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縣博物館

贛榆縣博物館

江蘇連雲港市贛榆縣文化局直屬單位。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環城南路。贛榆縣境內曾出土齊國刀幣,為贛榆有史以來最久遠的古錢,且數量頗豐,為此建設博物館,即贛榆縣博物館。

基本信息

館藏文物

贛榆縣博物館贛榆縣博物館
齊國刀幣,齊國刀幣出土在贛榆縣北部和山東省莒南縣交界的厲莊鎮河東尚莊村北名叫“沙嶺”的高崗田野里。數量頗豐。

相關背景

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姜姓萊國,萊共工浮柔出奔棠國,其後有浮萊氏,簡為浮氏。”萊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萊國在商代以前,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縣附近。東部可以到達黃縣的沿海地區。姜太公剛剛受封於齊國,建都營丘,位於今昌樂縣境內。因為距離萊都較近,萊國候屢次進犯營丘。春秋時期,在齊國強大之後打敗了萊國,侵占了位於今平度縣西邊的領士。因此,萊公迫不得已遷都黃縣,叫做東萊。戰國時期,前567年,東萊被齊國滅亡。萊國位於今江蘇省贛榆縣北部,後為齊國的領地。

史料

齊人徐福故里江蘇省贛榆縣出土齊國刀幣,這些古錢出土,不僅為古齊國經濟、政治和疆域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同時給徐福學的研究發展,尤其是徐福故里的深入考證,增添了極其珍貴的物證,從而更加豐富了古老贛榆的文明史庫。
(一)《史記》載:“齊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與魏王會於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齊泯王十五年(公元前286年),齊“伐宋,宋王出亡”,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贛榆地域遠離淮河,又在齊臣所守之南城(山東費縣西南八十里)以東,為齊國領土。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擊荊(楚)取陳以南至平輿,置陳郡、泗水郡、薛郡,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立九江郡,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定荊江南地,立長沙郡,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虜齊王建,滅齊置齊郡,琅琊郡。譚其驤教授《秦郡界址考》載:“始皇既舉全齊,遂裂其地以為齊,琅琊二郡。齊南括泰、岱,北臨渤海,有今魯北之平原地帶;琅琊西起沂沭,東迄榮成,有今魯東半島之丘陵地帶。”以上所指即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劃天下為三十六郡,當年齊國舊地,被劃分為齊郡和琅琊郡。贛榆地屬齊國,理所當然地成為琅琊郡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刑徒墓出土的瓦文墓誌“贛榆得”、“贛榆距”和同時出土表示死者笈貫得瓦文墓銘:“平陰”、“平陽”、“博昌”、“東武”、“鄒”、“武德”、“蘭陵”等一樣,證實“贛榆”亦是秦置縣。可知,在秦置琅琊郡的同時亦置其下屬各縣,“贛榆縣”當為此時所置。當然,秦置贛榆縣的瓦文墓誌物證的揭示,絕不僅僅證實“贛榆”名稱的存在自秦時起。但贛榆置縣和名稱的確立與否,這片土地自然地理環境、山川、海域、疆界和人文景觀是不會改變的。先秦無文字可考,贛榆縣至今也無叫“贛榆”的具體地點;秦以後兩千多年來的贛榆歷史中,它卻都是作為縣名而出現在史冊中、地圖上的。郭沫若先生編撰的《中國史稿地圖集》載:“戰國時期(公元前291年)黃河中下游地圖”中,贛榆這塊土地就在齊地範圍之內。戰國七雄齊為首,它的疆域即在今渤海灣和隴海路之間,東瀕黃海,西有泰山,毫無疑問的包括了贛榆這塊豐饒的大地。漢承秦制。前漢時,在政權的設定、官吏的選拔、法律和刑罰的制訂等方面,一承秦脈。《漢志》載:“琅琊郡,秦置”,轄“縣五十一;東武……贛榆……”。

國度

“齊”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公元前十一世紀(距今三千餘年)開國君主姜姓呂尚因率氏族輔周有功而被封於齊。齊的範圍由營丘(今臨淄)後來一直擴到青州、沂州(今臨沂),姜姓氏族則也分布到今魯東南莒縣、莒南、日照、臨沭和贛榆北部的馬站、柘汪、石橋等地。現今贛榆縣石橋鎮姜姓仍是聚居大族。
贛榆地區處齊國南疆,享山川之利,饒漁鹽之富。齊人祖輩生活在神秘莫測,煙波浩渺,令人神往的無際大海之濱,航海勞作是常事,探險渡洋並非罕聞。自古齊人多方士。出身於田齊王建十年(公元前225年)的方士徐福,在秦滅齊最後統一中國時(公元前221年)已是一個遠遠超過而立之年三十四歲的齊國漢子,產生東渡之動因,絕非偶然;東渡試航恐怕也不止一次、兩次。司馬公在《史記》里特地點出飄洋過海的徐福是“齊人”也是順理成章之筆。徐福故里至今還有一個地名成為齊之疆域的“活化石”,這就是石橋鎮南遐邇聞名的“拱齊”村。該村分為“東拱齊”、“西拱齊”兩莊,顧名思義,“拱”者“拱衛”也,“齊”則是指的齊國,“拱齊”村當然就是守衛齊國的重地。察看“拱齊”之地形、位置,背山面海,雄踞贛榆沿海腹部,分峙古游水大河入海岸畔,制陸控海,可下吳越,直趨燕岱,為江淮平原通向齊魯山區的要道。

刀幣

贛榆出土齊國刀幣乃贛榆戰國時期屬齊國的又一確鑿物證。齊國故域發現齊國錢幣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事情,雖說是贛榆有史以來破天荒空前罕見,但可以斷言不會是絕後的,它將會同其它齊國遺存一樣不斷被考古發現,陸續展現在炎黃子孫面前。

贛榆歷史

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1945年9月,為紀念“血灑贛榆”的符竹庭將軍,贛榆改為竹庭縣;1950年10月,竹庭縣更名為贛榆縣,隸屬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屬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至今,縣人民政府駐青口鎮黃海路32號。

主要貨幣

齊國刀幣出土在贛榆縣北部和山東省莒南縣交界的厲莊鎮河東尚莊村北名叫“沙嶺”的高崗田野里。顯然,出土齊刀幣的地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該地東距齊人徐福故里徐福村一公里,距秦始皇東巡下駕處,飲馬池,秦代造船作坊,造船工匠聚居處遺址和徐福東渡啟航點均不足五公里,東部偏北就是“拱齊”村;西南邊二十公里處還有春秋齊魯會盟遺址“孔子相魯會齊侯處”和端木子貢曬書台遺址;東南不到500米處是漢代畫像石墓群。無庸贅言,齊刀出土的地方是齊國的故土,是秦琅琊郡轄的贛榆縣。遺址、古蹟充分說明了齊刀的出土環境背景。齊刀幣出土數量約為四十枚,出土前系成串疊起,整齊放置;分別埋在離地表約30厘米深的兩處,其間相隔約為十米。由於埋藏年久,粘結成塊,出土時大部碎毀。較完整可辨文字元號者,有“齊環貨”、“齊之環貨”和“齊返邦既環貨”三種。

分類

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刀身外部隆起高出刀柄的“四字刀”,如“齊之環貨”;另一類為刀身外郭等高的“六字刀”,如“齊返邦既環貨”和“三字刀”,如“齊環貨”。每枚齊刀通長18厘米左右,刀身長約10厘米,刀部寬約2厘米,刀身正面模鑄陽文,刀身背面上方有三條平行橫凸線,中部有“上”反“卜”文等符號,刀柄寬約1.3厘米,刀柄正背面各有二條豎凸紋。刀環規整,穿徑為1.5厘米。每枚重量約為50克。總的來看,刀幣型制相同,均為彎月曲柄型,但版別不一。其造型美觀,製作工藝精細,大樣俊美,文字生動,充分體現了齊人高度的工藝水平。齊國地處海濱,有山有海,史載,管仲設鹽、設鐵官,制農具,興商業,便漁鹽之利,很早就開始鑄行貨幣,調劑物價貴賤,採取一系列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鹽、漁、農業和手工業相當繁榮,“齊冠帶衣履天下”,成為戰國“七雄”之首,齊幣的形制即取於漁鹽狩獵地區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地區的一種工具—削。由於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特有地位,齊國的貨幣亦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齊國刀幣以它應有的形式和姿態出現在戰國歷史舞台上。

六字刀

“六字刀”:“齊返邦既環貨”試讀如下:
“齊、邦”指周之諸侯封國——齊國。
“返”指更換、交換和流通之意。
“既”指當時作為商品的糧食、牲口等,泛指農業產品,畜牧業產品和手工業產品。
“環貨”表示齊刀幣的本身是當時的貨幣。據考,“六字刀”是齊國最早的貨幣鑄品,“四字刀”為地方鑄制。幣文表明它是在周的諸侯封國齊域流通的,用於交換糧食、牲口等商品的貨幣。“六字刀”鑄時為早,存世不多,可能本身幣值較高。“三字刀”遺存數量較大。據此,可見當時齊國貨幣已具有比較發達的水平了。
贛榆——齊國故土發現的這批刀幣,雖埋藏年久,腐蝕嚴重,但仍可明顯看出其是成串規整壘疊,有繩索綑紮的痕跡,該是為人有意識窖藏。分析其埋藏年代估計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後(公元前221年),因此時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度量衡、文字等,貨幣當然不會例外,原六國的貨幣必然嚴重貶值,有錢的齊國人留戀故國,見物生情,不甘心失去這筆財富,唯一的辦法是精心埋藏起來,以等待機會。由於秦漢之際的極大動亂,刀幣主人或喪亡殆盡,或無法找到藏錢的標誌,只能無償的奉獻給後人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