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比較
“質量經濟性是指用儘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和勞動占有,提供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質量,以獲得儘可能多收益的特徵。質量經濟性分析,是通過產品的質量、成本、利潤之間關係的分析,研究在不同經營條件下經濟的質量,常常被簡化稱之為“質量經濟分析”。深圳市質量發展戰略課題組在《質量經濟——勞動價值論深化研究中的一個新概念)(2002)-文中提到“前農業社會的經濟實力基本標誌是擁有權隸的數量,農業社會的經濟實力基本標誌是擁有土地的數量,工業社會的經濟實力基本標誌是擁有資本的數量,而知識社會的經濟實力基本標誌則是擁有知識的質量。”並將質量經濟定義為“以各個經濟主體的知識的質量為主要動力所創造出來的經濟。”
三個概念雖然字面接近,但含義卻大相逕庭。概括來說,質量經濟學描述的是一門學科,而質量經濟性描述的是某一特定水平質量具有的特性,而質量經濟則是一種經濟形態。要分清楚三者之間的關係,就必須引入另一個概念:質量經濟效益學。
效益分析
是一門專門研究質量與經濟效益內在聯繫和數量關係的學問或學科,是一門從經濟和經濟效益的角度,通過對質量和質量管理進行經濟分析、經濟比較和經濟效益評價,以確保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生產出儘可能多的質優價廉產品,創造儘可能大的質量經濟效益的新興交叉學科。質量經濟效益學是質量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和重要組成都分,質量經濟性分析,是質量經濟效益學的一個分支和組成部分,主要研究質量與企業經濟效益的關係的。至於質量經濟則是游離於上述三者的完全不同概念。雖然對同一概念還有著不同理解,雖然有的還處於不成熟階段;但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完全不同的含義對應的是不同的表述位置,混用和錯用都是該避免的。
綜上所述的三個概念,雖然具有一定的相互聯繫。但無論從概念的內涵還是外延來說,都是三個截然不同。而有不少研究者卻不加分辨而有所混淆。如杜廣春等人在《巨觀質量經濟評價指標體系》(1994)一文中,關鍵字就將“質量經濟”代替“質量經濟性”使用,並在文章中進行混用。雖然“質量經濟性分析”常被縮略為“質量經濟分析”,“質量經濟性指標”也在實用中與“質量經濟指標”等同,但當“質量經濟性”作為單獨的名詞出現時(比如關鍵字),使用“質量經濟”來代替,似乎有顯不妥。一方面會造成歧義,另一方面容易忽略研究的對象是一種性質、特性,而並非“經濟”本身。
當然造成類似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方面與研究者無心中的省略或錯用有關,另一方面與概念所代表內容本身的複雜性也不無關係。例如另一個相關的概念“質量”,其定義就具有相當的多樣性。目前見到的眾多的關於質量的定義或解釋,雖各有差別,但基本上可以歸為兩大類。一類主要從質量的自然屬性方面來下定義,解釋為商品的物質特性,物品的有用性能的綜合或總和;另一類主要從質量的社會屬性方面來下定義,解釋為商品的適用性,產品滿足一定社會需要的能力或程度。近年來,前一類解釋有逐漸向後一類解釋轉化的趨勢。例如,日本的石川馨(1984)教授認為,“真正的質量特性”是滿足消費者的要求,而不是國家標準或技術指標,後者只是質量的“代用特性。蘇聯學者也說;“現代商業的實際作法改變了“質量”這一概念的內容。質量被看作是產品相勞務問用戶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英國政府一份檔案的解釋則更為簡單明確;“質量就是要使用戶獲得完全滿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