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講述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他自小就十分聰明,勤奮好學。他4歲就開始學習寫字,讀《四書》、《五經》,8歲就會寫千字文章。別人在科舉路上跌跌撞撞,梁啓超卻走得很順,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只是在會試時莫名其妙地栽了個大跟頭。當時,鄉里人都稱他是“神童”。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國學泰斗季羨要多次向學生推薦的書目,是民國時期影響國人的大師著作。

內容簡介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講述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他自小就十分聰明,勤奮好學。他4歲就開始學習寫字,讀《四書》、《五經》,8歲就會寫千字文章。別人在科舉路上跌跌撞撞,梁啓超卻走得很順,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只是在會試時莫名其妙地栽了個大跟頭。當時,鄉里人都稱他是“神童”。
1890年,梁啓超赴京會試,不中。返鄉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從此人生道路發生了巨大轉變。二人見面之後,聊了好幾個時辰,梁啓超後來追憶這段往事時說,康有為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佛教用來形容佛祖說法時的詞語),當頭棒喝之後,使他一時不知所措,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學問。於是退出以前求學的學海堂,拜康有為為師。從此,在康有為的引導下,梁啓超盡舍訓詁之學,接受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思想與政治主張,逐漸成長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史稱“康梁”。變法之前,梁啓超的主要見解皆來自於康有為,梁啓超用他那充滿感情的筆,闡發康有為雜亂、高深的思想,從而使“君主立憲”深人人心。

媒體評論  

凡研究一個時代思潮,必須把前頭的時代略為認清,才能知道那來龍去脈。
——梁啓超

把宋元明三朝總括為一個單位——公曆1000至1600——那個時代有一種新學術系統出現,名曰“道學”。
——梁啓超
學術界最大的障礙物,自然是八股。八股和一切學問都不相容,而科學為尤甚。
——梁啓超
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話,雖或在當時不發生效力,然而那話灌輸到國民的“下意識”裡頭,碰著機緣,便會復活,而且其力極猛。
——梁啓超
清末三四十年間,清代特產之考證學,雖依然有相當的部分進步,而學界活力之中樞,已經移到“外來思想之吸受”。
——梁啓超

目錄

一反動與先驅
二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上)
三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中)
四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下)
近三百年學術史附表
五陽明學派之餘波及其修正
六清代經學之建設
七兩畸儒
八清初史學之建設
附:初期史學家及地理學家
九程朱學派及其依附者
十實踐實用主義
十一科學之曙光
十二清初學海波瀾余錄
十三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一)
十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
十五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三)
十六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四)

精彩書摘

 

恕谷說:“人,天之所生也,人之事即天之道也。子,父母所出也,然有子於此,問其溫清定省不盡,問其繼志述事不能,而專思其父母從何而來,如何坐蓐以有吾身,人孰不以妄駿目之耶?”《周易傳注序》宋儒所謂明道、傳道,乃至中外哲學家之形而上論,皆屬此類,所以顏李反對他們。
宋儒說的理及明理方法有兩種。一,天理——即天道,指一個仿佛空明的虛體,下手工夫在“隨處體認天理”,結果所得是“人慾淨盡,天理流行”。二,物理,指客觀的事物原理,下手工夫在“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結果所得是“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其實兩事只是一事。因為他們最高目的,是要從心中得著一種虛明靈覺境界,便是學問上抓住大本大原,其餘都是枝葉。顏李學派對於這種主張,極力反對。習齋說:“理者,木中紋理也,指條理言。”《四書正誤>卷六又說:“前聖鮮有說理者,孟子忽發出,宋人遂一切廢棄而倡為明理之學。不知孟子所謂禮義悅心,有自己註腳,日仁義忠信,樂善不倦。仁義等又有許多註腳。……今一切抹殺,而心頭玩弄,日孔顏樂處,日義理悅心,使前後賢豪皆籠蓋於釋氏極樂世界中。……”同上恕谷說:“後儒改聖門不言性天之矩,日以理氣為談柄,而究無了義。……不知聖經無在倫常之外而別有一物日道日理者。……在人通行者,名之日道。故小人別有由行,亦日小人之道。理字則聖經甚少。《中庸》文理與《孟子》條理同,言秩然有條,猶玉有脈理、地有分理也。……今乃以理置之人物以前,則鑄鐵成錯矣。……”《中庸傳注問)訓“理”為條理。而以木之紋理、玉之脈理為喻,最合古義。後此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即從這個訓詁引出許多妙義來。理之界說已定,那么,不能於事物之外求理,甚明。故恕谷說:“事有條理,理即在事中。《詩》日有物有則,離事物何所為理乎?”《論語傳注問),既已除卻事物無所謂理,自然除卻應事接物無所謂窮理。所以習齋說:“凡事必求分析之精,是謂窮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