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村

越王村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耕地794畝,園地638畝,地林2639畝,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戶633戶,農村總人口2139人,村東有山棲嶺,為蕭、紹共有之名勝古蹟。

基本信息

越王村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越王村越王村由原山里沈和東山夏兩個行政村合併而成。村東為越王崢山,隔山為紹興縣,南與越山村相連,西、北與傳芳村和山聯村毗鄰。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至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794畝,園地638畝,地林2639畝。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戶633戶,其中農業生產戶590戶,外來戶43戶,農村總人口2139人,其中農業戶人數1966人,外來人口173人。共劃分為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中勞動年齡內人口1535人,其中男760人,女775人,勞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為主的有345人,從事工業為主的有536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320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為主的47人,從事商飲業為主的71人,從事其他行業的216人。原東山夏村位於所前鎮以東越王崢山麓下,東靠越王崢山,翻山為紹興縣,南與鄭家村為鄰,西接天香園,北連山里沈村。由東山夏、嶺下金2個自然村組成,來娘公路穿村而過,東南近杭州生態園,村莊已漸向旅遊小集市發展。村民中以夏姓占絕對多數,相傳夏姓為大禹後裔,家譜以宋代夏正清為第一世。明朝時,七世孫夏興,因祖上有功於朝廷,補授廣西蒼梧縣縣令。年老時與弟夏銓衡,東遊于越,愛這裡的山水之美,遂自臨安遷居到東山夏。村因東有越王崢山,村內以夏氏聚居而得名。原東山夏村在北宋時屬山陰縣天樂鄉斯里嶺下村,元朝至正年間改屬山陰縣四十都三圖,明朝以後改屬山陰天樂崇麓鄉。至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第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屬紹興縣七都4圖,民國21年屬紹興第七區,民國24年改屬紹興縣所前西鄉,民國36年改屬紹興所前鄉。建國初為紹興縣嶺下鄉,1950年劃歸蕭山縣轄,屬進化區嶺下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新義、新民、新華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併建立聯合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改為臨浦公社岱山管理區聯合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改屬所前公社,建立東山夏大隊管委會,1984年改大隊管委會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村東有山棲嶺,又名越王崢,相傳,越王崢山上有越王勾踐時的走馬崗、伏兵路、洗馬池、支更樓等故址,為蕭、紹共有之名勝古蹟。村中黃虎山有清嘉慶四年進士,道光年間朝廷重臣湯金釗墓遺址。村中所產大紅袍板栗甘鮮可口,個大香醇,為本地有名土產。原山里沈村,位於所前鎮以東越王崢山麓北端,東靠會稽山余脈,翻山為紹興縣楊汛鎮,南與東山夏村為鄰,西與池頭沈村相連,北為趙塢村。全村由山里沈、嶺下胡、夏家埭、上安王4個自然村組成,村境內山色青翠,層巒疊翠,村西沃野阡陌,風光旖旎。村民中以沈姓占多數,次為胡姓和夏姓。沈姓始祖系明朝嘉靖十七年進士,居會稽,其孫沈惠齋在明朝萬曆年間由會稽遷居天樂山棲發族,聚居今山里沈村。村中胡姓來此定居早於沈姓。胡姓祖籍甘肅平涼地區,遷徙到處的始祖為胡談(987—1037),時在北宋景德三年六月,從紹興江橋園裡胡移居到此定居,歷時近千年,源遠流長,現已傳35代。夏姓系附近東山夏夏氏析居。山里沈村在北宋時屬山陰縣斯里嶺下,又稱下山棲鄉,元朝至正年間改屬山陰四十都,明朝以後屬山陰四十都山棲鄉。到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第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屬紹興七都一圖,民國21年屬紹興縣第七區下山棲鄉,民國24年改屬紹興縣所前西鄉,民國36年改屬所前鄉。1950年劃歸蕭山屬進化區嶺下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初建立建強、利民兩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與鄰村合併建立盈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屬臨浦公社岱山管理區盈豐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為所前公社盈豐大隊,1981年改稱為山里沈大隊,1984年改建為山里沈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村中小東山麓有清道光年間歷任五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大學士朱鳳標墓,為蕭山區文保單位。村中尚存的王佐墓石雕,為南宋遺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