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懶政

車輪懶政

車輪懶政,指的是一些地方公務人員,在實行車改後的一種懶政行為,只要沒有公車或者租不到公車,就不下鄉或者少下鄉。在公車改革的初期,一些單位面臨公車取消,而車補還沒有到位;有的則是車補不夠用,要自己貼錢下鄉。公車改革並不是簡單的取消公車,而是要完善公車制度。一些基層出現了“沒公車不下鄉”的懶政苗頭,有關部門就要加強對幹部下鄉的考核。在要不要下鄉、下鄉頻次、下鄉效果等指標上,要有完善的考核機制加以約束,不能在制度上隨便和“任性”。

現象

車輪懶政車輪懶政
隨著公車改革在全國範圍內的開展,昔日的“車輪腐敗”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與此同時“車輪上的懶政”卻又在一些地方悄悄滋生。根據新華社記者的採訪,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個別地方幹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出現了“沒公車不願下鄉”“儘量少下鄉”的情況。

作為黨政幹部,下鄉調研是一項基本工作內容,尤其在基層,它是幹部了解當地情況和民眾生活的最重要抓手,卻因沒有公車就產生消極懈怠情緒,天天坐辦公室如何了解民情民意。

原因

車輪懶政車輪懶政
根據調查,一些幹部“不願下鄉”的原因集中在車補不到位、車輛申請困難和缺少租車平台等方面。但不論是哪一個原因,都構不成幹部不能下鄉的不可抗力。從最根本上說,幹部不是無法下鄉,而是主觀上不願下鄉。

“車輪懶政”的出現,既有它的主觀性,更有其客觀性。主觀性在於部分公務人員為民服務意識不夠,在公務員“鐵飯碗”逐漸失去其金箔的大環境下,將“車補”作為了生財之道,看作為彌補既得利益的“隱形福利”,有這樣一種理所當然的心理作祟,就不難理解為何大家都願意拿著統一金額的車補而待在辦公室吹空調了。而客觀性在於,車補標準的制定是從中央到地方根據每一層級完全統一的,單就這一點,其實有失公允,舉例說明:一個地級市的同樣兩個區,一個在本市中心,幹部職工下鄉單程只需半個鐘頭;而另一個本距市中心都有近一個小時車程,幹部職工下鄉單程甚至需要一個半小時。

為人民服務是黨政幹部的工作宗旨,公僕情懷應該貫徹在幹部的日常工作始終。但現看到的儼然已經是缺乏理想信念支撐的功利型幹部:給車、給錢我才下鄉;不給車,補貼沒到位我就不乾。這樣的心態與黨的民眾路線、“兩學一做”、“三嚴三實”等要求相距甚遠。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人,已經不適合待在黨員幹部隊伍中。

如果說因為補貼沒到位導致下鄉減少多少可以理解的話,那以下這一現象就令人難以接受。據一些幹部反映,在一些地方車補被當成了一種新福利。“幹得越少,賺得越多”使少數人打起了車補的“小算盤”,車補發放之後“只進不出”的情況比較常見。對抱有這樣心態的幹部,真的是時候清理出隊伍了。

觀點

吉林省教育學院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元昌,1999年調入吉林省教育學院農村教育研究所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需要經常下鄉調研,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在農村推動教改實驗,單位曾經為他配備車輛,但他堅持搭乘火車、客車或計程車下鄉調研,10多年如一日,從未動用過公車。“在沒有公車的年代,老一輩的基層幹部不也都堅持下鄉嗎?”

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表示,“沒車不下鄉”不應該成為官員懶政的藉口,應“創造條件下鄉,而不是等著條件成熟再下鄉”。

對於車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2004年,首次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提交公車改革建議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這些問題屬於車改過渡期的正常表現,人多車少,可用車輛不足的問題會隨著車改深入推進,社會化、市場化服務繁榮得到有效解決。

這些具體問題都可以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步解決,但這些問題背後反映出的一些幹部主觀心態和理想信念方面的問題,卻值得好好重視。公務員這一職業,從來就不是生財的門路。對於那些沒有公僕情懷,一門心思打著小算盤的人,奉勸還是趁早出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