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現象
瓷器修複方法之一,在器口釉層有磕缺部分或磨口出現原因修補方法
在器口釉層磕缺部分或磨口處敷以釉汁進行修補.再入火焙燒,往往可以看出釉面銜接痕的邊際。這種方法多施用於單色釉器物。具體示例
前些年一位收藏家以2000美元在歐美古玩市場覓得一件明代略有破損的犀牛角爵杯帶回國內,請筆者主刀進行修復、復原。
該犀牛角雕爵杯由竹葉靈芝雕刻而成,杯高8.5厘米,口徑15×10.5厘米,底座4×6厘米,器身碎成了3塊,口沿部位殘缺兩塊,每塊約2厘米見方,如大拇指甲蓋般大小。器物的紋飾中殘缺如綠豆般大小多處,另外,裂痕和蟲蛀多處。
為了儘量尊重原器的自然效果,首先將碎片用可逆性較強的天然骨膠進行原位粘接復原,而後對殘缺處補缺復原。
補缺的方法有幾種:A.犀牛角補犀牛角;B.犀牛角粉加合成材料補缺;C.水牛角加工成粉兌合成材料補缺。犀牛屬世界保護珍稀動物,其角的經濟價值與藥用價值極高,就目前狀況想用犀牛角來補缺可行性極小。若用現成的藥用犀牛角粉加合成材料補缺也存有一定的難度,而用水牛角加工成粉兌合成材料來進行補缺經濟實惠,確實可行,預計修復效果比較理想。
從犀牛角爵杯整體來看,其口沿部位、器壁較薄,呈半透明狀,因此在補缺時用水牛角粉加半透明的合成材料和適量的礦物顏色,並經技術處理,使犀牛角杯口沿補缺處亦呈半透明狀跟原器整體效果非常接近,然後用什錦小銼刀、刻刀、金相砂紙打磨、刻花。做色時採用機械噴繪與手工描繪相結合,用噴繪技術使補缺接口處過渡自然,用肉眼很難辨認修復痕跡。經過幾天的精工細琢,一件犀牛角爵杯修復完工,效果特別理想,修復處幾可亂真。
為了保持其原汁原味,對微小殘缺及裂痕蟲蛀僅作清潔,不作任何修復加工,儘量維護舊狀。 一件略帶小殘稍有裂痕經修復完整的犀牛角爵杯比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爵杯在觀賞上要完美得多。
修複方法
上色和做釉是青瓷器修復中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項技術,若把握不好,整個修復的過程就會在此全功盡棄。上色和做釉,要根據釉層厚薄情況,釉薄者可將上色、做釉兩個程式一次性完成,釉厚者或希望釉面有玻璃質感則需單獨再次“上釉”。現將不同時代青瓷釉的修複方法分述如下:
(一)原始瓷釉的修復
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流行於商周,延續至東漢,是我國古代瓷器之祖先,因其胎釉的淘煉、化學成份、製作工藝、窯爐溫度的把握等等技術尚未達到成熟青瓷的標準而被稱之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原始瓷以氧化鐵為著色劑,釉色多數泛黃,一般都有縮釉現象,這種縮釉現象給修復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筆者經過數次實驗,找到了一種效果比較好的修複方法:先將補缺後的“胎體”表面打磨平整,然後用AAA膠加土黃、鉻綠、太白粉等調合,直接塗抹到“胎體”上,不久,它就會收縮,“釉面”滋潤有光澤,無需再作其他的工藝加工。
(二)越窯青瓷釉的修復
1.釉的特點分析
越窯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青瓷窯口,成熟於東漢,衰落在北宋,綿綿千餘年,形成了龐大的窯系。經過這漫長年代的演變,各個時期又形成了各有特點的藝術風格,其中的釉色也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東漢至西晉時期,越窯青瓷以胎裝飾取勝,釉層較薄,釉色青中泛灰,表面多呈亞光;東晉至南朝時期,胎裝飾已基本消失,出現了點彩,釉層一般較厚,有玻璃質感,且多數有開片;唐五代至北宋是越窯的頂峰時期,不僅在胎體上重新出現了刻劃紋飾,釉的呈色也已達到了最佳水平,有“千峰翠色”之美譽。釉面光亮,色呈艾青者,曰:“秘色瓷”,專作貢品。
2.修複方法
東漢至西晉時期,因釉層較薄,表面乳濁,可將上色、做釉一步完成,即用黑、檸檬黃、白等硝基漆調成後加適量硝基清漆直接塗抹,就可達到預期目的。
東晉至南朝時期,釉層較厚,釉面有玻璃質感,需先用硝基漆調出準確的顏色後,塗抹均勻,然後再用噴槍噴塗硝基清漆。開片的處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手繪;另一種是將“釉面”加熱,然後迅速放入冷櫃內,通過熱脹冷縮的物理變化,形成自然的開片。
“秘色瓷”釉的修復。所謂的“秘色瓷”是窯工在窯爐的還原氣氛下燒制而成,釉面呈艾青色的青瓷,是越窯青瓷器中的絕品。如: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的唐越窯青瓷花口杯,杯身已有近一半缺損,在補缺復原後,用黑、檸檬黃調成綠色,再加上白色,使其變淡,用噴槍噴塗,再用刷子蘸上黑、褐等顏料,彈出斑點。這種青瓷的釉層也較薄,無需再做“釉”。
(三)早期黑釉的修復
在東漢時期的越窯和六朝時期德清窯中都有黑釉瓷器生產,相對而言,越窯黑釉釉層厚而光亮,德清窯黑釉釉層較薄,釉面無光澤。所以越窯黑釉瓷的修復,需在黑、檸檬黃等硝基漆調出顏色塗抹後,再次“上釉”,而德清窯黑釉瓷只需前一道工序便可。
(四)對“片紋”的修復
片紋,源於早期瓷器的開片,本是一種工藝上的缺陷,南宋時期的窯工經過人工掌握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裝飾紋樣——片紋。筆者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這種人工把握形成的片紋與早期雜亂的開片是有很大區別的,它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即線條有“幹線”和“支線”之別,“幹線”往往是垂直狀,有的甚至是從頭通到尾,而“支線”則是從“幹線”處分離出來。因此,在修復時一定要把握這種規律,且不可隨意亂畫,造成雜亂無章的面目。做片紋一般都用細筆畫,也可用刀具先刻畫,再填上顏料。
上述修複方法對其它窯口青瓷器的修復同樣適用,只要根據瓷器本身的顏色、釉層的厚薄做出相應的調整即可。應當認識到,古陶瓷修復者不僅要掌握好各方面的修復技術,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古陶瓷鑑別能力,對各窯口、各時代陶瓷器造型風格和工藝特徵有基本的掌握,才能避免出差錯。青瓷器修復是如此,其他品種瓷器的修復同樣也是如此。
文物鑑定術語
鑑定瓷器常用的術語,本為歷代行家口語,沿襲至今。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傷損程度及變異情況,根據特定條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現的各種現象而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