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流動性
英文:
superfluidity研究歷程
1911年,昂尼斯(H.K.Onnes)成功地液化了氦氣後,發現了超導電現象。以後在極低溫度下陸續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注意,前蘇聯科學家卡皮查(П.Л·Kaпичa)是在這方面有卓越功績的科學家之一。1934年,他從英國回到前蘇聯,前蘇聯政府為他新建了莫斯科物理問題研究所,並從英國購買了他所使用的全部儀器,使他能繼續從事他的研究工作。1934年,他發現液氦在溫度從4K下降到2K時,突然出現一個從未見過的有趣現象。這時液氦能從蓋得很嚴的瓶子裡逃逸出來,並從很細的毛細管或狹縫(兩塊經光學拋光的玻璃壓在一起形成的10-5~10-4厘米的狹縫)中迅速流過。它的粘滯係數近似於零。卡皮查把這種現象叫做超流動性,把處於這種狀態的液氦稱作氦Ⅱ。普通的液氦叫氦Ⅰ。英國物理學家艾倫(J.P.Allen)和邁斯納(A.D.Misener)幾乎同時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他們的論文和卡皮查的結果發表在同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為了表彰卡皮查在超流動性研究中的卓越功績,人們把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授於了他。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如F.倫敦、朗道、R.P.費因曼等都在超流理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He原子是玻色子,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允許很多原子同時處於一個量子態上。當溫度降至點以下時,有巨觀數量的氦原子同時凝聚在動量為零的單一量子態上,用一個巨觀波函式來描述溫度在點以下的超流動性及其他特異現象都可用這種巨觀波函式的特性來解釋。
在超導體中,當溫度低於臨界溫度時,一部分電子也進入無阻尼流動的狀態。雖然電子是費密子,但這部分電子已不再單個地運動。當溫度低於轉變點時,它們倆倆結成庫珀對(見超導電性)。這些電子對是玻色子,可以大量地聚集在同一個量子態上。溫度低於約2×10K時,液態He也呈現超流態,這也是由於部分He原子進入成對運動的狀態,產生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