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泉王村

三泉王村,所前鎮轄村。交通便捷,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村民安居樂業。全村共有耕地743畝,村民中以柳姓占多數。

基本信息

簡介

三泉王村位於所前鎮南部青化山麓,由原三泉王和柳家兩個行政村於2005年5月合併而成。東隔山丘為山里王村,南翻衙門嶺為進化鎮諸塢,西北與臨浦鎮通二村相鄰。山溪越村而下,有水泥村道與來娘公路相接,03省道東複線和杭金衢高速公路越境而過,交通便捷,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村民安居樂業。全村由三泉王、外王、窯里沈、李家、柳家等自然村組成。

耕地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耕地743畝,其中水田649畝,旱地94畝,耕地中有262畝在圍墾地區。有園地、林地2800餘畝,茶園570畝,果園959畝。

人口

全村共有住戶457戶,其中本村農業戶437戶,外來戶20戶。總人口1424人,本村農業人口1394人,外來人口30人。劃分為11個村民小組。全村2006年勞動年齡內人數901人,其中男431人,女470人。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業為主的306人,務工為主的160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98人,從事運輸業為主的30人,從事商業為主的65人,其它行業的242人。

歷史

原三泉王村,位於所前鎮南部,青化山麓的一個山塢中,東隔山丘為山時王村,南翻衙門嶺為進化諸塢村西隔石板山為臨浦鎮華家村,北與柳家村相連。整個山塢深約2.5公里,山溪越村而下,村民散居山塢之中,青山環抱,果木蔥籠,有水泥村道與鄉級公路相接,杭金衢高速公路在村北越境而過,交通便捷,特產豐富,民風淳樸,村民安居樂業。全村由三泉王、外王、窯里沈、李家4個自然村組成。村民中王姓占絕對多數,據村中收藏的王氏宗譜記載,南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兵部郎中王道立,因目擊政局動盪,“拜疏乞歸”,慕青化峰山川秀麗,遂自餘姚西遷山陰縣天樂鄉永義里(即現址)肇基發族,至今已有近900年歷史。延至王姓第9世王永康,在村中披荊斬棘尋找水源,找到了“虎泉”、“小泉井(亦稱牛泉)”、“大泉井(亦稱龍泉)”三處清泉,故改村名為“三泉王”。
村址自南朝建山陰縣後,屬山陰縣天樂鄉,曾先後稱王灣村永義村,元朝設都、圖,為山陰且天樂鄉四十都,明朝後為山陰縣王灣鄉。到民國17年改屬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為紹興縣七都七圖,民國21年為紹興縣第七區黃灣鄉,民國24年併入所前東鄉,民國36年劃歸所前鄉。建國後為進化區所前鄉,後改為進化區岱山鄉,1950年劃歸蕭山時稱岱山鄉三泉王村,農業合作化初期增建立聯興、同興、合心、泉興等5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與鄰村合併建立岱山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後改為臨浦公社所前管理區三泉王生產隊,191年縮小公社規模,改組為所前公社三泉王大隊管委會1984年改建為三泉王村民委員會,2005年5月與附近柳家村合併止。
村中現存古蹟有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葛雲飛墓,為省級文保單位,現由鎮組織重修,並建立了葛雲飛紀念館。另有建於晉朝年間的黃灣慧悟寺。立於清嘉慶二年(1797),王氏九世祖王永康墓尚存,三口古泉保存完好,村中還有楓樹、香樟、銀杏等古木。
原柳家村,位於所前鎮西南部,是所前鎮規模最小的行政村,上柳家、夏家、孫家3個小自然村組成。其中夏家、孫家還與村中另一鄭姓的合組為孫夏鄭村。村東、南與山里王、三泉王村為鄰,西靠臨浦通二村,北為西小江,鄉級公路穿村而過,四周又有許多溪流小河,自然環境極佳。

文化

村民中以柳姓占多數,相傳柳姓出自姬姓,戰國時期魯孝公子夾伯展無駭生禽,字秀,為魯士師,謚曰惠,食采於柳下惠,遂姓柳氏。蕭山柳姓從義烏遷入,現已傳21代。
村址因在西小江東岸,在古代為臨浦湖一角,唐朝後逐漸淤積成陸,北宋以後屬天樂鄉,元朝開始劃分都圖,屬地為山陰縣四十都,明朝後改屬山陰王灣鄉。民國17年為紹興縣十區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為紹興縣七都七圖,民國21年屬紹興第七區王灣鄉,民國24年併入所前東鄉,民國36年併入紹興縣所前鄉。建國初先劃為山里王村第6組,屬進化區岱山鄉,1950年劃歸蕭山縣後改屬薴東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岱勝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下半年實行高級社後,併入三泉王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屬臨浦公社所前管理區三泉王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屬所前公社,建立柳家生產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2005年5月與三泉王村合併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