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述
趙文彬,男,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於廣州中山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留校從事眼科及青光眼臨床及基礎研究工作。1998年破格聘為正教授。 1996年曾在新加坡及美國作短期參觀學習。1998年3月至2000年8月在美國加州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及博士後研究工作。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390篇,其中SCI論文155篇,其中在本專業領域頂級SCI雜誌發表學術論文28篇;作為共同通訊作者或共同作者在《NatureGenetics》等影響因子10分以上雜誌發表學術論文3篇,文章他引次數為3757次,H指數22。2014年和2015年兩次入選Elsevier 年度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獲得授權並轉化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
關注公益性防盲事業,作為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主任,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長,積極投身和指導我國致盲性沙眼的篩查、治療、評估工作,提前兩年完成了根治我國致盲性沙眼計畫,從技術層面支持並參與政府組織我國百萬貧困白內障手術及其他公益性光明行活動,促進了我國基層白內障手術的可及性和手術質量。在我國建立了兩項大型眼病佇列研究,實施了三項現場調研,為國家防盲政策計畫的制定提供了數據參考。
研究方向
遺傳眼病等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現任職務
成都市醫大醫院:眼科主任
成都市眼科研究所:所長
所獲榮譽
1、2016年被《The Ophthalmologists》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100名眼科醫師之一;2016年4月任亞太眼科學會副主席;2016年12月國家衛計委,獲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醫師協會“人民好醫生“稱號。2016年榮獲“趙文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榮譽稱號。
2、201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入選“趙文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計畫傑出人才”。
3、2014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術的建立及套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俗稱“開青”)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我國開青致盲率為15%~30% 遠高於已開發國家8%的平均水平。針對上述問題,該研究以解決開青篩查和監測的關鍵技術和設備為突破口,在我國首先創建並實施了基於數位化和網路技術的開青篩查模式:通過兩項大型流調,確定了我國開青的危險因素和危險人群。通過對眼底視盤及視神經纖維層解剖參數的研究,建立了基於數碼眼底照相技術的開青篩查技術和標準。利用遠程網路技術,有效整合了三級醫療資源,首次實現了開青從治療到社區防控的模式轉變,使人群開青檢出率由10%提高到95%。
4、2014年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獲得周光召基金會“臨床醫師獎”、當選國際眼科學院院士、被美國《眼科醫生》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位眼科醫師。
5、2013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眼底病發病機制與防治體系的建立及套用》眼底病是我國乃至亞洲地區最常見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我國目前眼底病患者達3010萬人。該研究從回答眼底病發病機制的科學問題入手,以解決關鍵技術及設備為突破口,建立了新的眼底病防治技術體系。
6、2013年入選“趙文彬學者”、榮獲中美眼科學會中華眼科金蘋果獎
7、2012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眼底病機制分型及新診治模式的創建和套用》
8、2011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眼底病防治技術及推廣》
9、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房水流出通道細胞骨架及細胞外基質在眼壓調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
10、2001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我國原發性眼底病發病機理及分類的系列研究》
承擔的課題
1、不同成因所致的跨篩板壓力差在青光眼視神經損害中的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
2、眼用功能與結構綜合成像相干光斷層掃瞄器關鍵技術及工程化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畫)
3、中澳學齡兒童眼底病相關危險因素的佇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
4、原發性眼底病的多基因致病分子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
5、與眼底病發生相關的視覺信息加工與處理異常之環境因素影響及干預基礎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6、眼科診療技術及設備研發(國家科技支撐計畫)
7、眼部疾病新藥臨床評價研究技術平台建設(十二五項目)
8、人類包涵黑視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胚胎髮育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
9、可植入式個性化人眼高階像差矯正鏡的製作技術和設備研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 計畫’)
10、高眼壓對表達黑視素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結構和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