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藝
正文
農作物生產的技術與原理。內容主要包括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種、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機具套用、農田灌溉和排水、農產品的初步加工和貯藏以及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等。中國古籍中雖無農藝一詞,但將農作物的種植栽培視為一種需要傳授、學習的技藝,則由來已久。《漢書·食貨志》:“闢土殖穀曰農。”“農”以及“農作”、“農事”、“稼穡”等詞,在古代一般即指大田作物的種植。有關此類生產活動的知識、技藝的論述在古籍中屢見不鮮,如漢《白虎通義》“至於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和《尚書·無逸》“乃不知稼穡之艱難”等均是。“藝”字繁體為“藝”,古字為“秇”,又作“蓺”。《詩經·大雅》“蓺之荏菽”和《孟子》“樹蓺五穀”,也都是種植的意思。至於將“農”、“藝”兩漢字連成一詞,用以專指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可能始自日本。但由於上述歷史原因,此詞自20世紀初引入中國以後,就很快被廣泛接受,成為農業上的通用名詞。
以經驗和手工勞動為基礎,以精耕細作為主要特點的中國傳統農藝,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有過光輝的成就,在世界上居於先進地位。這不僅反映在浩瀚的歷代農業著作中,也體現在自古至今的農民生產實踐中,而且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直至19世紀,隨著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傳統農藝才逐漸成為一門科學,稱為農藝學或農學。在以後的近100多年時間裡,綜合性的農藝學實際上已發生深刻的分化,形成了許多相對獨立的學科,如土壤、肥料、農田水利、耕作栽培、作物育種、植物保護、農業氣象、農業機械、農業工程、農業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