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更揅哲理譜新知”,這是梁啓超先生的《自勵詩》,也是他一生的寫照。梁氏早年因主筆《時務報》、宣傳維新變法而聲名鵲起,因戊戌政變流亡日本、致力於西學引入而影響廣泛。梁之政治功過,非短論所能勝任,因此本書的追憶文章,更偏重於梁氏的學術生涯。文章分為四輯:第一輯為傳記、行狀、祭文、軼聞;第二輯是梁氏學生集中撰寫的評述文章;第三輯側重於梁之政治經歷;第四輯乃追憶其晚年著述講學之情狀。基本都是與梁啓超有過交往者所寫,且以晚年講學時代的學生為主:既有胡適、梁漱溟、熊佛西、劉海粟、黃濬,又有梁實秋、吳其昌、謝國楨、周傳儒,等等。行文之中,既有景仰之情,又頗具理性審視意識;既有字斟句酌的嚴謹,又可見真性情;可充史料,亦可賞讀,讓後人得以再睹一代大師的風範。
目錄
總序
三聯增訂版序
梁啓超小傳
梁任公先生行狀
祭梁任公先生文
梁任公先生傳
梁啓超
梁啓超先生評傳(節錄)
黨人列傳·梁啓超
星廬筆記·梁啓超
祭文
記梁任公先生軼事
梁啓超故鄉述聞
《飲冰室合集》序
梁任公先生
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悼梁任公先生
我國學者與政治生活
悼梁卓如先生(1873—1929)
悼梁任公先生
梁任公別錄
跋《梁任公別錄》
(附)談梁任公先生
梁任公先生別錄拾遺
談梁任公
梁任公先生印象記
梁任公先生遺事(少年時代)
萬木草堂憶舊(選錄)
書院應課
任公軼事
梁啓超乙未會試被黜
讀吳其昌撰梁啓超傳書後
復江翊雲兼謝丁文江書
戊戌前後康、梁史料補遺
救快男兒梁啓超
革命保皇兩黨之衝突(節錄)
革命逸史(選錄)
橫濱《清議報》
梁任公之情史
日人德富蘇峰與梁啓超
在上海(一九○四——一九一○)[一]
《藝蘅館詞選》自序
梁啓超與林獻堂
《梁任公先生演說集》序
記新內閣
戊戌變法側記(選錄)
花隨人聖盒摭憶(選錄)
梁任公先生人桂紀行
滇桂紀行
梁任公推翻洪憲軼聞
民國初年的幾任財政總長·梁啓超
梁啓超任北洋財政總長時二三事
記梁任公先生
紀念梁任公先生
(附)伏卵錄(選錄)
梁啓超二三事
《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前言(節錄)
我眼中的梁啓超(1873—1929)
回憶梁啓超先生
憶梁啓超先生
胡適的日記(選錄)
六十年前學術界的一段佳話
憶梁任公先生
憶東南大學講學時期的梁啓超
無據談往錄·梁啓超
記梁任公
梁任公先生印象記
我所認識的梁啓超與王國維
記梁任公先生二三事
曼殊室填詞
梁啓超父子一二事
病院筆記
“盡信醫不如無醫”
回憶梁啓超先生
史學大師梁啓超與王國維(節錄)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跋
大師禮讚(節錄)
我的治學經歷(節錄)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記
回憶梁啓超先生
《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錄》序
《論七略別錄與七略)跋
《跋稼軒集外詞》後記
祭先師梁啓超文
病床日記
梁任公得病逝世經過
胡適的日記(選錄)
梁任公死時各方輓聯憶述
後記
精彩書摘
梁任公先生行狀
先生名啟超,字卓如,任公其別號也。世居新會之熊子鄉,地距崖山七里,先生遠祖當明末時由南雄徙居於是焉。父蓮澗公,母趙氏。同
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先生生,逮事王父鏡泉公。
先生性聰穎,四歲就王父膝下授以四子書、《詩經》。六歲,就蓮澗公讀,五經卒業,受中國略史。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十二歲,應試學院,補博士弟子員。嗜讀《史記》、《漢書》,《史記》文能成誦者八九;又盡讀姚氏《古文詞(辭>類纂》,嗜古文詞。十三歲後,治段、王訓詁之學,漸有棄帖括之志。十五歲,肄業於省會之學海堂,堂為嘉慶間前總督阮元所立,以訓詁詞章課粵士者也。十七歲,己丑,舉於鄉,主試為李尚書端菜。十八歲,計偕入京師,蓮澗公挈之行,李尚書以女弟許字焉。是年下第歸,與學海堂高才生陳通甫始從南海先生問學。先生嘗自述其初謁南海先生時之情狀,謂“啟超以少年科第,且於時流所推重之訓詁、詞章學頗有所知,輒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踹(端)詰駁,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見,至戌始退,冷水澆背,當頭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驚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與通甫聯床競夕不能寐。明日再謁,請為學方針。先生乃教以陸王心學,而並及史學、西學之梗概。自是決然捨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而請業於南海先生。啟超生平知有學,自茲始”(此段見《飲冰室文集》任公《三十自述》)。自是先生從學於南海先生門下者凡三年。
甲午年二十二,入京師。時當中日之役,大東溝喪師,南海先生痛國勢之弱,首倡變法。乙未和議將成,南海先生聯公車上書阻之,大會於松筠庵,到者千二百餘人,京師震駭,舊臣側目。而先生從南海先生後,獨慷慨發憤焉。是年七月,開強學會於京師;未幾為言官所劾,封禁。丙申三月,先生出京,與黃公度倡辦《時務報》於上海,先生與麥孺博專任撰述。先生之報館生涯自茲始。丁酉應湖南巡撫陳寶箴與督學江標之聘,入湘,主講時務學堂,與譚嗣同、唐常才(才常)等創南學會,以為地方自治之基礎,力倡民權,盡收湘中豪傑,蔡松坡將軍即是時之時務學堂學生也。先生講學,必稱師說,發大同之義,民主之治。湘中舊紳群起嘩攻,王先謙、葉德輝等致函巡撫陳寶箴,謂“康、梁主張民權,無父無君”,可見當時先生言論之激越。後來湘省民氣之盛,實由先生播種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