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軍

2008年11月 2008年11月 2008年11月

個人信息

信軍,工藝美術師,1967年生於江蘇宜興制陶世家。1982年進紫砂工藝廠,因作品功底紮實,新品疊出,經廠方考核選拔入陶瓷研究室專攻研紫砂技藝,其後又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陶瓷理論培訓,在陶瓷設計和創作上得到長足進步,表現手法漸趨成熟,尤其在花塑器方面更是信手拈來,得到業界前輩之肯定。其作品富有情趣而不失傳統,師法自然方可心,深受汪寅仙大師的影響,作品遵循崇尚自然,師法自然,回歸自然創作理念,在傳統基礎上加以揚棄,富有情趣且雅俗共賞,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展中獲得好評,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深受海內外藏家珍愛,原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時順華曾詩贈曰:鳴遠壺藝如大江,滔滔不絕向東方,今日喜見後來者,乘風揚帆逐前浪。

藝術榮譽

2004年4月25日 作品《恩愛有加》在2003年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選中,獲得“優秀獎”
2008年 作品榮獲《2008和諧中華迎奧運》全國美術、書法、攝影大展“金獎”
2008年11月 作品《供春茶具》在第十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
2008年11月 作品《滄桑系列壺》在第十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
2008年11月 作品《束柴三友壺》在第十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
2011年9月 作品《踏雪尋梅》在2011首屆"東方明珠杯"全國工藝美術傳承與創新優秀作品評選中獲得“優秀獎”
2011年11月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中獲得“金獎”
2011年11月 作品《祝壽提梁壺》在第十三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
2011年12月28日 作品《歲寒三友》獲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證書2012年 1月4日作品《滄桑系列壺》獲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2012年1月18日作品《恩愛有加》獲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精品賞析

《柏樹樁壺》造型穩重,中和平衡,千年柏樹,雖歷經風霜,可樹身依然旺盛挺拔,虬枝自然捲曲成壺之“咀”,“把”一葉蒼勁青翠的柏葉依附於壺身,言簡意賅的表明了松柏長青的生命意境,這既是自然現象的再現,又寄託了作者的藝術情操,作品工藝精湛,自然細膩,於無聲處表現了作者對藝術,收藏家的認真和真誠。
《恩愛有加》是一段以古松為形,而在松段“截面”,壺蓋上塑了一對年事已高的猴子,公猴正在全神貫注的為母猴身上抓虱,神態充滿愛意,洋溢著一種人性化的和諧家庭之美感,這是作者借壺在抒情,以歌頌和邪惡來對一些不文明的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思。

說紫砂

紫砂之美,美在千姿百態各具特色,一個壺藝家的人品修養,文化底蘊,個性風格往往再其製作上不經意的反映在壺上,從而使宜興紫砂千人千面,千般風流,真可謂美不勝收。
紫砂之妙,妙在一件紫砂作品,經愛壺著長期泡養,細心呵護後,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表面產生美玉般的包漿,人見人愛,入手可鑑,這一過程,使把玩者有一種成就感,不同的壺不同的茶,此間種種,實在妙不可言。
紫砂之稀,稀在紫砂陶土實乃天下獨特的自然礦產資源,全球也僅宜興這一彈丸之地,眾所周知不可再生的紫砂養育一方水土的紫砂人,自明代至今,而方興未艾的紫砂市場,更使我們的紫砂資源拙荊見肘,可曰稀者為貴。
紫砂之珍,珍在“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珍在“時人竟購大彬壺,海內爭求鳴遠碟”珍在“曼生棄縣令乃留曼生十八式”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之傳統嚴謹的承上啟下,鬼斧神工朱可心雅俗共賞的紫砂塑器直至藝術之巔,其珍豈能言盡。
妙珍稀的紫砂是我人生的情感寄託,生在宜興,長在宜興,從小耳濡目染的我有幸成為這一行業的一員,從懵懂摸索到心有所悟,其間心酸感慨萬千.....
對於紫砂的看法 ,紫砂之美妙珍稀實為“佛言我語”但我不能“勿言壺語”從藝二十年,也接觸了很多資深的紫砂愛好者,他們淳淳的教誨讓我銘記於心,“好壺能講話”,“好壺不寂寞”,都重點強調一個“好”字,那么,好是怎么評判的呢,紫砂市場發展至今,從行業的角度看,可謂相當成熟,單純的從形、泥、工看一件作品成為基本要點,不僅是看證書、資質、印款、師出那門等所謂的名氣,當今社會無所不能的炒作,以眾所周知,當然其間的水分也家喻戶曉,如一個從業者能完美做好以上三點,實屬不易,也算是一個過硬的匠人,但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藝人,他的作品必須再加上一個“韻”字,如“形、泥、工、韻” ,“韻”就是壺藝家的個人修養,文化底蘊,個性風格等藝術涵養,能否反映在作品上,這樣的作品才能提升為藝術品,才能算是真正的好壺。
縱觀紫砂史上的好壺,無不如此,鳴遠之束柴三友,松之蒼勁,梅之老辣,竹之飄逸,而以竹為束,三者個性倔異,更顯和諧,曼生十八式,方非一式,圓非一相,配以金石字畫,文人氣息,溢於言表,景舟之扁腹,茶禪一味,儒家風範,也顯端倪,漢鐸之超凡脫俗,清新絕倫,馮桂林梅樁之鐵骨傲霜,生於亂世,更見民族氣節,及可心報春套具更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此等好壺,莫不為我輩之楷模。
對於紫砂我有話要說,芸芸眾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終究是說不清的“壺裡壺塗”道不盡的“壺中日月長”痴情於紫砂的我,仍要“吾言壺語”,那就讓我用虔誠的心,就有我寄情於斯的紫砂作品慢慢的“壺言吾語”吧

社會評價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用古代詩人的千古名句來比喻宜興紫砂的發展和興旺,完全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貼切”。
宜興紫砂,眾所周知,有光器,花器,筋紋器三大類別,其中,花器紫砂自清朝康熙年間陳鳴遠開創,百餘年來,有多少紫砂藝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靈巧的雙手,把自然界中常見的花、鳥、樹木、瓜果園蔬仿真提煉,創作成一件又一件情趣盎然的紫砂茶具,集生態萬物,人文情趣於一壺,令人嘆為觀止。
花器紫砂壺藝在當代,朱可心,蔣容堪稱一代宗師,汪寅仙大師也在前輩的基礎上有創新和發展,他們都是紫砂花器流派的楷模。社會是在前進中發展的,紫砂花器流派的藝術魅力喜迎著人們的眼球,越來越多的人們在研究和收藏者,正因為如此,紫砂花器流派藝術隊伍也越來越大,在這個團隊里,我認識了一位風華正茂的新一代花器高手趙信軍。
趙信軍是一位無師自通,悟性型壺藝家,又可以說是一位師承多位名師的學習型陶藝家,他從藝紫砂,是情趣喜愛,生活艱辛和機遇緣分的巧合
出生於陶都,自幼他被陶都的泥和水滋養著,被陶都的窯火薰陶著,千年紫砂文化的濃湯老汁浸泡著他的童年,使他的骨子裡有一種對紫砂藝術的喜愛和興趣,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天賦吧,家庭生活的困難使他雖然考取了名學院,卻只能選擇參加工作,生活的艱辛沒有壓垮他對紫砂藝術的摯愛,他在工作之餘,捏起泥土,痴心的把玩著他心中的夢想,做起了紫砂壺,也許是機緣巧合和機遇的到來,他做的作品被一位獨具慧眼的台灣收藏家看到,就力勸、力挺他走紫砂壺藝之路,他因此正兒八經的跨進紫砂藝苑,成為一名真正的職業紫砂人。
他懂得,要在藝術上出人頭地,就必須認真學習,必須必別人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他對古人前賢的名作,虔誠的拜讀、領悟,細細體味箇中的造型和裝飾的韻味,體味古人對作品的那種靜心和認真的心態,他也拜讀當代大師的傑作,學習和領悟他們創作精神和壺藝特點,可以說,所有的名師和名作都是他的“先生”和“師傅”,他把體悟到的東西融會貫通,然後演繹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紫砂壺,一些藝術評論家,收藏家看到如此古味老到的紫砂壺,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出自一位年輕藝人之手。
紫砂壺藝,本來就是人本主義的日用藝術,它把日用功能,藝術欣賞集於一體,同時又與玉雕藝術一樣,在視覺欣賞之外,另有一種東方民族特有的把玩和觸摸的美感,所以說紫砂壺藝,“用”是本質,欣賞和把玩是附加值,三者齊美,美到極矣!趙信軍的作品所謂“老到”其實就是傳統氣息濃郁,就是上述三項沒敢基本達到了古人制壺的審美標準。
趙信軍的作品,在古味中追求新意,在創新中繼承傳統,如他創作的一件《柏樹樁壺》造型穩重,中和平衡,千年柏樹,雖歷經風霜,可樹身依然旺盛挺拔,虬枝自然捲曲成壺之“咀”,“把”一葉蒼勁青翠的柏葉依附於壺身,言簡意賅的表明了松柏長青的生命意境,這既是自然現象的再現,又寄託了作者的藝術情操,作品工藝精湛,自然細膩,於無聲處表現了作者對藝術,收藏家的認真和真誠。
他的另一件作品《恩愛有加》是一段以古松為形,而在松段“截面”,壺蓋上塑了一對年事已高的猴子,公猴正在全神貫注的為母猴身上抓虱,神態充滿愛意,洋溢著一種人性化的和諧家庭之美感,這是作者借壺在抒情,以歌頌和邪惡來對一些不文明的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思。
信軍從事壺藝,雖未直接拜名家為師,但他在實踐中,在不斷的向同道的學習中,領悟到紫砂工藝的要點,是像玉雕工藝那樣精雕細琢、渾樸、圓潤、同時他對基本造型也有講究,線條的運用自然得體,掌握的比例都達到了協調和諧。
信軍在壺藝之路上,可以說是成熟了,但藝無止境,他還要不斷的追求,不斷的虛心學習,他的藝術、藝道才會更寬、更高
“鳴遠壺藝如大江,滔滔不息向東方,今日喜見後來者,乘風遠航逐前浪。”――――宜興博物館原館長時順華
我與信軍的紫砂情緣
中國陶瓷界人才倍出,陶都宜興的趙信軍,二十年來在裝飾陶藝,壺藝創作上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有收藏家把他的梅椿壺與大師汪寅仙的作品比美,頭一次見他的作品,會讓人驚嘆,趙信軍的陶藝創作功底紮實,在陶藝界竄起,推進名人排行版,指日可待。-----溫筆良 台灣聯合報記者,收藏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