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簡介
廣西梧州市民打熱線電話投訴,說當地的交通幹線橋樑“桂江一橋”經過了近一年的整修重新開通,結果大橋路面竟然出現了裂縫。裂縫讓橋面看起來呈波浪狀,駕車行駛感覺像是在騎馬。梧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長梁冰說,“我們政府是有責任心的政府,寧願先通車,通車雖然路難走點,質量差點,但是起碼通車了。”
事件詳情
橫跨桂江東西兩岸的桂江一橋已經建成40年,去年開始進行了一次大修,2011年6月5日通車。已經是9月下旬,“桂江一橋”還掛著部分禁行的路標,新鋪的瀝青路面曬得滾燙,工人們還在幹活,不時有路人停下來觀看。市民稱,大橋大修後剛剛通車,就起了裂縫,裂了之後現在又鋪瀝青。
對於大修之後三個月又進行的修補,居民們說,市政部門有過解釋,但還
在桂江一橋施工現場,一位自稱是施工方負責人的何先生說自己來自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修繕又返工,問題主要出在橋面。按照他的說法,施工沒有滿足高標號混凝土的要求是出現裂縫的原因,而之所以這么粗糙完工,是市政部門要求必須搶工期,6月5日必須通車。
梧州市政管理局副局長莫偉堅說,現在所做的施工不是亡羊補牢,出現的裂縫是早就發現了的。但經過檢測,安全沒有問題,如期通車。
加鋪瀝青“馬蹄脂”的材料稀缺,橋面裂縫的提前發現,整體驗收的未能完成,都沒能阻礙梧州市“桂江一橋”大修後如期通車,梧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長梁冰說,“通車”是力保的關鍵。梁冰說:“我們政府是有責任心的政府,寧願先通車,通車雖然路難走點,質量差點,但是起碼通車了。”
網路熱議
梧州市政管理局局長的“起碼通車了”一語一經網路曝光,便迅速成為了一種新的網路流行體——“起碼體”。“起碼體”的流行,表明了眾多網友對這句“官場雷語”的憤慨。通車重要還是質量安全重要,本不是一個可以討價還價的問題。但到官員的口中,工程質量不僅完全讓位於通車需要,就連語氣都是那樣的理直氣壯。
相關評論
起碼如何如何,暴露出我國官場一種比較流行的為官哲學。在一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面前,許多官員追求的不是工程能為市政帶來多少實效、能為市民提供多少便利、質量是否達標、安全是否有保障,而是片面追求進程的高速推進與工程如期完工或提前完工。顯然,在部分官員的為官哲學中,他們只追求能出現一個結果,而不在乎結果如何,更不在乎過程如何。
“起碼通車了”,官民溝通堵塞了。如果政府的責任心僅限於“有質量隱患的通車”,確實沒有進行“溝通”的必要。官民之間要架起“連心橋”,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官民在互動中凝聚民眾的力量和智慧,在溝通中體現尊重民意的價值。接受人民民眾的批評與監督,不妨從“溝通”開始,從理解橋樑的內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