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磕

足磕

足磕即瓷器足部缺陷,是指器足因受衝撞而造成局部損傷或全部斷裂脫落。輕度足磕傷及釉層,嚴重的損傷胎骨。

文物現象

瓷器足部缺陷

出現原因

指器足因受衝撞而造成局部損傷或全部斷裂脫落。輕度足磕傷及釉層。嚴重的損傷胎骨。

修複方法

足磕足磕
有些考古發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後馬上就粘接復原。這種修復的過程往往很粗糙,接口處嚴重錯位的情況十分常見,而殘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補缺。這種修復無神韻,也達不到展示的目的。我們必須進行拆洗,然後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將器物置於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鐘,粘接處便會自動脫落,然後將剖面的膠水刮淨,最後進行拼接、粘合。
補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後仍有部分殘缺,或原本就已殘缺的那部分用修復材料進行配補的一項工藝
1.補缺的方法
補缺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殘缺,需要配補。這是最常見的器物破損情況,也是比較容易配補的一種。可在原有保存區塊用打樣膏翻模取樣即可將殘缺部分復原。第二種,殘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沒處翻模,只能參照同類器物的造型特徵,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復原。這種方法在確定補缺部位的造型時,一定要慎重,必須找到確切的復原依據——參照物,才能著手修復,若找不到參照物,寧可讓其缺損,決不能隨意編造。如1997年筆者為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修復一件唐長沙窯青瓷注子,注子的把、口沿和流均已殘缺。為此,筆者查閱了許多有關唐代長沙窯注子的圖象資料。在找出與此器造型基本一致的圖象後,再根據器物上殘存的痕跡,先做出模子,然後進行翻模復原。因為唐代注子的把都是用手將二根或三根泥條並立捏成的,那么此注子的把也一定要做出有手捏成的自然效果,使修復後的注子完全恢復原有的時代藝術特徵。第三種,大部分不復存在的殘器的配補。杭州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東漢黑釉五管瓶殘件,僅存上部兩層,下層的腹部俱已失卻。根據收藏單位的意見,要求全部復原。為此,筆者首先找來了一件完整的東漢黑釉五管瓶,在其上面翻模取樣,使殘缺的部分予以復原。在這裡,能否找到完整的東漢黑釉五管瓶是確定修複方案的前提。如沒有同時期樣本,這種殘器的修復工作只能作罷。
2.補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補缺材料主要有1.AAA強力膠+石粉+礦物顏料;2.環氧樹脂;3.石膏。前一種適合於小範圍的補缺,後兩者主要用於大範圍的補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夠強,必須再進行加固處理。如上面提到的那件東漢黑釉五管瓶,因補缺的範圍特大,就採用了石膏補缺。石膏的厚度要大於原器壁,這就相對加大了牢度,也達到了因有的重量,之後再進行加固處理。加固的方法是:先在石膏做成的胎壁內外塗上502膠水,然後再加塗一層AAA強力膠,這樣就基本達到“瓷化”程度。青瓷器補缺的材料以第一種為主。一般的做法是將顏色調成與釉色接近,而不是做成胎體顏色,目的是為下一步做釉打下基礎。而歷代青瓷的釉色各不盡同,修復者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識,才能調出比較接近的顏色。如,原始瓷的釉色多數泛黃,是用礦物顏料土黃加少量太白粉及微量鉻綠調成。唐五代越窯的“秘色瓷”為艾青色,則要用鉻綠+太白粉調成。在出土的越窯青瓷器中,以兩晉南朝時期為最多,需修復的青瓷也以這一時期最為多見,因此,掌握這一時期青瓷修復補缺的顏料運用,更具實用意義。它的補缺顏料是,鉻綠+土黃,再根據釉色的深淺添加太白粉

文物鑑定術語

鑑定瓷器常用的術語,本為歷代行家口語,沿襲至今。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傷損程度及變異情況,根據特定條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現的各種現象而定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