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球範圍內,一場低碳化運動方興未艾。2020年左右,低碳經濟將會形成大氣候,這已成業界的共識。中國加速推進低碳經濟,已是不可避免的選擇,中國企業如何躋身這“第四次浪潮”而不錯失良機,更是不容迴避的課題。
“碳”世界
“目前,對碳的危險嗜好正在控制著我們的世界。”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8年世界環境日致辭中所說,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是高碳的,以煤炭和石油為能源,造成高碳消耗和高碳排放,其後果是全球變暖和氣候災難。氣候的變遷證實,“碳”的高排放需要支付極高的社會成本,經濟意涵顯著。在此起彼伏的警戒和反思中,經濟由“高碳”走向“低碳”成為別無選擇的選擇。“低碳化”成為引領新時代的時尚。
時尚是一種需求,機會就在其中。這些看似遙遠的巨觀景象,將與企業的微觀市場行為越來越緊密關聯。正如世界各國的碳減排目標里孕育了“碳交易”市場,作為低碳經濟支撐的零碳和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套用,業已成為基於制度安排的激勵措施的“寵兒”。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預計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低碳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當其成為與經濟成長並不衝突的目標時,這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也就成為經濟繁榮的機會。
不言而喻,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低碳技術由於會帶來新的經濟成長點,將更加備受矚目。回顧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從上世紀80年代的輕紡工業,到90年代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乃至21世紀後的汽車、石化、電子為代表的產業群體,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經濟常滯後於已開發國家。而在這一輪商業文明的更替中,中國與他們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低碳競爭力
早在2007年,我國政府就曾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三低”經濟模式。有別於傳統的區域性挑戰,低碳發展對於中國企業的機遇已經逐漸顯現,低碳發展作為企業拓展全球性廣闊發展空間意義深遠。
不過,在中國,“低碳”並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人們習慣的相近詞是“節能減排”。而後者有更多的成本聯想。企業永遠是在追求利潤的,不可否認,成本投入是企業低碳發展無可迴避的難點。低碳思維和觀念能否在企業落地生根,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對成本的投入與產出。但是,大量的企業實踐說明大部分低碳技術和措施可以產生額外經濟效益,能夠有助於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和企業競爭力。一個例子是,自2001年來,萊鋼通過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共獲得83億元經濟收益,相當於其全年銷售收入的10%。
按照世界氣候組織對84家企業、36個城市、17家地方政府(這些樣本的排放總量占全球的8%)的統計,採用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後,這些樣本的企業和地區平均減排超過14%。同時,經營業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沒有一例是因為發展低碳經濟而阻礙增長的。這也跟麥肯錫公司對成熟的低碳技術的研究結論一致:在已經發布的200多種低碳技術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技術是“負成本”的,採用這些技術的收益大於投入。
低碳對於企業來說,確實是促進能耗的減少,成本的降低。但是,低碳的價值又不僅僅局限於能源、資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其提高產能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往往要遠大於減少能耗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從長遠來說,低碳化必將成為主導未來世界的新思維。其核心就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最關鍵點還是低碳思維的導入。只有這樣,其形成的政策法規與管理舉措,才是符合低碳經濟的制度和技術創新。
而且,低碳技術有全球套用價值,收益效應明顯。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這意味著一項有效的低碳技術可以在世界各國推廣套用,新技術在廣泛套用的過程中將獲得較高盈利。
“高碳”中國的轉型機遇
8月20日,國際非營利機構氣候組織發布了題為《中國的清潔革命Ⅱ 低碳商機》的報告。據此報告,中國在短時間內已經在一系列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已躋身於世界主要電動車、風機、太陽能光伏和節能產品生產國大國之列。
不過,“高碳”依然在中國經濟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中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長期制約因素。以煤為核心的能源結構在目前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難改變。另外,中國目前處於快速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重化工產業發展比較迅速。但是,其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轉型,正是低碳企業的巨大機會。據預測,低碳僅在新能源領域,10年內中國新增投資就將高達4.5萬億元人民幣。
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沒有為開發中國家規定減排或限排義務。中國沒有承擔具體的減排義務,但是西方國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環境標準、環境標誌和市場準入等條件,對中國形成了新的貿易技術壁壘或貿易限制。中國和中國企業只有早日躋身這場低碳化的競賽,才能參與遊戲規則的制定,免得成為“局外人”。
同時,低碳化也為其提供諮詢服務的行當開闢了機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學處處長趙剛說:“目前,在歐美一些國家,圍繞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的服務產業發展很快。這些圍繞如何節能、怎樣進行節能改造等做諮詢服務的產業也具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前中國低碳化還是政府主導,政府推出的四萬億元(約合5850億美元)刺激經濟政策中,清潔發展得到了著重強調,同時,政府還出台了許多支持發展低碳技術的政策和法規。但是,看到這種行政化帶來的短期效率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可能出現的長期動力不足的情況。所以持續的低碳金融創新,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和能源轉型以及低碳化的全球性,都孕育著巨大的商業機遇。同時,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如能成功達成協定,必將為更多的合作機會打開大門。
低碳經濟全球第四次浪潮起爆點
歐巴馬來了,低碳經濟股很熱,歐巴馬走了,節能減排還是熱。原因很簡單,以低碳經濟為代表的環保浪潮有可能成為繼上個世紀末全球第三次浪潮後的第四次浪潮,而即將在12月份召開的哥本哈根會儀可能成為這次浪潮的起爆點,甚至有識之士已經把這次會議的重要性與二戰結束時的雅爾達會議相提並論,認為這次哥本哈根會議將改變全球經濟的格局和發展模式。
明確提出以節能減排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市場未來最熱門的主流話題。有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你說的這個玩意就是炒了很多年的題材,原來叫新能源,現在改頭換面了,叫低碳經濟,總之就是政府出點錢扶持幾個企業,做點樣子給老外看,不過是一種噱頭而已。你看,歐巴馬一走,低碳經濟概念股就開始了大幅的回調。
但是要說的是以節能減排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卻不是概念,在並不需要國家大力補貼的情況下,這些企業正在悄然壯大。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惡果不必贅述,作為有責任感的國家,如果不能大筆地投入資金扶持新能源產業的話,那對大肆排出廢氣的企業進行限制是可行的。大量排出廢氣的企業主要是熱力發電、高爐煉鋼、汽車尾氣等,那么能對這些廢氣排放大戶進行治理的企業就大有市場空間了。
比如能給熱電廠進行脫硫的生產企業就大有可為,這樣企業的規模與現存的熱電廠的規模相比,那就太小了,換言之,擁有成熟技術的脫硫企業的發展空間實在是太大了,這些企業的業績增長在此前幾年已經大幅增長,如果國家能督促發電企業加大脫硫力度,那這些減排生產企業的利潤就可能爆炸性提升。查了一下上市公司,發現幾家這類公司的市盈率還在30倍以下,遠遠低於前面所述的新能源企業,顯然,這些公司的發展決不是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增長,這種增長並不是建立在高額補貼的基礎上,是可持續的。
從事低碳經濟的企業還有很多,比如治理汽車尾氣的企業,就包含了作為汽車尾氣淨化的催化劑生產原料的稀土企業、生產汽車尾氣交換設備的企業等,這樣的企業在上市公司中並不多,但是其未來發展前景卻很大。中國已經成為年產銷1200萬輛的龐大汽車消費國,目前每年還在以15%以上的增長速度發展,未來還要大量的出口國外,降低排放必然要求所有的汽車將對尾氣進行嚴格的處理,這樣一來現在從事這種廢氣處理的企業發展空間有多大,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其實,除了減排,節能也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當我們拚命去生產能源又被污染搞得頭暈腦脹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考慮到節能。首先是我們日常的照明,如果我們50%採用節能燈的話,那由此節約的電力,可能允許我們將很多污染嚴重的中小型熱電廠關閉;如果我們採用節油器,那汽車的耗油以及由此產生的污染也會大量減少;還有我們的建築,如果大量使用節能的保溫材料,迴避使用大面積的玻璃幕牆,由此節約的大量空調耗電也是非常可觀的。與上述有關的企業,其增長也決不是概念。
更推廣開來,低碳經濟只是一個領域的代名詞,與節能相似的還有節水,與減排類似的還有水循環利用。有一種說法,水比黃金還貴重,節水的意義非常重大。如果國家規定,今後嚴重缺水的北方,熱電廠不允許使用水冷必須用風冷,那從事此類風冷設備的企業的利潤增長是爆炸式的;同樣,現在我們企業和家庭的生產生活用水能夠通過處理被再利用,那節約的水將十分可觀。目前,我們對水的再利用還處於一個十分低級的程度和很小的範圍,如果一個企業能夠在這方面有突破,那成長的空間也是可以預期的。
除了節能,還有一個儲存電能的問題,電力發展一個最大的瓶頸就是波峰的電力無法消化,如果一個企業能夠解決將電力儲存起來用在用電高峰的話,那就是一個世界性發明。有朋友用了一個簡單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電力多的時候把水抽到高山上,電力少的時候再將水放下來發電,這是一個簡單的物理方法,但是至少說明,電力儲存是有解的,如果哪個企業能解出這個“歌德巴赫”猜想,那這個企業的發展也是不可限量的。
再回到新能源的發展空間問題,從根本上說,減排只是從一個角度來解決能源環境問題,比不上新能源來得徹底,因為新能源本身就是無污染排放的;節能也是一種節流,如果能開發核能等龐大的能源,那才是開源。因此節能減排是相對於新能源更容易完成的中短期目標,而新能源則是長期的任務。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開發中,除了太陽能、風能以外,核能有點被大家忽視了。中國是少量擁有核生產技術的國家,如何利用核能是不可缺少的課題。在核能利用中,核能科技是重中之重,掌握核心科技的企業將是第四次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李克強副總理最新表示,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將成為明年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抓手,這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最新預告,也是我們投資決策中的重要參考依據。這只是一個開始,12月的哥本哈根全球會議可能成為環保革命——全球第四次浪潮的起爆點,由此引發的產業革命和海量投資,才是最激動人心的大事件。
低碳化第四次浪潮
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來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世界文明先後經歷了三次浪潮,每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內涵和特點。第一次浪潮是農業文明,實現人類農耕文明的興起,帶動農業的輝煌發展;第二次浪潮是工業文明,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帶來工業化的飛速發展;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引領信息化改革,全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繼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後,世界將迎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人類對碳基能源的依賴,導致CO2排放過度,帶來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經濟,乃至人類社會都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危及人類生存,這比經濟危機更為可怕。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低碳化是一條根本途徑,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經濟和社會的整體出發,努力構建低碳化發展新體系,著重在七個方面實現“低碳化”。
(1)能源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就是要發展對環境、氣候影響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清潔能源,如核電、天然氣等;一類是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核能作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無污染等特點,是一種清潔優質的能源。天然氣是低碳能源,燃燒後無廢渣、廢水產生,具有使用安全、熱值高、潔淨等優勢。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能源資源,對環境的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遠低於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實現零排放。特別是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完全沒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質能源中的秸稈燃料發電,農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應。
開發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是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具有大規模開發的資源條件和技術潛力。要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風能、核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最佳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低碳化。
(2)交通低碳化
當今交通領域的能源消費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占到全社會排放總量的30%。面對不斷惡化的氣候和環境,交通運輸領域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實施交通低碳化是必然趨勢。中國在實行交通低碳化中,發展新能源汽車和電氣軌道交通現已成為發展交通的新亮點。
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交通低碳化的重要途徑。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乙醇燃料汽車、生物柴油汽車、天然氣汽車、二甲醚汽車等類型。努力發展電氣軌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又一重要途徑。電氣軌道交通是以電氣為動力,以軌道為走行線路的客運交通工具,已成為理想的低碳運輸方式。城市電氣軌道交通分為城市電氣鐵道、地下鐵道、單軌、導向軌、輕軌、有軌電車等多種形式。
(3)建築低碳化
目前世界各國建築能耗中排放的CO2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30%—40%。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建設大國,十分重視推廣太陽能建築和節能建築,積極推進建築低碳化進程。
太陽能建築主要是利用太陽能代替常規能源,通過太陽能熱水器和光伏陽光屋頂等途徑,為建築物和居民提供採暖、熱水、空調、照明、通風、動力等一系列功能。太陽能建築的設計思想是利用太陽能實現“零能耗”,建築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應均來自太陽能,常規能源消耗為零。綠色設計理念對太陽能建築來說尤為重要,建築應該從設計開始就將太陽能系統考慮為建築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太陽能外露部件與建築立面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太陽能與建築材料一體化。
建築節能是在建築規劃、設計、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通過可再生能源的套用、自然通風采光的設計、新型建築保溫材料的使用、智慧型控制等降低建築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動。建築節能要在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築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採光系統、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等等。
(4)農業低碳化
中國一直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在實施農業低碳化中主要強調植樹造林、節水農業、有機農業等方面。
植樹造林是農業低碳化最簡易、最有效的途徑。據科學測定,一畝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氣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要大力植樹造林,重視培育林地,特別是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態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
節水農業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也是水、土作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系統工程,通過水資源時空調節、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諸多方面,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益。
有機農業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農產品生產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通過使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採用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提高土壤保墒條件,提高土壤生產力;利用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特別是高殘留農藥的使用量。有機農業已成為新型農業的發展方向。
(5)工業低碳化
工業低碳化是建立低碳化發展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全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工業低碳化主要是發展節能工業,重視綠色製造,鼓勵循環經濟。
節能工業包括工業結構節能、工業技術節能和工業管理節能三個方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工業結構朝著節能降碳的方向發展。著力加強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主攻技術節能,研發節能材料,改造和淘汰落後產能,快速有效地實現工業節能減排目標。
綠色製造是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製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從而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最佳化。
工業低碳化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循環經濟,一要在生產過程中,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生產企業和環節之間進行循環、多級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做到污染“零排放”。二要進行“廢料”的再利用。充分利用每一個生產環節的廢料,把它作為下一個生產環節的或另一部門的原料,以實現物質的循環使用和再利用。三要使產品與服務非物質化。產品與服務的非物質化是指用同樣的物質或更少的物質獲得更多的產品與服務,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6)服務低碳化
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必須走低碳化道路,著力發展綠色服務、低碳物流和智慧型信息化。
綠色服務,是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無污、無害、無毒的、有益於人類健康的服務。綠色服務要求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的身心健康,從服務流程的服務設計、服務耗材、服務產品、服務行銷、服務消費等各個環節著手節約資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減污,以達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有機統一。
物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碳排放的大戶。低碳物流要實現物流業與低碳經濟的互動支持,通過整合資源、最佳化流程、施行標準化等實現節能減排,先進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經濟下的生產方式,低碳經濟需要現代物流的支撐。
智慧型信息化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有效的服務低碳化途徑。通過服務智慧型信息化,可以降低服務過程中對有形資源的依賴,將部分有形服務產品,採用智慧型信息化手段轉變為軟體等形式,進一步減少服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7)消費低碳化
低碳化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生活消費方式,實行消費的低碳化。消費低碳化要從綠色消費、綠色包裝、回收再利用三個方面進行消費引導。
綠色消費也稱可持續消費,是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徵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要通過綠色消費引導,使消費者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接受消費低碳化,支持循環消費,倡導節約消費,實現消費方式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包裝是能夠循環再生再利用或者能夠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的適度的包裝。綠色包裝要求包裝材料和包裝產品在整個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對人類和環境不產生危害,主要包括:適度包裝,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所用材料最少;易於回收和再循環;包裝廢棄物的處理不對環境和人類造成危害。
消費環節必須注重回收利用。在消費過程中應當選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包括可降解塑膠、再生紙以及採用循環使用零部件的機器等。對消費使用過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如汽車、家用電器等,要修舊利廢,重複使用和再生利用。
圖書信息
書 名: 第四次浪潮:當代
中國文化思考與批判
作者:丁正耕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4-1
ISBN: 9787510803482
開本: 16開
定價: 52.00元
內容簡介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對藝術思想進行批判而視界獨特觀點新穎想法非常大膽的書,並首次對“文化”的概念在中國進行了學理上客觀的定義。
該書對中國藝術界多年來公認的“創作先行,理論滯後”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批判,對影響與阻隔國家高層與文化界創作情況信息勾通了解進行了成因解剖與根源追問;對未來中國文化趨勢與文化產業鏈的發展與建構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對中國文化與國際文化發展關係及國家“軟實力”建構和文化、文明、宗教與戰爭諸問題闡述了作者的立場與觀點;對我國藝術界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藝術創作的學術本體原則進行了重釋,對形成目前我國藝術界魚龍混雜局面的形勢展開了個人的視角批判;對我國高等院校中藝術類專業教育中的誤導與國家文化安全問題闡明了作者個體的批判與參與性立場;對未來中國文化市場與發展、中國國民整體精神衰退根因形成,進行了預測與追問。
書中妙語驚異,藝術箴言頻頻呈出。
可讀性、實證性、當代性、學理性、前瞻性、批判性是這部個人著述的靈魂。因為書中的觀點,是作者在30年藝術創作實踐、20年藝術事件經歷、10年來每年全國行走一次去畫家畫室選稿,並在近50場全國高校“作為人文關懷的中國當代藝術”講座實踐中形成的。
也就是說,這是一部在行走中產生的書。
作者簡介
丁正耕 1963年生於四川合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藝術》總編、詩人、著名當代藝術批評家、藝術活動家,曾用筆名桑原、陌秋、秋陽、陌上草等和本名發表出版著述千餘萬字,做過挑夫、理髮員、泥木工匠、縴夫,歷任四十三軍某特務連戰士、中學教師、《蜀南風》詩歌報主編、《未來中國藝術》常務副主編、《中國新一代》雜誌編輯部主任、《中國音樂生活報》編輯部主任、新聞中心主任等;詩作《月中的孩子》、《安睡的美人》等曾譯成英、法文介紹到歐美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已出版個人著作《高原風》、《黃孩子》、《南音》、《當代詩詞選》、《神界》、《藝術本體論導言》、抒情性長詩《惡蹈·世紀頌辭》(該詩用30天時間一氣呵成,有詩20864行,共分《惡蹈》、《淨界》、《樂國》、《墓穴》四部,是目前世界上有作者姓名的最長的抒情詩),1984年起開始分期徒步大西北戈壁、沙漠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1989年後自費創辦《蜀南風》並舉辦“中國·1992二十一世紀現代詩歌大展”,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關注國內外當代繪畫藝術現象,發表有關於現代藝術的文章若干,編撰並出版了自1990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重要書籍《中國當代藝術·1990—2000》、《中國當代藝術·2001》、《巴黎·中國風格》、《中國當代藝術·2002》、 《中國個案》六卷、 《中國當代藝術·2003》、《叩問神山》、《中國當代藝術·2004》、《中國當代藝術·2005》、《中國當代藝術·2006》、《中國當代藝術·2007》、《第四浪潮》、《中國當代藝術·2008》、《中國當代藝術·2009》。
圖書目錄
第四次浪潮:自由、信仰、金錢與中國的當代藝術
一、對三種思想的重釋
二、中國藝術家與窮人
三、二次波峰後的第四次浪潮
四、喪失自由的中國當代藝術
五、世界文化大同的不可能性
六、思想者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精英
中國文化,怎樣整飭內抗力
一、作為同家基本元素的家庭及人格分離
二、個人力量與群體哀減
三、全球經濟危機使藝術更加明晰化
四、單一的文化很難救治傷痛的民族文化
附、以山脈精神為支點的靈魂聖贊
中國社會結構轉型與文化的意義
一、對‘些事件的回憶
二、藝術創庫:社會結構轉型的產兒
三、創作先行和理論的先天缺血使藝術批評兩極分化
四、中國藝術家加快人文關懷的步履
五、文化的意義
以德載物與文化生存的有限性模式
一、商業性畫廊與新聞的介入使文化從社會中分離開來
二、中國當代文化語境白省的價值
三、建設造血功能,當代藝術發展的必須途徑
四、回到現實,在沒有喜劇與悲劇的時代
五、文化,作為載體的有限性模式
中國文化,何時可以進行擴張
一、對二十年來中國現狀的回憶
二、西方重大事件對工業經濟的影響
三、中國文化將面臨的國際化難題
五、建構藝術遊戲規則的必然性是當務之急
五、我們是否應該有相應的對策
六、對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回顧
七、中國文化,近階段很難進行全球化擴張
中國文化,繁榮背側的危境
一、繁榮而熱鬧的年代——2006
二、沒有文脈的中國當代藝術
二、立憲運動與“五·四”以來
四、市場經濟發展與文化中的功利主義
五、2006年,文化的繁榮與標準失衡
六、政府進一步,藝術大步走
震盪與缺席·中國當代藝術現狀思考與批判
一、是“牛皮”還是“牛”
二、中國藝術家,依然很可憐
三、多元制帶來藝術的寬容
四、真正的先鋒藝術將成為時尚和媒體關注的熱點
五、批評家的缺席導致藝術規則的必然變革
六、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呼喚策劃人和遊戲規則的出現
迷戀那黃金般的秋陽
文化不可以誤導
我們現在還缺少什麼
一、國民整體精神的衰退與藝術規則的混亂
二、對理論缺席的剖析
三、從自衛反擊戰談國家文化安全防範體系建構
中國文化,理想與夢想的不復性再現
關於藝術
最後的歌唱
淺談新時期散文詩(藝術)及其精神
這就是定作
東方的神話
莊子、天子和錘子
作為個人和歷史敘述的中國當代藝術
永遠走在藝術中
走向底層
飄風在廢墟上的天國跋
後記
影響未來中國繪畫藝術的81位藝術家作品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