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區位理論

農業區位理論農業區位理論
J·H·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是區位理論的基礎。他通過抽象的方法,假設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孤立城邦來研究如何而已農業才能從每一單元面積土地上獲得最大利潤的問題。他認為,利潤(P)是由農業生產成本(E)、農產品市場價格(V)和把農產品運至市場的運費(T)三個因素決定的,即P=V-(E+T)。根據他的假設,V和E均可視作常數,因此如果要使利潤最大就必須使運費最小,這就是說,運輸費用是決定利潤大小的關鍵。杜能運用公式算出了各種農作物組合的地區分界線,將整個地域按其主導的農作物生產類型劃分成6萬同心圓的農業區。

簡介

我國西部地區在實施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如何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可持續發展,關係到該項工程的成敗。分析西部退耕還林區現狀及農業產業的發展趨勢,按照農業區位理論和產業布局演變的一般規律,對西部退耕還林區農業產業布局進行科學規劃,為西部地區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現實的指導意義。

杜能最早注意到運輸費用的影響,指出距離消費市場的遠近對農作物布局的重大影響,提出了6個同心農業圈。
n從運費(T)、生產成本(E)和市場價格(V)n三者的關係,認為利潤(P)是由這三者新決定的:P=V-(E+T)德國經濟學家杜能認為,運費T是農業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