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三師五十三團

農三師五十三團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五十三團是新疆圖木舒克市轄區的一個農牧團場,始建於1969年。現有人口1.7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66.7%)規劃面積187萬畝,耕地面積13萬畝,經濟成份由全民、集體組成。經過38年的艱苦創業,團場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實現了團部城鎮化、條田林網化、耕作機械化、農業產業化。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公交建商並舉,文化教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國營農場。

團場歷史

團場面貌 團場面貌

1969年10月15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五十三團成立。最初的創建者由農三師兄弟團場數百名優秀兒女組成。往前追溯,他們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二軍五師。再往前追溯,來自抗日戰爭時期威震四海的八路軍三五九旅。之後,湘豫鄂滬浙蘇川乃至五湖四海的青壯年、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大專院校畢業生、自動支援新疆建設者和軍墾後裔,前赴後繼,薈萃到這裡,投入到火熱的開發建設中。在一無資金,二無設備,三無技術,四無住房的條件下,把南泥灣精神演繹成“求真務實,文明和諧,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的五十三團精神;造就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五十三團人;融“軍旅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於一爐,催生了以五十三團精神為核心的五十三團文化。

發展到今天,五十三團已由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苗、壯、滿等9個民族的一萬八千多人口組成……成為黨、政、軍、企集於一體,農、林、牧、工、交、建、商、科、教、文、衛全面發展,團部城鎮化、條田林網化、耕作機械化、農業產業化的中型團場。

1988年五十三團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

1998年五十三團獲“全國首次農業普查先進集體”稱號

1994年五十三團獲“首屆中國農業企業科技投入100強”稱號

1988年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稱號

2004年五十三團團委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2006-2007年五十三團武裝部連續兩年獲得“先進武裝部”稱號

2006年五十三團林業工作站獲“全國先進林業工作站”稱號

2006年五十三團獲兵團級“文明單位”稱號

2007年五十三團榮獲新疆自治區總工會授予的“模範職工之家”稱號

2008年五十三團獲兵團“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團場”稱號

2007-2008年度五十三團《兵團新聞網五十三團頻道》連續兩年獲優秀頻道稱號

2009年獲兵團民族團結模範進步先進單位。

產業結構

產業概況 :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南疆特有的光熱資源是團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團黨委提出:全面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新型團場20字的總體要求,圍繞一個中心,打破“三個一統天下”(國有經濟、一產業、棉花業),正確處理好“三個重大關係”,發揮好“三大作用”,推進團場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建設協調發展。以棉花為主攻方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形成了種植業、畜牧業、果林業“三足鼎立”的格局。

棉花產業

棉花豐收 棉花豐收

棉花是團場的主業。2008年棉花預計總產籽棉4000萬公斤,棉花生產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精量播種、配方施肥等六大精準農業技術,具有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和職工隊伍,團場生產的”前海牌”、”昆神牌”棉花享譽全國。

林果業

豐收在即 豐收在即

果林業是今後團場實現騰飛的羽翼。團場現擁有果園16000畝,水果總產4350多噸。近兩年新定植的10000畝果園將在十一五末為團場實現跨越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養殖業

蓬勃發展的養殖業 蓬勃發展的養殖業

養殖業是團場發展的亮點之一,占人口66.7%的少數民族傳統喜好養殖業,家家發展庭院養殖,戶戶牛羊肥壯。團場建立了養殖示範基地建設,不斷引進優良品種,做大畜牧戰略,以牛羊為主,全面發展養雞、養兔、養鴨、養鴿、養豬和擴大養鹿規模,養殖業已經成職工增收、團場致富的重要途徑。2007年底年末牲畜預計存欄8.91萬多頭(只)。

近年情況

便利的交通四通八達。 團場北臨312國道和南疆鐵路,距巴楚火車站90公里,松阿公路東接阿克蘇市和阿拉爾市,是北疆進入圖木舒克市的東大門。松下公路西連圖木舒克市。團場內部柏油路貫通連隊。

團場職工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團場職工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2009年團場職工休閒健身廣場建成,大大豐富了職工業餘生活。

2011年,該團總投資1個億繼續加強農業、水利、公路、小城鎮等8項基礎建設。不斷改善團場各族職工生產生活條件。

團結奮進,自有廣闊的天宇。經濟發展才是當今的主題。把“致富職工民眾,發展壯大團場”確定為工作目標,五十三團正在加快發展步伐,實現優勢資源轉換 戰略,一定能夠在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的偉大事業中,不斷譜寫出更加輝煌的華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