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微溫。
功效
祛風濕,健脾胃。
主治
風濕痹痛,痛風,食滯不化,牙痛,口糜,壞血病。
用法用量
內服:浸汁飲,鮮葉6-10g;或煎湯服。
採集加工
春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二年或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株無毛;莖多數,上升或近直立,分枝。葉多少肉質,基生葉圓心形或腎形,長7-12毫米,寬8-18毫米,頂端圓鈍,基部心形,全緣;葉柄長達5厘米;莖下部葉和基生葉形狀相同但較小,葉柄較短;莖中部葉及上部葉卵形或近圓形,長5-15毫米,基部楔形,抱莖,邊緣有1-2齒。總狀花序初緊縮後延長;花白色,直徑約3毫米,芳香;花梗長2-3毫米;萼片寬橢圓形,長1.5-2毫米;花瓣倒卵形,長4-5毫米。短角果卵形或圓形,長3-5毫米,排列疏鬆,開裂,中肋隆起,具網狀脈紋;花柱長約1毫米;果梗長5-10毫米,水平伸展或斜上生長。種子每室2-4個,橢圓形,稍壓扁,長1-3毫米,紅棕色,有鈍瘤狀突起。花期4月,果期5月。
生長環境
原產歐洲西北部及阿爾卑斯山。我國有栽培。
藥理作用
1、防治由於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壞血病和牙齦出血。
2、預防壞血病。
附註
全草可作野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