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辣子草,一年生草本,高70~80厘米。莖圓形,有細條紋,略被毛,節膨大,單葉對生,草質,卵圓形或披針狀卵圓形至披針形,長3~6.5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邊 緣有淺圓齒,基生三出脈,葉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頭狀花序小,頂生或腋生,有長柄,外圍有少數白色舌狀花,盤花黃色。瘦果有角,頂端有鱗片。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庭園空地及荒坡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浙江、江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主要價值
【採集】:夏、秋採收。
【中藥化學成分】:含黃酮甙成分:木犀草素-7-O-β-吡喃葡萄糖甙(lutelin7-O-β-D-glucopyranoside),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apigenin 7-O-β-D-glucopyranoside)[1]。又含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去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維生素(vi-tamin)C[2,3]。
【性味】:《雲南中草藥選》:"淡,平。"
【功用主治】:《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血。治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外傷出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外用: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