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文化概念:
汝文化是存在汝水流域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河洛文化的源頭,早期對河洛文化的形成、發展產生很大影響,應該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在發展中與周邊地區文化進行了大的融合,形成了更寬泛的河洛文化,後期與河洛文化成為一體,但仍有自己的特色。汝水是汝文化的源頭。汝詩文化、汝陶文化、汝瓷文化、官瓷文化、汝帖文化、汝石文化、溫泉文化、醫藥食療文化、廟宇寺院塔樓等文化的母體是汝水文化。汝水文化是汝文化鏈條的核心。以汝水文化為核心形成的厚重汝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汝河文化的地理範圍:
汝河文化的地理範圍以汝州為中心包括今天平頂山市所轄的區及寶豐、郟縣、魯山,許昌的襄城,洛陽的嵩縣、汝陽等地。汝文化源遠流長,其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遠古汝文化;第二階段為夏商周汝文化;第三階段是漢魏汝文化;第四個階段是唐宋汝文化;第五階段是明清汝文化.汝文化起源
伏牛山深處,彎彎的,細細的流出一條小河,多少年來一直沒有太多的人注意她的存在,然而,她總是以她哪優美的姿態流淌著,澆灌著,滋潤著這片古老的大地,這就是汝河!
汝河文化
汝河,沒有黃河壯闊,沒有長江的綿長,因此也沒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稱號,遠古時候,從發現的盆盆罐罐看,是黃河文明涵蓋了她,長江文明對她也有影響,目前還說不清楚,石斧鸛魚缸出自這裡,目前就放在國家歷史博物館,向人們訴說著一種文明,然而也是彩陶文化,這裡有沒有獨特文化體系的存在,至少說目前還沒有發現,古代的遺蹟,哪時候人們的選居是有條件的,至少說沒有水患,我們的祖先被水折磨的經歷太殘酷了,這片被汝河澆灌的土地哪時候太濕潤了吧,因此發現的不多,或者已經被洪水和泥土淹沒,淹沒在歷史的土地里。然而,三皇姑,蔣姑這些女神們的歷史故事,也僅僅知道一點點,她們是屬於哪一個時代的女神,現在看來,極有可能是母系時代的人物,然而,從古到今,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們,被戰爭把他們攆來攆去,土地不知何時成為主宰者的舞台,這些應該傳說下來的故事,也隨之淹沒了,女媧是上古時代的人類始祖,以後的女神形象確實不多,這也許是汝河仍然是汝河的原因吧!伏牛山是侏羅紀的產物,當地殼把它凝固在中國的中部時,也隨之向兩邊仍出了一個一個土石結構的山丘,這給唐宋時代的能工巧匠們提供了創造的土壤,因此美麗的汝瓷被創造出來,直到汝瓷文化被人們唱響大河南北的時候,汝河還是汝河,彎彎的細細的,只是水小了好多,兩岸的樹梢上多了紅紅綠綠的塑膠袋,宋代的生活場面被埋在兩米多的地下。
汝河如果被稱為文明的話,黃河文明怎么稱呼?汝瓷被稱為文化的話,汝河往哪裡放?稱汝河文明顯然缺少證據,稱汝河文化的話,不就涵蓋了汝瓷文化。
汝河,彎彎的,細細的,近萬年的人類生存歷程,這裡是人類實現夢想的土地,這裡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勤勞勇敢的古代祖先們在此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汝瓷的創造給她描上豐厚的一筆,稱為汝河文化當之無愧!
我行進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的時候,正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哪黃色的花朵,給這片土地披上了金裝,更顯得她的魅力無窮!
汝河,彎彎的,細細的,億萬年的流淌,流出了燦爛的汝河文化
基本資料
早在100多萬年,寄料的張灣一帶就有先人居住。張灣文化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生產工具為刮削器、砍砸器等,發現有牛豬、狗化石,而且有早已絕跡的三趾馬化石。張灣文化遺址早於山西蘭田人,晚於雲南雲謀人,具很高的歷史地位。汝河文化的地理範圍以汝州為中心包括今天平頂山市所轄的區及寶豐、郟縣、魯山,許昌的襄城,洛陽的嵩縣、汝陽等地。汝文化源遠流長,其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遠古汝文化;第二階段為夏商周汝文化;第三階段是漢魏汝文化;第四個階段是唐宋汝文化;第五階段是明清汝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汝州境內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多處,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有的居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有的成為國寶珍藏在國家博物館中。這此遺址較有名氣的有騎嶺鄉槐樹尹、大張,紙坊中山寨、閻村,安溝水庫南的神德宮,城區內的煤山等。中山寨遺址文化層厚達7米,內含新石器時代的裴里崗、仰韶、龍山等文化成份,從母系社會早期延續到父系社會約3000年一直有先人居住。中山寨遺址發現頗有傳奇,解放初一文物販子在北京出售一支用仙鶴腿骨製成的骨笛時被警放抓獲,經審問是在河南汝州中山寨出土,中山寨文化遺址在文物部門的關注下重見天日。城區煤山遺址發現了水井和原始的陶窯,說明汝州的確是陶瓷的故鄉。
據史書記載,在我國的商代,就有應國的記載,古文獻及甲骨卜辭有關於商王步於應,應侯朝商等記載。滅商之後,周公改封武王之子於應。學者們根據應國地近申、曾及漢陽諸姬,而“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推測應國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時亡於楚國。《左傳·二十四年》曰:“ 於、晉、應、韓,武之穆也”。應國故城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莊鄉原蚩陽鎮。應國城址1964已沒入白龜山水庫西北隅。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平頂山薛莊鄉北蚩村一帶,發現了周代應國墓地,包括數十座貴族青銅器墓,出土大批珍貴文物。應國原為商代方國。《鸛魚石斧圖》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華夏文化的一個耀眼的光環,代表是汝文化仰韶時期的最高成就,是汝河兒女用聰明和智慧為中華文明史作出的巨大貢獻《鸛魚石斧圖》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國內外專家還在不斷深入地探討,它的價值已有人提出取代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圖》的歷史地位。去年國務院公布了不準移動的國寶級文物,《鸛魚石斧圖》名列第一。
這個鸛魚石斧圖彩陶瓮上的圖案,早在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都認為是一幅生殖崇拜圖,鸛,鳥性象徵男根,魚象徵女陰,石斧是古人的生產工具象徵生生不息。是一幅抽象化的人文圖案,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這個觀點被認定後,少有學者提出疑問。
1989年焦枝鐵路複線施工是發現,在一個墓中出土瓮棺136座,加上被破壞的一角,總是超過200個。這是至今我國發現的最早規模最大的仰韶文化墓葬,以《一個墓里百餘棺——汝州洪山廟》為題,收入《二十世紀河南考古大發現》一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汝州洪山廟》一書,詳細介紹了貴址發現經過和歷史價值。棺上更多彩畫大大豐富了原始社會的文化內容,許多神話故事和神話傳說從中得到印證。從圖案的解讀中,發現汝州還是面具、木梳最早使用的地區。生殖崇拜圖案在這裡表現的非常突出,是重複最多的圖案,說明這裡的人們已經認識到生育與生殖有關,對生殖器官頂禮膜拜,以達到人口繁殖的目的。
汝文化對夏朝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又在夏朝這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影響下進一步得到發展。夏朝末期,汝州楊樓鄉東樊故城一帶的霍國逐漸強大起來兼併了周圍的廣大地區,成為夏西南部的大國,與汝河下游的應國在夏的南部成對峙之勢。
商初,出生於霍國西南部的伊尹幫助商湯變法,使商國強大起來。後來霍候回響商湯的號召,派軍隊加入到來夏的戰鬥,鞏固了國家的地位。霍國在有商一代過著較為安穩的生活。而此時的洛陽,只是一個叫洛的小邑。周武王伐商紂,霍候沒有聽從周王的號召,而是以忠君的候國對商王大力支持。周武王滅紂後,大軍南下包圍霍都,霍候只好開城投降。霍國納入周的統治範圍,歸周天子直按管轄,將霍候和後人遷到今楊樓西南建立小邑安置。汝州是霍姓的發源地。
周代汝州是人類開化較早的地區。《詩經·國風·周南》有《汝墳三章》,反映了古代汝河兩岸勞動人民的生活,詩中表現了男女篤於愛情和關心國家大事的思想感情。是國風中的優秀篇章。
周平王將都城遷到洛陽後,汝州洛陽東南門戶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現出來,周平王將自己的兩兒子分封到汝河上游和下游地區,建立了自已的候國,以形成洛都東南的第一道防線。封在上游的姬唐的封地為霍國舊地,起名為梁。姬唐及後人以封地為姓,這就是後來的梁姓,汝州是世界梁姓的起源地之一。
封在下游的是周平王少子姬烈,姬烈一門後代興旺,均採用周姓為姓氏,有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汝州是周姓的起源地之一。周后人後來遷到全國各地,台灣的周把汝州作為其祖籍地。周平王為保護洛陽的安全,在汝州設兩道關,一是臨汝鎮的廣城關,二是在今汝州城設有榆關。為便於巡視,在今焦村鄉泰山廟設立泰岳行宮,今天的泰山廟就是泰岳行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目前保存古建築最多的建築群之一。
春秋中期,汝州西南部的戎蠻子國強大起來了,在梁城地建立了新的都城,統治以今汝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戎蠻子國被楚國滅後,劃入楚國版圖,南北文化在汝水流域交融,汝文化在這個時期進一步升華。
在今寄料四寨山地區發現的楚長城,可能就是當時的作品。
楚國魯陽(今魯山)人黑翟,春秋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創立墨學,所著《墨經》內容嚴謹,涉及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等多科知識,具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秦統一六國後,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率大臣投降秦王贏政,秦王稱帝後把汝州楊古城一帶封給周赧王為食邑。因此楊古城一帶有“周赧王,坐慶陽”之說。慶陽古城去年升格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周赧王的後人大都以周為姓氏。秦始皇滅西周候國時,將其後人遷至憚狐聚(臨汝鎮一帶),滅東周候國時將東周君遷楊人城一帶(廟下鄉古城村),他們也都以周為姓氏。所以汝州應該是周姓最重要的發祥地。
戰國時期,汝州還形成了幾個大的聚洛,一是大約在春店一帶形成了注人聚,在楊樓石台一帶出現了赫人聚,與陽人聚、憚狐聚和小屯一帶的霍陽聚互應,構成古汝州燦爛的文化圖。
先秦時期傳說中的高人中,在汝州活動的就有三個:
一為廣成子,居臨汝鎮南的崆峒山。五六千年前,汝河流域雨量充足,在汝州至郟縣這段汝河形成了10幾里寬的河道,象大海一樣寬闊,因此汝州長期有汝海之稱。那時的崆峒山實際是個小島,島上有個天然石洞,廣成子就住在洞裡,他知識淵博,知天文,曉地理,明治國和養生的道理,整日與仙鶴相伴,以釣魚為樂。不知有多大歲數。加上附近經常出現海市蜃樓現象,崆峒山成為當時的神島,廣成子被遠近認為是島上的仙人而敬仰。那時軒轅黃帝在今新鄭稱帝,汝河流域的部落首領在參加部落聯盟大會時向黃帝談起廣成子的事情。黃帝決定去拜訪廣成子。黃帝為帝十九年,帶著大隊人馬從新鄭出發,經禹州、郟縣來到汝州。《老子·在宥》篇之三,對黃帝見廣成子時的情景和對話作了詳細說明。
第二位高人是巢父,也就是在樹上築巢居住的有巢氏的祖先,在汝州叫穎河(今洗耳河)的河邊生活。
第三位高人是許由,登封郜城人,能力在堯帝之上。唐堯繼承天子位,聞許由有才,欲把帝位讓給許由。清高的許由聞信沿河南下,躲到汝州北部的箕山腳下隱居。後來堯帝聞許由在嵩山南麓,就派使者請他出任九州長,被許由拒絕。使者走後許由認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在河邊洗耳,被來河邊飲牛的巢父看到,問明情況,巢父把牛牽到上游飲水,害怕許由洗耳的水污染了牛的嘴巴。這便是“堯帝訪賢”和“許由洗耳”的傳說,後來便有“洗耳恭聽”“牽牛上飲”兩則成語。洗耳河和洗耳路是後人為紀念許由而命名的。
《汝帖》:為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由汝州知州王寀雜采自夏至五代的金文及名家書法,匯集刻制而成的叢帖。包括真、行、草、隸、篆諸體,計九十四種,一百零九帖,分十二卷,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書法史及古代書法的一部很好的法帖,為歷代書法愛好者所珍視。曾任河南巡撫的清朝碑帖學家畢秋帆在他著的《中州金石考》中極口稱讚
道:“真宋室之鴻寶也”。《汝帖》刻石歷經滄桑,散落民間,後經查找收集、歸攏管理後存放在文化館內,由文化部門專門管理,系僅存之宋刻帖原石,林志鈞《帖考》曰:“宋刻帖原石至今猶全存者,《汝帖》之外,殆無第二種矣”。現作為珍貴文物移至汝瓷博物館內收藏,極具考古、文學、書法研究價值。 《汝帖》問世近九百載,幾經波折,流傳至今,實屬難能可貴,她是歷代書法家給我們留下的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一部分,永遠值得我們自豪!
汝文化歷史沿革
汝文化是存在汝水流域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河洛文化的源頭,早期對河洛文化的形成、發展產生很大影響,應該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在發展中與周邊地區文化進行了大的融合,形成了更寬泛的河洛文化,後期與河洛文化成為一體,但仍有自己的特色。汝文化的地理範圍以汝州為中心包括今天平頂山市所轄的區及寶豐、郟縣、魯山,許昌的襄城,洛陽的嵩縣、汝陽等地。汝文化源遠流長,其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遠古汝文化;第二階段為夏商周汝文化;第三階段是漢魏汝文化;第四個階段是唐宋汝文化;第五階段是明清汝文化。
遠古文化源遠流長
早在100多萬年,寄料的張灣一帶就有先人居住。張灣文化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生產工具為刮削器、砍砸器等,發現有牛豬、狗化石,而且有早已絕跡的三趾馬化石。張灣文化遺址早於山西蘭田人,晚於雲南雲謀人,具很高的歷史地位。汝州在外工作的文史研究人員曾向市委、市政府建議在這裡建立史前公園,對這個地區進行保護。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汝州境內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多處,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有的居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有的成為國寶珍藏在國家博物館中。這此遺址較有名氣的有騎嶺鄉槐樹尹、大張,紙坊中山寨、閻村,安溝水庫南的神德宮,城區內的煤山等。中山寨遺址文化層厚達7米,內含新石器時代的裴里崗、仰韶、龍山等文化成份,從母系社會早期延續到父系社會約3000年一直有先人居住。中山寨遺址發現頗有傳奇,解放初一文物販子在北京出售一支用仙鶴腿骨製成的骨笛時被警放抓獲,經審問是在河南汝州中山寨出土,中山寨文化遺址在文物部門的關注下重見天日。城區煤山貴址發現了水井和原始的陶窯,說明汝州的確是陶瓷的故鄉。
一九七八年在紙坊閻村出土的鸛魚石斧紋彩陶缸,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徑32.7公分、底徑19.5公分。器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繪有《鸛魚石斧圖》(或稱鳥魚石斧)。圖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畫了一隻圓眼、長嘴、兩腿直撐的水鳥,它昂首,身軀微微後傾,嘴上銜一條大魚。圖的創作很注意通過細部處理強調錶現對象在運動中的姿態以及它們生活的某種情狀,創作者似乎是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畫的,通過這些動物形象傳達的某種神情,以喚起觀者的聯想;右邊豎立著一把裝有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都進行了細緻的描繪。石斧在先民征服與改造自然的活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而鳥、獸、斧的組合併非偶然。圖中鸛與魚面對石斧,寓意著先民對勞動生活的特殊審美氣質,與對勞動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們吉祥、平安和豐收的生活。圖中的鸛直接用色彩平塗形體,而魚、斧則根據不同的審美需求用粗濃的線條勾勒輪廓,轉折、起伏、剛柔互用的繪製,以表現物的形態與神情,達到形神兼備的審美要求。其構圖表現,為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工具安裝與使用提供了珍貴的圖形資料。《中國文物鑑賞辭典》稱《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充滿神秘的氣氛,這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中甚為罕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南京博物院梁白泉院長在《國寶大觀》一書中知名人稱“只因器表繪有一幅目前我國新石器時代幅面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鸛魚石斧圖而聞名於世,珍貴非凡”。認為可與印第安人的圖騰柱媲美。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鸛魚石斧圖》是一件在我國絕無僅有的美術傑作。它內容豐富,含意深遠,應物象形,氣韻生動,線條古樸流暢,自然生動,隨類賦彩,採用誇張與寫意手法及比興手段,情趣妙生,實為神品。它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國內外專家還在不斷深入地探討研究。從民族藝術而言,它證明了我國先民很早就成功地掌握了點、線、面的藝術表現方法和開合法則,整個器皿和構圖展示出一種較強的民族時代精神與藝術的美妙魅力。從科學角度而言,先民很早就能夠利用粘土,經水濕潤,塑成形狀,彩繪加工,乾燥燒成。整個工世流程恰到好處,表明了當時汝河流域的科技水平據世界先進地位。《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華夏文化的一個耀眼的光環,代表是汝文化仰韶時期的最高成就,是汝河兒女用聰明和智慧為中華文明史作出的巨大貢獻。
《鸛魚石斧圖》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國內外專家還在不斷深入地探討,它的價值已有人提出取代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圖》的歷史地位。去年國務院公布了67件不準移動的國寶級文物,《鸛魚石斧圖》名列第一。
與《鸛魚石斧圖》同期的洪山廟大型墓葬,1989年焦枝鐵路複線施工是發現,在一個墓中出土瓮棺136座,加上被破壞的一角,總是超過200個。這是至今我國發現的最早規模最大的仰昭文化墓葬,以《一個墓里百餘棺——汝州洪山廟》為題,收入《二十世紀河南考古大發現》一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汝州洪山廟》一書,詳細介紹了貴址發現經過和歷史價值。棺上更多彩畫大大豐富了原始社會的文化內容,許多神話故事和神話傳說從中得到印證。從圖案的解讀中,發現汝州還是面具、木梳最早使用的地區。生殖崇拜圖案在這裡表現的非常突出,是重複最多的圖案,說明這裡的人們已經認識到生育與生殖有關,對生殖器官頂禮膜拜,以達到人口繁殖的目的。
《史記·五帝本紀》這樣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取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字,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其二曰昌意,昌意生高陽。黃帝崩,其孫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今天所說的五帝實為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的部落聰明首領。部落聯盟是由若干相關部落組成的。部落是由若干相關的氏族組成的。部落聯盟首領是由核心部落成酋長擔任。這樣看來,黃帝部落與西部落衍生出了玄囂部落和昌意部落。昌意部落就居住在汝河流域,《大戴禮記》載:“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大部分專家認為若水即汝水,古字汝、若相通。黃帝死後,昌意的兒子高陽部落的實力最強大,便繼承了帝位,是為顓頊帝。顓頊帝在汝水稱帝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了。顓頊之後,玄囂的孫子高辛繼位,叫帝嚳,帝嚳之後傳位於兒子堯,堯之後傳位給顓頊的後人舜。弄清了這些,汝州10多處三黃五帝時期的文化遺址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同樣,紙坊中山寨村厚達7米涵蓋斐里崗、仰昭、龍山四千年文明的古遺址的價值之高也就不言而語了。
看來,三皇五帝中“五帝”有兩帝是和我們一樣喝的是汝河水,是我們汝州人。
先秦時期傳說中的72高人,在汝州活動的就有三個。一為廣成子,居臨汝鎮南的崆峒山。五六千年前,汝河流域雨量充足,在汝州至郟縣這段汝河形成了10幾里寬的河道,象大海一樣寬闊,因此汝州長期有汝海之稱。那時的崆峒山實際是個小島,島上有個天然石洞,廣成子就住在洞裡,他知識淵博,知天文,曉地理,明治國和養生的道理,整日與仙鶴相伴,以釣魚為樂。不知有多大歲數。加上附近經常出現海市蜃樓現象,崆峒山成為當時的神島,廣成子被遠近認為是島上的仙人而敬仰。
那時軒轅黃帝在今新鄭稱帝,汝河流域的部落首領在參加部落聯盟大會時向黃帝談起廣成子的事情。黃帝決定去拜訪廣成子。黃帝為帝十九年,帶著大隊人馬從新鄭出發,經禹州、郟縣來到汝州。《老子·在宥》篇之三,對黃帝見廣成子時的情景和對話作了詳細說明。第二位高人是巢父,也就是在樹上築巢居住的有巢氏的祖先,在汝州叫穎河(今洗耳河)的河邊生活。第三位高人是許由,登封郜城人,能力在堯帝之上。唐堯繼承天子位,聞許由有才,欲把帝位讓給許由。清高的許由聞信沿河南下,躲到汝州北部的箕山腳下隱居。後來堯帝聞許由在嵩山南麓,就派使者請他出任九州長,被許由拒絕。使者走後許由認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在河邊洗耳,被來河邊飲牛的巢父看到,問明情況,巢父把牛牽到上游飲水,害怕許由洗耳的水污染了牛的嘴巴。這便是“堯帝訪賢”和“許由洗耳”的傳說,後來便有“洗耳恭聽”“牽牛上飲”兩則成語。洗耳河和洗耳路是後人為紀念許由而命名的。今西關洗耳河邊,有明清時許巢廟的遺址。現代姓氏研究認為,汝州是許姓和巢姓的起源地之一。
夏商周文化五彩紛呈
大禹治水的故事的在汝州廣為流傳。大禹治水指揮部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現,都以詳實的證據居為正宗。最近大禹治水“工程指揮部”在汝陽發現實物證據,部分專家、學者在對汝陽縣牛頭山多次考察、考證後,並對《禹貢書》、《山海經》、《史記》等文獻記載及現存文物遺蹟等進行認真研究後認定:汝陽縣牛頭山為大禹治水“工程指揮部”遺址。牛頭山位於汝陽縣陶營鄉境內,現存的文物遺蹟有:大禹祭天的香爐石,纜船的枚船橛、玄女台、拴龍橛、大象石。此外,在這裡還發現了夏代文字——蝌蚪文化石等,這些都成為確認大禹治水工程指揮部的實物證據。
大禹在汝州的東北部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汝州成為王畿之地,汝文化對夏朝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又在夏朝這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影響下進一步得到發展。
夏朝末期,汝州楊樓鄉東樊故城一帶的霍國逐漸強大起來兼併了周圍的廣大地區,成為夏西南部的大國,與汝河下游的應國在夏的南部成對峙之勢。商初,出生於霍國西南部的伊尹幫助商湯變法,使商國強大起來。後來霍候回響商湯的號召,派軍隊加入到來夏的戰鬥,鞏固了國家的地位。霍國在有商一代過著較為安穩的生活。而此時的洛陽,只是一個叫洛的小邑。
周武王伐商紂,霍候沒有聽從周王的號召,而是以忠君的候國對商王大力支持。周武王滅紂後,大軍南下包圍霍都,霍候只好開城投降。霍國納入周的統治範圍,歸周天子直按管轄,將霍候和後人遷到今楊樓西南建立小邑安置。汝州是霍姓的發源地。
周代汝州 是人類開化較早的地區。《詩經·國風·周南》有《汝墳三章》,反映了古代汝河兩岸勞動人民的生活,詩中表現了男女篤於愛情和關心國家大事的思想感情。是國風中的優秀篇章。
周平王將都城遷到洛陽後,汝州洛陽東南門戶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現出來,周平王將自己的兩兒子分封到汝河上游和下游地區,建立了自已的候國,以形成洛都東南的第一道防線。封在上游的姬唐的封地為霍國舊地,起名為梁。姬唐及後人以封地為姓,這就是後來的梁姓,汝州是世界梁姓的起源地之一。封在下游的是周平王少子姬烈,姬烈一門後代興旺,均採用周姓為姓氏,有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汝州是周姓的起源地之一。周后人後來遷到全國各地,台灣的周把汝州作為其祖籍地。
周平王為保護洛陽的安全,在汝州設兩道關,一是臨汝鎮的廣城關,二是在今汝州城設有榆關。為便於巡視,在今焦村鄉泰山廟設立泰岳行宮,今天的泰山廟就是泰岳行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我市目前保存古建築最多的建築群之一。
春秋中期,汝州西南部的戎蠻子國強大起來了,在梁城地建立了新的都城,統治以今汝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戎蠻子國被楚國滅後,劃入楚國版圖,南北文化在汝水流域交融,汝文化在這個時期進一步升華。在今寄料四寨山地區發現的楚長城,可能就是當時的作品。楚國魯陽(今魯山)人黑翟,春秋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創立墨學,所著《墨經》內容嚴謹,涉及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等多科知識,具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秦統一六國後,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率大臣投降秦王贏政,秦王稱帝後把汝州楊古城一帶封給周赧王為食邑。因此楊古城一帶有“周赧王,坐慶陽”之說。慶陽古城去年升格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周赧王的後人大都以周為姓氏。秦始皇滅西周候國時,將其後人遷至憚狐聚(臨汝鎮一帶),滅東周候國時將東周君遷楊人城一帶(廟下鄉古城村),他們也都以周為姓氏。所以汝州應該是周姓最重要的發祥地。
戰國時期,汝州還形成了幾個大的聚洛,一是大約在春店一帶形成了注人聚,在楊樓石台一帶出現了赫人聚,與陽人聚、憚狐聚和小屯一帶的霍陽聚互應,構成古汝州燦爛的文化圖。
在風起雲湧、天崩地坼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眾說紛紜,士人卿客各說其主,中國人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在這期間,汝州西部山區應運誕生最早的軍校——鬼谷子洞。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王詡,因隱居在汝河流域的鬼谷自稱鬼谷子先生,為了儘快結束戰亂的局面,編寫了有一本奇譎絢爛的書——《鬼谷子》,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鬼谷子是縱橫家的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還有的說孫臏與龐涓也是他的弟子。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使六國合縱土崩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勳。
戰國時期,汝州地區叫南梁,是楚、韓、魏等國爭奪的焦點區,戰爭對汝州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但汝文化在朝韓暮楚的爭奪中得以發展。《戰國策》著名的《南梁之役》就發生在汝州。此役讓韓國元氣大傷,魏國龐絹在攻打南梁的過程中,被他的師兄齊國軍師孫臏設計從南梁退兵,在與齊國軍隊交戰中死於馬陵道。
漢魏文化引領時代
漢魏時期,汝州是洛陽的門戶,宛洛、洛許兩條大道在汝州交匯,河洛文化、荊襄文化、同生共榮,對汝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兩漢的王朝統一戰爭在我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漢初四傑之一的張良是汝州父城人。他輔佐劉邦定天下,有高超的戰略決策能力,被劉邦譽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子房”,位列四傑之首。西漢武帝時期的汝州人韓安國,官至御史大義.位列三公,於朝政多有匡正。西漢梁縣的韓安國位列西漢政府三公,留下了“死灰復燃”、“強弓之末”的成語。《史記》為其立傳留名。西漢生於梁縣的申屠嘉,以行伍出身出任相宰相,封故安候。司馬遷在《史記》為其立傳,並給予高度評價,被稱為漢初四大名相。漢武帝時劉徹在洛陽巡視,發現周廟十分荒涼,知統治中國八百多年的大周王朝祭祀祖先的後人都沒有了,便召集洛陽百名60歲以上的老人,尋找姬姓後人,找到在洛陽流浪的姬嘉,查明祖譜後,確為周的後代,當即頒詔,封姬嘉為周子南君,在今汝州尚莊北榆廟一帶建立承休候國,食三千戶。並詔流落到各地的姬姓後人到承休國投靠姬嘉。汝州是姬姓的第二故鄉,是現在姬姓的祖籍地。王莽趕劉秀的傳說在汝州無人不知,許多村名都與劉秀有關。東漢開國元勛“雲台二十八將”中的四分之一是汝水流域人,他們是平定關中的馮異,首倡與匈奴和親的王霸,西征隗器的祭遵,第一個勸劉秀稱帝的銚期,討滅公孫述的臧宮,揮師江東的傅俊,南陽平叛的堅鐔。他們的軍事指揮藝術豐富了我國的軍事學術寶庫。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被封梁侯,食四縣,守廣成關(臨汝鎮一帶)死後葬鄧禹村。東漢汝州人張陵官至尚書,為東漢後期的政治家,他一身正氣,挺身與外戚腐敗勢力鬥爭,朝野聲望很高。汝河流域這些軍政的人才的不斷湧現,贏得了曹操“汝潁固多奇士”的讚美。
兩漢時,汝州溫泉西部至臨汝鎮的廣大地區被皇家圈為禁地,為廣成宛遊獵場,皇室經常組織在此校獵。東漢順帝、桓帝均來此打過獵。東漢大主文學家馬融於元初二年(115)作散文《廣成頌》獻於漢獻帝,盛讚廣成澤的山水林竹鳥獸蟲魚,並有“神泉側出”之句,對汝州溫泉進了描述。
三國時期,汝河流域是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南北文化再次在這裡交融升華。《三國演義》孫堅陽人斬華雄的故事就發生在楊古城一帶。曹操以開闢許下屯田發跡,汝河流域是曹魏開發最早,經濟效益最高的屯田區,屯田遍布汝河兩岸。這裡生產的糧食不僅供應許都官民食用,而且在曹操統一北方的事業中,經濟支柱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至今一些村莊仍以屯命名,大多出自曹魏的屯田時期。
曹操在請漢獻帝到許昌的過程中,駐所在梁城(楊樓東)的楊奉組織軍隊進行了載擊。曹操在許昌局勢穩固之後,於196年10月派兵攻打楊奉。在交戰中,看到楊奉手下大將徐晃勇猛無比,便設計將楊奉收到帳下,成為曹軍的一員大將。這便是歷史上《曹操收徐晃》的故事。
唐宋時期光輝燦爛
唐宋時期汝水流域基本上屬汝州管轄,唐宋汝文化為汝河流域達到新的輝煌的時期。唐詩宋詞是人們公認的古代文學的兩座峰顛。出身於汝州的詩人劉希夷,其作品以歌行見長,標誌著詩歌由宮廷走向社會生活的大轉變,傳世名句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內部年年人不同”。唐德宗貞元間,博學愛才、剛正廉潔的陸長源任汝州刺史兼中央御史中丞,被許多不得意的知識分子視為知己,紛紛從全國各地投奔汝州。貞元九年(793),43歲的孟郊從洞庭湖出發來到汝州,受到了陸長源的友好款待。孟郊在陸的幫助下,三次赴長安考試,終於考中進士。孟郊在汝州實現了人生的偉大理想,為後人留下了諸如《遊子吟》的感人詩篇。在盛唐時代以從江南移居汝州的沈千運為核心形成一個文學派別,被評價為“獨挺於流俗之中,強攘於已溺之後。”由洛陽遷居汝州的祖詠,成為與王維齊名的田園詩人。安史之亂以後成名的元結落籍汝州,喜歡詩和散文。其詩多反映人民疾苦,得到杜甫的極高評價,有《元次山集》留於後世。李白兩次到汝州,寫有《離彭婆值雨投臨汝》五言詩。大唐名相姚崇是三門峽人,二十歲時父親病故,隨母親遷回汝州崆峒山附近的外婆家居住,在汝州生活了二十多年,四十多歲才一舉成名為大唐宰相。為光耀門庭,被朝庭封為梁縣侯。汝州人孟詵,潛心研究養生之學,著成《補養方》三卷,後增補為《食療本草》,為全世界公認的最早的食療專著。
宋代汴京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處京畿的汝州的區位勢顯得更加重要。官員的提升,中央官員的下派,汝州成為重要的候選地。變法失敗的宰相富弼,為避風頭,到汝州療養,兼任汝州通判,把在中央未了的心愿在汝州了結,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了汝州經濟的發展;理學家程顥在汝州監管稅務時在汝州講學,汝州一度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呂端任宰相前為汝州司戶;尚書左丞蒲宗孟,曾任汝州知州;翰林學士侍讀蔣之奇(《宋史》有傳)被貶官汝州守;宰相畢士安,曾監汝州稻田務;李大臨神宗時以工部郎中出知汝州。文學家、史學家楊億(974~1020),詩多用事典,講究聲律辭藻,形式精麗工整,時稱“西崑體”,影響北宋詩文風數十年。他早於蘇轍八十年出任汝州刺史,任職期間官風良好,並寫了大量的詩篇,還朝後汝州人建思賢亭將其詩百餘首作刻石紀念。北宋時代的著名詞人孔夷,家居汝州龍興湍陽。宋人選宋詞的趙聞禮佳作《陽春白雪》即選有孔夷的《惜余春慢》。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評價說“石晏卿為之臣僕”。朱古微選輯的《宋詞三百首》錄有他的《南浦》,被評論家譽為“工絕警絕”。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大學士蘇撤貶為汝州知州,雖然只有三個月,卻幹了兩件大好事,一是資助汝州龍興寺僧重修了吳畫殿,對唐代畫家吳道子留下的壁畫進行了保護;二是將思賢亭擴建,把散落詩石重新補刻,鑲於左右壁,供人觀瞻,並作《汝州楊億公詩石記》,對楊億生前的剛介耿直予以高度讚揚。蘇東坡曾委任為汝州團練副使,卻沒有到任。之後三次到汝州,留下了不少詩篇,也看中了汝州郟縣小峨嵋的風水寶地。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廷美因趙普進讒言,被宋太宗趙光義皇位繼承人的秦王接連降職,最後貶為四川涪陵房山縣縣公,在抑鬱中死去。趙光義死後宋真宗趙恆繼位,恢復了趙廷美的封號,按皇家禮儀將趙廷美改葬在汝州新豐鄉(今陵頭),是為汝州秦王陵。趙廷美的十個兒子和幾十個孫子後來都相繼安排了重要官職,死後大多葬在秦王陵。
唐宋時汝州有兩大人文景觀,望嵩樓和溫泉。望嵩樓唐宋金元時為汝州名樓,可與黃鶴樓比高下,建在汝州城北門上的高樓,登樓遙望嵩山太室、少室二峰,是當時汝州招待貴賓的地方。中唐詩人劉禹錫,詩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代表作《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播即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成為千古絕唱。另一代表作《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常被後人引用。劉因參與“二王八司馬”集團,被貶出京城,大和九年(834)出任汝州知州,在汝州工作期間,對望嵩樓重新進行了修葺。汝州也因為劉的到來成天下文人會聚的地方,望嵩樓成為他們飲詩做畫的場所。劉在望嵩樓宴請牛黨首領牛僧孺,兩人握手言和。被稱為唐代才子和李益,與宗人李賀齊名。任河南少尹時到汝州巡視,寫下了《上汝州郡樓》,收入《全唐詩》中。汝州溫泉因武則天三次臨幸,成為唐朝著名盛地,唐汝文化在此閃耀出一片光芒。武則天封禪嵩山成功後,第三次臨幸溫泉,心還情特別高興,仿王羲之“曲水流觴”,掘大池,建亭閣,命文臣圍池而坐,流杯飲酒斌詩,慶祝封禪成功,一連三天。將詩彙輯成冊,取名《流石杯池侍宴詩》,命龍閣舍人李嶠作序,秘書丞殷中容執筆書丹,刻石立碑於池側,為武后碑,成為當時珍品。
宋代汝州出了兄弟狀元——孫何、孫僅,當時名震全國。孫何生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於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狀元。是宋朝第一個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狀元。孫何中狀元後,通判陝州,召入值史館,遷秘書丞,京西轉運副使,歷右正言,改左司諫。景德元年(1004年),孫何奉旨回京任太常禮院士,執堂三班院。又嘉升為知制誥,賜金腰帶,紫蟒袍。孫何因操勞過度,身染疾病,英年早逝,年僅四十四歲。孫何一生篤古好學,著有《兩晉名賢贊》、《宋詩十二篇》、《〈春秋〉意》、《尊儒教儀》、《駁〈史通〉》、《西桓集》及《孫何文編》四十卷。有《讀杜子美集》等存世。《宋史》為其列了傳。
孫僅,孫何的大弟。宋真宗鹹平元年中進士,點為甲科狀元。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與遼國媾和結盟,互派和平友好使者,宋朝首先派孫僅為“國母生辰使”,前往遼國為蕭太后祝壽。孫僅嚴於律己,施政於無為而治,被封為刑部員外郎,主管審刑院,爾後封為諫議大夫和集賢院大學士,理政開封府,又封為左諫議大夫,官至給事中。
孫何的小弟孫侑,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中進士,官至殿中丞。翰林學士王禹伺感嘆:“天地間的鐘靈秀氣,全部聚集到荊門孫家。”
中國制瓷工藝唐宋時已經成熟,汝州魯山段店窯的花瓷是唐瓷中的上品。花瓷羯鼓受到精通音樂的唐明皇的垂青,稱“不是青州石末,即須魯山花瓷,燃小碧上,掌下有朋肯聲。”北宋時汝州的工匠創造了影響全世界的汝瓷。其中汝官瓷為北宋時居五大名瓷首位。汝瓷以秈色豐富,釉質獨絕著私,秈如堆脂,厚潤透亮,光澤如玉,有“雨過天睛雲破處”、有“非玉而勝玉”的美譽。宋徽宗時又在汝州今張公巷一帶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家官窯,使瓷的發展又上了新的高度。
宋汝貼被譽為“宋室鴻寶”,成於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由北宋神童汝州知州王採收集名家書法刻制而的叢貼。明清時曾馳名華夏,與《淳化閣貼》、《泉州貼》、《絳州貼》並為四大名貼。
明清時期獨具風采
明代汝州改為直隸州後,汝州的地位恢復到唐宋時期,大批文人到汝州任職,汝州的官學也得發展,汝州的文廟占地數萬平方米,為汝州培養了大批文化人才。如明初郟縣李希顏被朱元璋召至南京作十皇子師傅。清寶豐吳垣也曾受康熙之命擔任皇太子的老師。郟縣仝軌在殿試落選後由著名詩人王士禎舉薦給河南巡撫主講大梁書院。清代長篇小說《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是汝州寶豐人,他用30年時間寫成六十萬字的傳世名著《歧路燈》,是部描寫十八世紀中國社會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傑作。其後人出了不少文學巨匠。道光年間汝州寶豐人楊淮用八年時間編撰出《國朝中州詩抄》三十卷,匯集河南知名詩人520家2560首詩,為後人保留了一筆寶貴文化遺產。
明清文化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地方志不斷出版。最早的為明代《正德汝州志》,於正德元年(1506)由時任汝州知州的王雄主編。1993年,上海古籍書店據寧波天一閣茂和書影印出版,成為目前保存最多的汝州地方志;明萬曆十七年(1589),文學家方應選任汝州知州時,將前任未完的志稿增補編纂成書,由汝州進士張維新校對,於萬曆二十四年成書為《汝州志》。現存日本宮內省圖書寮,北京圖書館存在影印本,2004年市志辦從北就購回兩本;《汝州全志》成書於康熙二年(1663),由時任汝州知州的金先聲親手編纂全書共12卷;第二本《汝州全志》成書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汝州知州王登魁請汝州儒學正李在茲主編;雍正七年(1729),汝州知州武錫彤編修汝州志未印調至南陽,乾隆六年宋名立任汝州知州,取武志增編,又下令魯山、寶豐、郟縣。各縣整理志書報州,篡修為《汝州續志》,於乾隆八年刻印;《道光汝州全志》成書於道光十八年(1838),由時任汝州知州的東北人白明義合清代的志書而成,由舉人趙林成為總篡刪誤補漏而成。方誌還有《風穴志略》和《續風穴志略》,前者有汝州人任楓任靈石縣令時,於康熙十二年(1673)編著。後者成書於乾隆二年(1737),由汝州名士屈啟賢編著。
明清時汝州有兩個人文文化中心,一為汝州風穴寺,一為汝州郟縣三蘇墳。《風穴志略》和《續風穴志略》為我們留下詳實文字資料。元明清有兩朝為少數民族掌權,但在保護蘇墳名勝上蒙漢滿三朝官府的政府和措施卻是一致的。三蘇為中華文明所做的貢獻之大可視一斑。“風穴鐘聲”和“蘇墳夜雨”被定為平頂山外八景的其中兩個。明清時距州東北50里的觀音堂和聚仙堂寺,有小南海之稱,是另一個人文文化中心,影響山西、陝西,河南密縣、禹縣一帶,許多古碑記錄了當時的文化發達的盛況,聚仙堂的牆壁上,至今還有清代文人詩跡。
明清汝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汝州和各縣旅遊業比較發達,汝州和轄縣均有八大景觀,且保護較好。各景點都有豐富的文化積澱,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明清汝州城經過重新規劃整修,城內設施功能更加完善,一個具地方特色的中型城市聞名遠近。
宋代的汝貼,至宋元明三代雖保存下來,但損壞嚴重,清代幾任知州相繼修補,至道光十八年(1838)知州白明義用重金從洛陽購得宋《汝貼》原拓片重摹刻石,使得這一鴻寶完整地保存至今天。
河南曲劇為河南戲曲四大曲種之一,由清未由汝州從高翹戲送上舞台改革而成的,汝州清代被稱為是戲窩。汝州是河南曲劇的發源地。
實事證明,汝文化各階段的最高成是當時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自己的獨特風格自立於中華區域文化之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