林,又碧綠成蔭.雖是自然景觀,在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景隨情移.士人會因各自遭遇而感慨油生,帝王也會因此而片刻忘卻塵世.大詩人李白在《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詩中道出自己欲超然於世的想法.北鄰長安的終南山,是士人心中的樂土,也是帝王眼中的仙鄉.
大明宮與終南山的對望,仿佛是塵世與仙界,現實與理想的反差.即使萬人之上的帝王也被終南景致所吸引,唐太宗便以為"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吳筠《翰林院望終南山》言道:
竊慕隱淪道,所歡岩穴居.誰言忝休命,遂入承明廬.
物情不可易,幽中未嘗攄.幸見終南山,岧嶢淩太虛.
青靄長不滅,白雲間卷舒.悠然相探討,延望空躊躇.
跡繫心無極,神超興有餘.何當解維持,永托逍遙墟.
身處大明宮廷的吳筠,心怡悠然超脫的隱逸生活,卻只能在禁廷中遙對終南山,於是此時,終南山又增加了一層意念意義.這就是他所嚮往的另外一種生活的意念寄託.雖然現實的狀況無法更改,但幸有終南山可"悠然相探討",便也身心超然,竟希望"何當解維持,永托逍遙墟".
從長安宮殿遙望終南山,使人慾"適彼樂土",而身居終南遙望帝京又是別一番景致.隋代胡師耽《登終南山擬古詩》雲:
結廬終南山,西北望帝京;煙霞亂鳥道,俯見長安城.
宮雉互相映,雙闕雲間生;鐘鼓沸閶闔,笳管咽承明.
朱閣臨槐路,紫蓋飛縱橫;望望未極已,瓮牗秋風驚.
嵓岫草木黃,飛雁遺寒聲;墜葉積幽徑,繁露垂荒庭.
瓮中新酒熟,澗谷寒蟲鳴;且對一壺酒,安知世間名.
寄言市朝客,同君樂太平.
宮殿森嚴,權貴往還,靜與動兩個世界,若能把酒山谷,又何必要位列朝堂呢 正是這種人文的意境加之社會,地理方面的客觀差異,使終南山與長安成為兩個不同意境的世界.高蟾《長安旅懷》中雲:"馬嘶九陌年年苦,人語千門日日新.唯有終南寂無事,寒光不入帝鄉塵."對於熙熙攘攘的長安,幽靜的終南山猶如仙界.國門內外,恰形成了兩個世界,一個擁有當時社會文明的繁榮與燦爛,為四方所趨;一個卻雋秀清逸,超然脫俗又蘊含豐富.對於忙碌的統治者及士人來說,終南山是長安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只有在閒暇之時才會以此做片刻的消遣,那些醉心於塵世功名利祿的人對此則往往是充耳不聞.正所謂"標奇聳峻壯長安,影入千門萬戶寒.徒自倚天生氣色,塵中誰為舉頭看."
終南山優美靜雅的環境,又與長安相接,在世人心中具有特別的意境,自然就成為不同人嚮往的地方.終南山與長安城雖為一個整體,但是終南山的景色變化有常,可作為王朝首都的長安卻經歷著政治風雲與動盪.《舊唐書》卷一九○下《李拯傳》記載:"僖宗再幸寶雞,拯扈從不及,在鳳翔.襄王僭號,逼為翰林學士.拯既污偽署,心不自安.後朱玫秉政,百揆無敘,典章濁亂,拯嘗朝退,駐馬國門,望南山而吟曰:'紫宸朝罷綴鴛鸞,丹鳳樓前駐馬看.惟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吟已涕下."唐室動盪之際,皇帝出走帝里,對著終南的舊色,李拯不禁為舊主故國而涕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