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織機

先秦古籍《列子·湯問》中有一則“紀昌學射”的故事,說的是紀昌學習射箭時為提高自己眼睛注意力,曾臥在妻子的織機下,眼睛盯著不停轉動的踏板,紀昌妻子所用的織機就是一種踏板織機。

概述

在織機的五大運動中,開口最為關鍵,織物的品種、質量往往取決於開口運動的發展水平。從江西貴溪岩墓中出土的織機零件和漢畫像石可看出,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在手提綜開口(原始腰機即屬此類織機)的基礎上,發明了腳踏提綜開口的踏板織機,因織機的經面與水平機座呈50~60°的傾角,故又稱“斜織機”。它在我國漢代已普遍推廣,在中原農村較富裕的家庭中,大都使用了這種結構基本定型的斜織機。
與構造簡單的原始腰機不同,斜織機是一種配備有杼、經軸、捲軸、綜片(單綜)、踏板和機架的完整織機。它採用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用腳踏板來控制綜片的升降,使經紗分成上下兩層,形成一個三角形開口,以織造平紋織物。漢代斜織機最主要的類型是中軸式斜織機,織機的兩個踏板均用繩子或木桿與一根中軸相連,再由中軸來控制綜片開口。斜織機採用腳踏提綜開口裝置,將織工的雙手解脫出來,專門從事引緯和打緯的工作。它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並促進了引緯、打緯工具的進一步革新。
斜織機是後世普通平紋織機的前身。出現在敦煌五代石窟中的“立機子”就是與斜織機的中軸式雙躡機較為相似的一種平紋織機。這種織機機架垂直於地面,其上部頂端架有經軸,中間為經絲,向下展開通過分經桿將經絲分成兩組,兩旁有形似“馬頭”的吊綜桿,由下方兩塊踏板牽動“馬頭”作上下擺動提綜開口,這可能是宋元時期山西一帶較為流行的一種織機。
 

目前

仍在使用的新疆和田織機是一種多踏板的素織物手工織機,它採用六塊踏板,分別控制六片綜框。當地織工用此織機可織制出極富新疆民族特色的“艾得來絲綢”。這種絲綢圖案色彩的過渡沒有明顯界限,近看眼花繚亂,遠看似高山流水,錯落有致;圖案的紋樣則採用了多彩套色,花紋之間均呈現出暈澗。由於經絲上機後對色不準而導致花紋輪廓出現參差不齊的特殊效果,從而形成了艾得來絲綢獨特的藝術風格。
踏板織機是華夏民族引以為傲的偉大發明,後來經由“絲綢之路”逐漸傳輸到中亞、西和歐洲各國。在這項技術上,西方落後於中國四百年,到了十三世紀,歐洲才開始廣泛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