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易相發展理論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基於生物經濟與農業變化的理論,是指將傳統的農業範疇拓展到“非農”範疇,反過來通過“非農”來促進農業的發展,以致達到農與“非農”共生共榮、整體和諧發展位相的系統知識。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結合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而產生的、以可持續性為其主要特徵的理論。該理論可將現行的統籌城鄉發展、農業多功能發展、工業反哺農業、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培育新型農民等戰略或政策,統一架構納入到一個新的思想體系之中。生物經濟、生物經濟時代、第二次綠色革命、新型農業體系、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相互聯繫,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和諧、包容以及相對獨立與開放的整體。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基於生物經濟與農業變化的理論,是指將傳統的農業範疇拓展到“非農”範疇,反過來通過“非農”來促進農業的發展,以致達到農與“非農”共生共榮、整體和諧發展位相的系統知識。

1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誕生的時代背景

正在興起的生物經濟和正在來臨的生物經濟時代(圖1、圖2)為農業發展和轉型帶來新的機遇,意味著未來農業必然要做相應的調整與變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揭示出生命本質的高度一致性,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體之間轉換表達成為可能,從而使來自兩種生命形態的基因可以融為一體,由此自然界物種之間的界限被徹底打破,各種生物的基因可以通過基因工程實現通用。相對於經濟社會需求構成了農業領域及功能拓展的外在動力,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構成農業第三次拓展(圖3)的內在動力。沿著“內在動力-生命本質的高度一致性-農與非農邊界淡化-農業可拓展”的邏輯關係,便能夠理解生命本質的高度一致性用於農業拓展的革命性意義。

經濟時代的生命周期迭加示意圖圖1 經濟時代的生命周期迭加示意圖
圖2 生物經濟時代與其他經濟時代更迭示意圖圖2 生物經濟時代與其他經濟時代更迭示意圖
圖3 農業第三次拓展示意圖圖3 農業第三次拓展示意圖

2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定義與基本概念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基於生物經濟與農業變化(拓展)的理論,是指將傳統的農業範疇拓展到“非農”範疇,反過來通過“非農”來促進農業的發展,以致達到農與“非農”共生共榮、整體和諧發展位相(狀態)的系統知識。
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的發展與套用,為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逐步形成和新型農業體系的構建創造了內在條件。新型農業體系是在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指導下的生物經濟時代未來“現代農業”新的框架模式和戰略願景,體現出農業拓展的“變化”之道,是農業發展範式轉變的目標模式。
範式轉換是一個重新概念化的過程,新理論的建立首先需要一批概念支撐。用以支撐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初始的概念有農業第三次拓展、易相、農業易相發展、新型農業體系、常規農業系統、農業人本化、新型非農化、新型農民等。農業第三次拓展、易相、新型農業體系屬於其中核心概念。從相關領域移植借用的概念還應包括:生物經濟、生物經濟時代、第四次浪潮第二次綠色革命
“易”指“變易”(change)、“相”乃“位相、狀態”之意。“易相”(changing-phase)就是根據事物對立統一相互依存不斷發展的規律而改變狀態,也就是利用問題的對立面,促其轉化或終結。“易相”是一個系統概念,蘊含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變化”與“整體”之道,套用於農業發展上就是指農與“非農”相互依存與轉化、共生共榮的位相或狀態。
農業易相發展(changing-phas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是指將傳統的農業範疇拓展到“非農”範疇,反過來通過“非農”來促進農業的發展,以致達到農與“非農”共生共榮、整體和諧發展的狀態。如在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國家經濟中的“城鄉統籌發展”、“以工補農”,未來生物經濟時代經濟政策中的農業使命、功能與領域的拓展,城鄉等值化(均等化)等,均是農業易相發展思想的體現。

3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關係圖和關係式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在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的內在推動、世界經濟面臨綠色轉型的外在拉動下,在全球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發開放環境中誕生的;是順應生物經濟時代潮流,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若且唯若在中國特有的“三農”環境下率先提出。
“三農”問題是一個大系統,“三農”與“非農”是一個更大的且更為複雜的系統,具有易相發展關係的特徵(圖4),因而首先需要運用系統思維,從整體和戰略上進行反思並突破。

圖4 “三農”易相發展關係示意圖圖4 “三農”易相發展關係示意圖

正如解決農業問題不能僅僅著眼於農業內部一樣,化解“三農”問題,必須先有新的“非農”發展理念與思維方式。生物經濟時代的到來為農業轉型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就是說,當農業發展出現重大危機性問題時,面對新時代的機遇,特別需要首先從農業發展理念及哲學層面進行重新審視。
農業易相發展用關係式表示為:
A U Ā生 ≥ Amax
式中:A—表示農業,Ā生—表示生物相關“非農”產業,Amax—表示農業在其與“非農”和諧發展條件下所達到的最大值(圖5所示)。
假定Ā為“非農”產業,則有Ā生(屬於)Ā
若且唯若農業發展為新型農業體系(NAS)時,“=”成立;反之,當農業發展仍然為常規農業系統時,“>”成立。

圖5 農業易相發展關係圖圖5 農業易相發展關係圖

4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創新點與特點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創新點可以歸納為:

• 以原創性為指歸
• 起於當下、前瞻未來的問題意識
• 化解“三農”的戰略對策被納入科學合理的思想體系之中
• 揭示出農業易相發展與農業變革的內在動力及其相互關係
• 將理論上升至準數量描述階段,提出農業易相發展關係圖和關係式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特點包括:

• 是關於農業變化(change)的理論
• 農業一直在變,是基於生物經濟及生物經濟時代的理論(具有新的時代特徵)
• 結合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
• 具有包容性、揚棄,以及解釋、預見乃至指導功能
• 屬於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農業、農業哲學的交叉領域

5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與其他理論的關係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關於農業變化的理論。農業自古以來一直在發展變化,變化中產生了諸多理論,而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基於生物經濟的理論,可望在生物經濟時代發育成長,並最終達到成熟與完善階段。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結合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而產生的、以可持續性為其主要特徵的理論。相比於其他當代農業發展理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具有較強包容性,以及突出的解釋功能和預見功能。
生物經濟、生物經濟時代、第二次綠色革命、新型農業體系、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相互聯繫,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和諧、包容以及相對獨立與開放的整體。其中,生物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平台;生物經濟時代是發展的時代背景;第二次綠色革命是實現目標的戰略手段;新型農業體系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願景;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是一種發展理念與戰略指導思想(圖6)。

圖6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與農業拓展以及其他理論的關係圖6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與農業拓展以及其他理論的關係

該理論可將現行的統籌城鄉發展、農業多功能發展、工業反哺農業、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培育新型農民等戰略或政策,統一架構納入到一個新的思想體系之中。該理論已在科技園區、蘋果產業化、創意農業發展等領域得到初步套用。

6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時代意蘊

農業易相發展理論能夠為化解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食品、健康、資源、能源、環境、生態等重大問題提供前瞻思維和生物基產業多元融合發展觀。其核心思想是: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於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採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於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1)減少傳統農業,發展新型農業,實現農業與“非農”產業融合協調發展。表現在: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業“產業化”是指農產品易地轉化為商品、形成產業的過程。農業新型化是指在穩定發展傳統的常規農業基礎上,加強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基礎的多功能農業開發的過程。
(2)改善農村生產與生活條件,促進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實現農村與城鎮統籌協調發展。表現在: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等值化、農場化。城鎮及社區化整合併節約了農業用地,在擴大生產規模、改善生產條件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只有在基本實現城鎮化及社區化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農場化。
(3)減少或終結以“小農”為特徵的傳統農民,實現農民與其他業者平等互補。有終結,就有開創;要開創,就要有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新型農民”,包括新型農業經營者(agribusinessworker)。表現在: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新型非農化是指將農業及生物研發與技術推廣等專業技術人員納入“新型農民”範疇,且大部分傳統農民將轉而從事“農業後部門”服務(含保險、物流、貿易等有關服務)和食品、營養、健康醫療、生物基資源、環境與生態等“五大子系統”產業的過程。從新型農業體系角度來講,傳統農業的人口外流或轉型、部分農民失地或土地流轉,為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常規農業系統向新型農業體系轉變創造了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鄧心安,王世傑,曾海燕.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緣起及其時代意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9):88-93+99
[2]鄧心安,曾海燕.農業易相發展:基於生物經濟的農業發展.創新科技,2009(7):22-2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