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趙汝平](/img/a/60e/wZwpmLwITNxMzNycDMxID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3A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3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947年10月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七縱宣傳隊。
1952年參加了志願軍文工團,1958年到戰友話劇團任話劇演員。
1959年2月調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
個人作品
電影作品
1989,龍雲和蔣介石LONG YUN AND CHANG KAISHEK
1985,少年犯JUVENILE DELINQUENTS
1983,職工代表THE LABOUR DELEGATES ,飾主角工會主席廉義民
1982,布穀催春CUCKOO USHERS SPRING IN
1981,歸宿HOMECOMING
1981,螺鏇WHIRLLING
1976,南海長城,中飾江書記
1974,閃閃的紅星,飾潘行義(冬子爹)
70年代,堅守文登川,飾主角團長
![烈火真金](/img/9/c34/wZwpmLwIzN2QTNycDMzID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3A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65,烈火中永生,飾陳松林1964,岸邊激浪,飾主角民兵隊長劉阿炳
1963,野火春風斗古城,飾韓燕來
1962,英雄坦克手,飾王大剛
1961,碧空雄師,飾主角傘兵戰士林大海
1960,紅鷹展翅,飾馬永奎
1959,烈火真金,飾主角炮兵戰士王志強
電視作品
忠勇小狀元(1998) 飾 丁儒
《莊嚴的大門》,飾公安局長,
《他在拂曉前死去》,飾副司令員,
《世外桃源》,飾老廠長(兼藝術指導),
《開拓者》,飾葛副廠長,
《菲菲的夢》,飾顧錚,
《三十七公里處》,飾老紅軍魏志。
《唐明皇》飾唐中宗李顯
人物軼事
趙汝平:我看軍裝的變遷
從50年代,那時可能是受蘇聯布拉吉的影響,女孩子都穿連衣的,甚至我們女同志的軍裝都是連衣的。穿便裝連衣裙的也比較多。有平的,有帶摺的。有上窄下寬的,有桶式的。那時侯部隊都發軍用挎包。一般我們去演出什麼的都挎著那包,隨身攜帶的東西都放包里。在文藝部隊里在包上繡東西是不多的。有的戰士回家探親,老婆想給做個紀念在包上繡個小花什麼的也是有的但是不多。在部隊是很嚴格的,弄個特殊的什麼就破壞整齊劃一的軍隊面貌。在那個歷史時期,“為人民服務”這樣的字在包上還是不少的。為了加深革命性。
60年代風衣是最盛行的。到了八一廠,也是部隊。從整個管理上和習慣上也都是軍裝。上級要求出去儘量穿便裝。但那時侯的便裝不是很多,我們也總是穿著軍裝出去的。所以買件風衣一下子就是便裝了,把軍裝穿在裡面,外面套件風衣就算是便裝了。有淺灰色、藍色、黑色。灰色的更多一些。有一種是帶腰帶的,一種是不帶腰帶的。不帶腰帶的線條上比較講究。開始的時候我們穿便裝基本上是買的現成的。那時侯製作服裝的也有,但不是很普遍,講究一點的,包括中山裝、制服,出席個什麼場合,就到裁縫鋪里去做。文化大革命時也有的。都是革命化。
我第一次穿牛仔褲是女兒給買的一條,好象是九幾年的時候,大概到南方去拍攝,南方時興牛仔褲還是比較早的。在廣東地區,有一些是從國外進來的,很少是國內生產的。那時價格還比較貴。我們也看不懂是真的還是假的,覺得是那顏色就買了。(笑)有一些親戚朋友,兄弟姐妹的孩子來信要舊軍裝。因為我們的軍裝是發新的交舊的。不交的時候就留下來。送給他們。外面最初賣的都是仿製的。製作的樣子和軍隊發的還是有差別的。所以看起來和穿起來都不太對勁。所以他們覺得要一套舊的穿比買一套新的還好呢。
代表作品
電影《閃閃的紅星》
![閃閃的紅星](/img/e/971/wZwpmL2EzN4IzMyIjMzID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yI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片名:閃閃的紅星類型:劇情 / 戰爭 國家:中國 色彩:彩色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國] 職員表 導演:李昂 、李俊 原創音樂:傅庚辰 執筆:王願堅、陸柱國 攝影:蔡繼渭、曹進雲 美工:任回興、張征 作曲:傅庚辰 獨唱:鄧玉華、李雙江 指揮:胡德風、徐新
演員表
劉繼忠 .....椿伢子 祝新運 .....潘冬子 張桂蘭.......潘冬子(配音) 薄貫君.......吳修竹 趙汝平.......潘行義 劉 江 .....胡漢三 高保成李雪紅
劇情介紹
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改編。 急風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鄉——柳溪鎮暫時還處在大土豪胡漢三的統治下。潘冬子挑柴經過胡漢三家門前被正準備倉惶逃命的胡漢三攔住盤問,逼他說出他父親潘行義的下落,並喪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問。這時,紅軍在潘行義的引導下,打進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紅色政權,潘冬子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潘行義在對敵作戰中負傷,他在手術中主動將麻藥讓給階級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潘行義隨部隊轉移。臨行前,他給潘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親暫時離開柳溪,轉入了深山老林。在當地領導遊擊隊和革命民眾進行鬥爭的紅軍幹部吳修竹,向他們傳達了遵義會議的精神,增強了潘冬子和母親堅持鬥爭的勇氣和力量。為了掩護鄉親們撤退,潘冬子的母親壯烈犧牲,潘冬子看到母親的死,變得更加堅強。在閃閃的紅星照耀下,潘冬子積極參加對敵鬥爭,他在戰鬥中破壞了吊橋,切斷了敵靖衛團的後路,使敵人繳槍投降;他巧妙地把鹽化成水,躲過敵人的搜查,送給游擊隊;他和椿伢子把情報送給游擊隊,搞沉了敵人的運糧船,破壞了敵人的搜山計畫;他沉著機智地應付了胡漢三多次狡猾的試探和盤問,最終滿懷仇恨地砍死了胡漢三,有力地配合了游擊隊攻打姚灣鎮的軍事行動。戰鬥迎來了勝利。 1938年,在江南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奉黨中央命令,準備開赴抗日前線。上級派潘行義來接吳修竹領導的游擊隊下山。潘冬子和父親終於見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顆閃閃的紅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紅軍戰士,加入了紅軍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電影評價
這是一部較優秀的兒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為人物中心安排情節,設定矛盾,體現了主人公在黨和前輩的教育、幫助下,逐漸成熟起來的過程,將他愛憎分明、不畏艱險、機智勇敢、純潔質樸的性格特徵刻劃得比較突出。 該片利用電影手段,將許多畫麵點染成深遠的意境,比如,用紅軍帽上的紅星,象徵革命和希望,寄託了少年主人公對紅軍父親的思念和追隨革命的信念。影片有著濃郁的抒情氣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調昂揚向上,節奏鮮明,有力地烘託了影片主題。 該片曾在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評獎活動中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