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雅

農雅

從南宋陳旉《農書》起,陳在理論上的貢獻是提出土壤肥力可以保持“常新壯”的觀點,批駁了歷來認為的“凡田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的觀點,指出“是未深思也,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壯矣”。陳旉的理論著重土壤肥力一個側面。

農雅

清代農書在農學理論方面較之前代有不少發展。

明·馬一龍的《農說》

則進一步用陰陽兩種“氣”的發生、斂息、相互消長關係進行論證水稻栽培技術的正確運用,達到水稻的完好生長。所謂陽以陰化,陰以陽變,察陰陽之故,參變化之機,才能知生物之功。

清·《知本提綱》

(1747年)中,作者楊屾進一步從更為巨觀的“日行三道,地分五帶”的視野入手,提出“知三道之行,則天時始可乘;識五帶之分,則地利始可盡矣”的觀點。楊#屾除了繼承陰陽理論以外,又融入“五行”,陰陽五行雖早盛行於漢,但楊屾這裡是以天、地、水、火、氣為五行,天、土、水、火稱“四精”,氣則為“精之會”。他把五行結合到耕作、播種、密度、耘鋤、施肥等具體環節中去,而以“氣”的消長盛衰貫通之。他把人食穀物、肉、菜、果等理解為采五行的生氣,才能維持人的生命代謝,而把人體排泄的糞尿理解為“五行生氣”的“餘氣”。所以這種餘氣才能滋養和禾苗。這種思想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營養元素的概念,幾乎可以呼之欲出。只因缺乏近代化學知識和化學元素的分析,表達而出來而已。所以楊屾的理論顯然較陳旉的“地力常新壯”和馬一龍的“陰陽化生”又深入一層。這種陰陽五行觀從歷史的縱向方面比較,雖然又有進展,但從同時期西歐的認識水平橫向地比較,則暴露出它仍停滯在抽象的哲學思考上,直接用抽象的哲理概括去解釋指導農業生產,只能妨礙通過科學的實驗觀察,解剖生物學的過程,以進一步了解動植物生長發育的本質及其和自然的新陳代謝關係。

這種理論上的停滯,有其客觀的歷史社會原因,其後果是造成中國科學技術與西方的差距,難以在短期內縮小。

專釋農業名詞的書

最早的有倪倬《農雅》。將有關農業範圍的名詞,分天、地、人、器、事、苗等六項,仿《爾雅》體例,作釋天、釋地、釋世界形勢等分別訓釋。內容雖頗簡略,且不少可商的地方;但應該指出:它是近代農業專科詞典的導始者。但仍舊在文字訓詁上打圈子而沒有新的發展。此書成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

耖之然後耮之。——清·倪倬《農雅·釋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