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豆當歸湯

赤豆當歸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中國醫學大辭典》。具有排膿血,除濕熱之功效。主治傷寒狐惑;下血,先血後便;腸癰便膿。

組成

赤小豆(浸令芽出,曬乾)三升,當歸三兩(9克)。

用法用量

上為散。每服方寸匕,漿水下,一日三次。

功用

排膿血,除濕熱。

主治

?①《金匱》:傷寒狐惑,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尷眼,七八日目四眥黃黑,能食,膿已成;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②《張氏醫通》:小腸熱毒,流於大腸,先便後血,及狐惑蓄血,腸癰便膿。

方義

①《金匱玉函經二注》:凡脈數則發熱而煩。此熱在血,不在榮衛,故不發熱,但微煩爾。汗出者,以血病不與衛和,血病則惡煩,故欲默,衛不和則陽陷,故欲臥;腠理因開而津液泄也。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熱血循脈炎上,注見於目也;七八日目四眥黑者,其血凝蓄,則色變成黑也。若能食膿已成者,濕熱之邪散漫,則毒血流,傷其中和之氣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血已結成膿,胃氣無擾,故能食也。用赤豆、當歸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排膿,補血脈,用之為君;當歸補血、生新去陳為佐;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②《沈注金匱要略》:用赤小豆去濕清熱,而解毒排膿;當歸活血養正,以驅血中之風;漿水屬陰,引歸、豆入陰,驅邪為使。斯治風濕流於腸胃而設,非狐惑之方也。③《千金方衍義》:方以赤小豆清熱利水,且浸令芽出,以發越蘊積之毒,佐當歸司經血之權,使不致於散漫也。至於先便後血亦主,此方以清小腸流入大腸熱毒之源,見證雖異,而主治則同也。

文獻記載

《金匱要略》:“赤豆當歸湯,治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赤小豆(浸令芽出,曝乾)三升,當歸十兩(30克)。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