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觀
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觀是錐狀喀斯特,最典型的類型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作為世界遺產提名地,荔波喀斯特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的多個標準。峰叢景觀與峰林景觀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與遞變;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包含眾多特有和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代表了大陸型熱帶-亞熱帶錐狀喀斯特的地質演化和生物生態過程,是研究裸露型錐狀喀斯特發育區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試驗場所;區內90%的人口是少數民族,文化底蘊豐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瑤族和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
人與自然的和諧荔波茂蘭,是至今保存著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上,因地處中亞熱帶南緣,加之喀斯特地貌生境複雜多樣,森林生態空間廣闊,蘊含著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及遺傳種質資源。各種森林植物、各類動物及部分大型真菌,共有4000餘種。除有大量的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外,由於島嶼狀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產生了許多新的特有物種,是亞熱帶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樣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塊寶地,是一個巨大的生物資源“基因庫”。
生物資源
植物類
茂蘭現有維管束植物154科514屬1203種;種子植物143科494屬1172種;裸子植物6科12屬17種;被子植物137科482屬1155種。珍稀瀕危植物———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8種:單性木蘭、掌葉木、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硬葉兜蘭、小花兜蘭、白花兜蘭和麻栗坡兜蘭;二級保護植物139種:翠柏、廣東松、八角蓮、秋海棠等20種及蘭科植物的119種(如春蘭、墨蘭、建蘭、蝦脊蘭、鶴頂蘭等)。古老孑遺植物———有起源古老的裸子植物如羅漢松、三尖杉、穗花杉及被子植物中的四藥門花等。一些瀕臨滅絕的孑遺物種在這裡還保存完好。如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單性木蘭,在全世界幾乎滅絕的情形下,在茂蘭還保存著2萬餘株。特種植物———41種,如荔波大節竹、荔波鵝爾櫪、荔波球蘭、荔波唇柱苣苔等。鈣生植物———特殊的鈣質生境,使茂蘭植物大多具有鈣生特性。其中的典型嗜鈣植物155種,占茂蘭植物總數的12%。如石山木蓮、黃枝油杉、掌葉木、貴州懸竹等。動物多樣性茂蘭水文地質條件特殊,氣候溫暖濕潤,森林保存完好,洞穴資源非常豐富,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棲息環境。保護區現有脊椎動物334種,其中鳥類15目40科143種,獸類8目24科61種,爬行類3目10科39種,兩棲類2目8科34種,魚類5目10科39種,昆蟲1468餘種。此外,還有大量的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節肢動物。
動物類
珍稀瀕危動物———茂蘭動物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雲豹、蟒、白頸長尾雉、林麝、中華秋沙鴨5種;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黑 熊、穿山甲、白鷳、虎紋蛙等100餘種。洞棲和岩棲動物———喀斯特地貌典型發育,林區內洞穴豐富,因而茂蘭動物中洞棲和岩棲種類所占比例較大,如翼手目、齧齒目的鼯鼠科等種類。特別是大量洞穴的存在,為諸如蝙蝠、洞穴魚、洞穴蜘蛛等提供非常好的棲息場所。特有動物———由於特殊的植物多樣性、食物鏈結構、棲息環境等原因,也產生了許多動物新種和特有種。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茂蘭動物特有種有200餘種,如荔波壁虎、荔波盲條鰍,長須金線䰾、大鱗金線䰾等,其餘的大多均為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民族文化
水書
乍眼望去,茂蘭喀斯特自然保護區一片片峰叢景象,而它裝滿的卻是人與自然生物圈中的智慧和絕唱。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孕育和造就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神秘古樸和獨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水書是水族人民千百年來的精神信仰、倫理道德、哲學思想以及生產生活經驗等諸多方面的累積。是古代水族先民用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元號,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倫理、哲學、美學、法學、
人類學等的古老文化典籍,它所涵蓋的內容充分的展示了水族人民的智慧,至今都深深地影響著現代水家人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2002年3月,水書納入了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在茂蘭保護區,水族文化和水書傳承至今依然保存相當完好,逢年過節或重大擇日活動,當地的水家人都要請水書先生設祭,祈求獲得保佑。在打開水書之前,人們會用五穀、雞、鴨、魚、肉祭水書祖先,然後才開始翻閱,以消災避禍,祈求平安。在茂蘭這塊神秘的土地上,還有著眾多為之驚嘆的民族民間文化,其中有著悠久歷史的布依古法造紙就是代表之一。在保護區堯古寨的紙坊可以看到:直徑約五米的石圓台上,被牽引的一頭水牛在石台外轉著圈,與牛脊以繩相連的十八角石碾研磨著土黃色的竹渣。不遠處,有人正把水池中泡過的竹段砍碎,還有人在一旁用方形網篩,從紙漿池“舀”紙。半米寬的網篩入池,左右搖晃兩下輕輕提起,池中淡黃色的紙漿薄薄地附在篩底。隨後,將竹篩倒扣在木板上,揭起竹篩,一張濕漉漉的“紙”便留在上面。
水族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水族馬尾繡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產品形式有馬尾繡背帶和馬尾繡花鞋等。四川成都織繡和其他民族的刺繡技藝也用馬尾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將之用於背帶等繡品。
布依紙
當地人講,布依造紙有十多道工序。先把從山上砍下來的泡竹截成半米多長,捶爛,放進石灰池浸泡四五個月,撈出用清水漂一個月,再把泡好的竹材剁碎,用碾子磨細,入池加入切碎的糯葉(一種有粘性的樹葉)攪拌均勻,然後“舀”紙,壓榨、晾乾、壓平,然後再切成合適的尺寸。來這裡的客人如果親身體驗這布依造紙,心底一定會有種別樣的感受。
紡織
荔波的布依族、苗族、水族、瑤族村寨中,幾乎每家都用一台木質的織布機,各寨沿用的紡織工藝大體相近,而其中屬布依族村寨水平最高。布是用純棉線織成的,純棉線是用自家地里種的棉花紡成的,布依族的女人們坐在織機後,嫻熟地操作著磨礪得光滑無比的線梭。種棉、采棉、紡線、染線、織布,都由織布者獨立完成,連染線、染布用的藍靛(從當地一種植物中提取的顏料)都是織布女者親手加工。純藍色土布是為做衣服,花格的作床單用,格子的花樣由不同顏色的棉線織成的,雅致美觀,做工也精細。在當地寨子裡家家戶戶屋檐下、房頂上都時常能見到晾著的扎染布和染色漂洗後的土布。水書、造紙、織布,都在以它們濃烈、古樸、神秘的方式向我們講述悠久燦爛的歷史。
綜合
今天山寨的老人們依舊在婚喪嫁娶中祭祀著水書、現代文明的洗禮也沒能讓世代流傳的造紙術變為歷史,婦女們還是常常坐在一直陪伴著她們的織機後……荔波全力加強環境綜合整治荔波取得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初審後,舉全縣之力加強了環境的綜合整治工作。
申報世遺
1、1995年,荔波縣開始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主要開展探討、呼籲、遊說、資料收集等前期準備工作。2、2002年11月1日至5日,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作為貴州世界遺產申報地代表應邀參加在雲南石林召開的“石林的保護和管理國際研討會”,會議認為中國喀斯特應捆綁申報世界遺產。3、2003年11月30日,省建設廳申報世界遺產辦公室在貴陽組織召開荔波喀斯特森林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初審會。4、2004年9月20日,荔波縣參加在雲南昆明召開的中國世界遺產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研討會暨建設部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基本確定了“中國喀斯特”的提名,名稱定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並確定預選地大致的地點。5、2005年7月,荔波縣制定了《“中國南方喀斯特”申報世界遺產荔波提名地綜合整治方案》,對荔波提名地環境進行綜合整治。6、2006年2月16日,滇、黔、渝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座談會在貴陽召開。7、2006年3月1日,“中國南方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篩選,成功進入預選評估名錄之列。8、2006年8月31日,荔波縣申遺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部完成。9、2006年9月8日至10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吉米·桑塞爾博士對荔波提名地進行實地考察評估。10、2007年4月10日,荔波“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展示中心開工建設。為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揭牌為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揭牌11、2007年6月24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紐西蘭基督城開幕。大會將對由貴州荔波、雲南石林、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項目進行表決。12、2007年6月27日,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共同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全票通過,躋身世界自然遺產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