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平西羌之戰

趙充國平西羌之戰

西漢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四月至十一月,漢後將軍趙充國平定西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戰役背景

羌族的侵擾

武帝後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 ,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聯合羌人共同侵擾漢朝。面對這種形勢,武帝曾提出要斬斷匈奴右臂,指的正是這種聯合,但派去的士兵也為羌人所敗。這時,羌入又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合一致的趨向,郡縣官吏也禁止不了。這時匈奴又想勾結羌人,以擴大對漢西部的侵擾。漢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東岸)的軍隊,被羌人打敗,損失甚眾。

趙充國的對策

宣帝期間,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義渠安國向朝廷報告這個情況。趙充國彈劾義渠安國奉使失職。從此以後,羌人依照以前的話,擅自渡過湟水,當地漢朝的郡縣長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與各個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朝地區。宣帝知道了這事,問趙充國如何對策,趙充國指出,羌人為患,一是羌族原來各部落互相攻擊,易於控制,但近幾年來他們“解仇契約”,共同反漢;二是羌族與匈奴早就打算聯合;三是羌族還可能“結聯他種”,即與其他種族聯合。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為之備”的建議。過了一個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擊鄯善、敦煌,以切斷漢朝與西域的通道。趙充國估計事情不那么簡單,需要深謀遠慮。他向朝廷提出建議:一是加強軍事上的邊防;二是離間羌族各部落而偵探其預謀。

導火索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漢中央兩府(丞相、御史)又推薦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其動向。義渠安國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他們都有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調兵鎮壓先零之民,殺了一千多人。於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離開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守備羌人,被羌人所擊,損失慘重。他領兵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本戰的主角

趙充國 (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孫,西漢上邦人,是一位能騎善射驍勇多謀的軍事家,在當時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人沉著勇敢,有遠見深謀,少年時仰慕將帥而愛學兵法,並且留心邊防事務,最初以“良家子”身份參軍當騎兵,就邊學兵法,邊研究軍事。後因善於騎射調入羽林軍(皇宮衛隊)中。少年時,。公元前119年,隨著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舉征討匈奴的勝利,即移民七十萬口,以加強北方邊防。東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縣)的地區內,設團官,供給移民牛犁谷種,變牧場為農業區。趙充國就是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戰前表現

漢昭帝時,武都郡的氏族人鬧事,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的身份帶兵平定了此亂,升為中郎將,帶兵屯守上谷郡,又調回朝廷任水衡都尉。在擁立宣帝的過程中,趙充國參與了霍光的定策,因此封為營平侯。本始年間(公元前73—前70年),為蒲類將軍,帶領三萬多騎兵,出酒泉擊匈奴。他本當與烏孫合擊匈奴於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漢兵沒有趕到。他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西去候山,殺虜數百人,掠畜七千多。返朝後為後將軍、少府。匈奴發動十多萬騎兵向漢塞開來,打算侵擾漢朝邊區。匈奴人題除渠堂投降漢朝後說起這個情況,漢朝就派遣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緣邊的五原、朔方、雲中、代郡、雁門、定襄、北平、上谷、漁陽等九個郡。匈奴單于聽到這個訊息,領兵退去。大漢即罷兵。

任用老將

面對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趙充國這位功勳卓著的老將帶兵平叛,但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無逾於老臣者矣。”宣帝又派人去問:“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趙充國答:“光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意思是說,用兵不能遠離戰場空想,而要親臨前線觀察,然後作出對策。他要求宣帝交給他任務,不必擔憂。宣帝笑著答應了。

大破西羌概況

瓦解羌軍

四月,漢宣帝正式遣後將軍趙充國率騎兵萬餘人前往鎮壓。趙充國兵抵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後,西渡黃河,率軍乘夜推進至落都(今青海樂都),見羌人未守險,遂西至都尉府(治臨羌縣,今青海湟源東南),修築壘壁,安營紮寨。羌軍多次挑戰,漢軍堅守不出。趙充國採用恩威並舉方略,招降罕、開羌及其他被先零脅迫的羌人種落,瓦解羌軍。

重創羌軍

七月,率軍推進至先零地區。羌人屯兵已久,戒備鬆懈。忽見漢軍大兵來臨,慌忙拋棄車馬輜重,渡湟水撤退。由於道路狹窄,趙充國恐逼迫太急,迫羌軍走投無路,回頭死戰,命所部緩慢追擊。羌軍掉入河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被漢軍斬殺500餘人,損失牲畜10萬餘頭,車4000餘輛。漢軍追至罕羌駐地,趙充國嚴禁士卒焚燒房屋與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萬餘人。

大獲全勝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與趙充國合兵進攻先零。鑒於羌軍已遭重創,趙充國奏請撤除騎兵,以步兵屯田戍衛。宣帝下詔採納趙充國建議。同時亦命辛、許兩將軍及中郎將趙印率部繼續出擊羌人。破羌將軍率兵出擊,招降4000餘人;強弩將軍斬殺羌人2000多;趙印斬殺並招降2000餘人。趙充國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餘人。至此,羌人反者計5萬人,前後被斬7600人,溺、餓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萬人,只有4000餘人逃脫。宣帝下詔命趙充國繼續率屯田兵戍衛,余皆罷兵。神爵二年秋,諸羌共殺先零羌首領猶非、楊玉降漢。漢設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說今甘肅永靖西北)屬國,撤除屯田軍。

詳細戰況

摩拳擦掌

趙充國到了金城,集結了一萬騎兵,打算渡過黃河,又恐被羌人截擊,就在夜間派遣三支小分隊騎馬銜枚先渡,渡後安營置陣,到了天明,全都完畢。於是大部隊依次全都過渡。羌人百來個騎兵前來,出現在漢軍近旁。趙充國說:“吾士馬新倦,不可馳逐。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命令漢軍不要攻擊。派遣騎兵到四望峽中放哨,知道沒有羌騎。夜間帶領漢軍上了落都山,召集各個分隊的校司馬,對他們說:“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峽中,兵豈得入哉!”趙充國用兵,“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為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他來到設在金城的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羌騎多次前來挑戰,趙充國命令堅守而不出兵。捉到的俘虜供認羌人內部各個頭領互相埋怨說:“語汝毋反,今天子遣趙將軍來,年八九十矣,善為用。今請欲一斗而死,可得邪!”這說明羌人畏懼趙充國之用兵,因而內部發生了矛盾。趙充國之子右曹中郎將趙卬,帶領一支隊伍到了令居。羌兵出動截斷這支漢軍的糧道,趙卬向皇帝報告。皇帝下詔將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太守聯合搜捕山間的羌兵,以打通糧道。

分化瓦解

起初,羌族部落頭領靡當兒派遣弟弟雕庫來向都尉報告先零部落謀反,過幾天果然反漢。雕庫那個部落的人有一些混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庫留下作為人質。趙充國以為此人無罪,就讓他回去告訴該部落頭領說:“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別,毋取並滅。天子告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斬,除罪。斬大豪有罪者一人,賜錢四十萬,中豪十五萬,下豪二萬,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錢,又以其所捕妻子財物盡與之。”意思是,漢軍前來是誅羌族中有罪的人,區別對待,你們不要互相勾結,應當立功贖罪,還可論功行賞。趙充國是想憑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擄掠者,瓦解羌族聯合之謀,待其鬆懈時擊破之。

波折驟起

這時宣帝已調發六萬人。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提出建議:郡兵都守備在南山,北邊空虛,勢不可長久。現在敵兵朝夕侵擾,土地寒苦,漢軍之馬不能過冬,駐守在武威、張掖、酒泉等地有一萬多騎兵,馬匹大多羸疲。可以增加馬的飼料,以七月上旬齎三十日糧,分兵並出張掖、酒泉,合擊在鮮水上的、部落。羌人以畜產為生命,現在都已離散,漢軍分兵出擊,雖不能全誅滅之,只要奪了他們的畜產,掠了他們的妻子,然後退兵,冬天再次出擊,大軍頻繁打擊,羌人必定喪膽。

宣帝把辛武賢的奏書交給趙充國,命他與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議。趙充國以為辛武賢之策不妥,他與長史董通年上書認為:辛武賢打算輕引上萬的騎兵,分為兩道出張掖,紆迴千里之路。以一馬駝負三十日糧食,大約米二斛四斗,麥八斛,還有衣裝兵器,實在難以追擊。辛辛苦苦到了目的地,羌人必然根據這種情況以定進退,稍稍退去,逐水草,入山林。漢軍再深入,羌人隨即占據漢軍前後險要之地,切斷糧道,勢必有傷危之憂,為夷狄所嘲笑,千年也不得挽回。

點評

治軍有方

趙充國善於治軍,愛護士兵。行必有備,止必堅營,戰必先謀,穩紮穩打。此戰,趙充國所以能夠不費多大代價而取得勝利,得益於他對偵察工作的高度重視,乃是其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率兵到達前線後,並不急於出戰,而是通過深入細緻的敵情偵察,摸清了先零是發動這場叛亂的主謀,而罕、開則是在被脅迫的情況下參與叛亂的;他們之間既相 聯合,又有矛盾。據此,趙充國採取了以先零為軍事打擊重點、以罕、開為政治招降對象的 戰略方針,堅決採取招撫與打擊相結合、分化瓦解、集中打擊頑固者的方針,能和平解決的,決不訴諸武力,這完全符合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後,恰是在這一軍政並舉的正確方針的指導下,趙充國抓住有利時機,集中兵力一舉擊破先零,罕、開則在政治招撫下不戰而降,從而贏得了平叛鬥爭的完全勝利。

用兵有道

趙充國不僅用兵持重,先計而後戰,而且結合實踐經驗,首次明確提出“擊虜以殄滅為期”的打殲滅戰的指導原則,這是非常可貴的。而且趙將軍以七十三歲的高齡,主動領兵出征,七十九歲凱旋迴京,以如此之老齡,頂風冒寒,堅守邊境,創不二之大捷,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也許與此有關,他在此戰中過份強調“窮寇勿迫”,因而曾放棄痛殲先零羌的戰機。從臨時指揮的角度講,顯然是教條主義,但他仍然是資高歷深的將軍,所以退休之後朝廷每遇邊防大事便請他參加謀劃。

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後世往往將他們和雲台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並提,有“功成畫麟閣”“誰家麟閣上”等詩句流傳,以為人臣榮耀之最。趙充國將軍因本戰功勳卓著,位列其中第四位。成帝劉驁繼位後,又命黃門侍郎楊雄在畫像旁題詩讚揚。

《漢書趙充國傳》記載

關於趙充國平西羌之戰,《漢書》記載如下: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後徙金城鄰居。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

本始中,為蒲類將軍征匈奴,斬虜數百級,還為後將軍、少府。匈奴大發十餘萬騎,南旁塞,至符奚廬山,欲入為寇。亡者題除渠堂降漢言之,遣充國將四萬騎屯緣邊九郡。單于聞之,引去。

是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使行諸羌,先零豪言願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安國以聞。充國劾安國奉使不敬。是後,羌人旁緣前言,抵冒渡湟水,郡縣不能禁。元康三年,先零遂與諸羌種豪二百餘人解仇交質盟詛。

上聞之,以問充國,對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一也。往三十餘歲,西羌反時,亦先解仇契約攻令居,與漢相距,五六年乃定。至征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傳告諸羌曰:‘漢貳師將軍眾十餘萬人降匈奴。羌人為漢事苦。張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擊居之。’以此觀匈奴欲與羌合,非一世也。間者匈奴困於西方,聞烏桓來保塞,恐兵復從東方起,數使使尉黎、危須諸國,設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其計不合。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從沙陰地,出鹽澤,過長坑,入窮水塞,南抵屬國,與先零相直。臣恐羌變未止此,且復結聯他種,宜及未然為之備。”後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擊善阝善、敦煌以絕漢道。

充國以為:“狼何,小月氏種,在陽光西南,勢不能獨造此計,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開乃解仇作約。到秋馬肥,變必起矣。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為備,敕視諸羌,毋令解仇,以發覺其謀。”於是兩府復白遣義渠安國行視諸羌,分別善惡。安國至,召先零諸豪三十餘人,以尤桀黠,皆斬之。縱兵擊其種人,斬首千餘級。於是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恐怒,亡所信鄉,遂劫略小種,背畔犯塞,攻城邑,殺長吏。安國以騎都尉將騎三千屯備羌,至浩亹,為虜所擊,失亡車重兵器甚眾。安國引還,至令居,以聞。是歲,神爵元年春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