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是一種能力,又遠勝於能力,責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責任就是對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毫無怨言地承擔,並認認真真地做好,這就是責任。
範疇
責任無處不在,存在於每一個角色。父母養兒育女,老師教書育人,醫生救死扶傷,工人鋪路建橋,軍人保家衛國……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要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甚至對祖國承擔並履行一定的責任。責任有不同的範疇,如家庭責任、職業責任、社會責任、領導責任等等。這些不同範疇的責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責任只有輕重之分,而無有無之別。
概念
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表現得平常而又樸素。責任意識也是一種傳統美德。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責任意識的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的是熱愛祖國的責任;“擇鄰而居”講述的是孟母歷盡艱辛、勇於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臥冰求魚”是對晉代王祥恪盡孝道為人子的責任意識的傳頌……一個人,只有盡到對父母的責任,才能是好子女;只有盡到對國家的責任,才能是好公民;只有盡到對下屬的責任,才能是好領導;只有盡到對學校的責任,才能是好員工。只有每個人都認真地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社會才能和諧運轉、持續發展。
責任是使命的召喚、是能力的體現、是制度的執行。只有能夠承擔責任、善於承擔責任、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賴的人。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領導力、溝通技巧等,而是責任——一種努力行動,使事情的結果變得更積極的意識。
所謂的責任意識,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麼是責任,並自覺、認真地履行社會職責和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責任,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去的心理特徵。有責任意識,再危險的工作也能減少風險;沒有責任意識,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險情。責任意識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意識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有責任意識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愛,讓人放心。
現實生活中,人類文明發展要求人要具有沿襲文明、發展文明的責任意識;關心國家政治生活的責任意識;承擔生活角色的責任意識。可是我們都很在意這種責任意識,卻忽略了這種責任意識的形成。一種良好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要讓人形成良好責任的潛意識,那必須從孩子出生時抓起,在孩子還不能領會成年人意旨時,就通過代價意識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通過這種培養讓孩子形成責任意識的條件反射。從而形成責任意識的思維定式。對於成年人代價與責任是有區別的,可是對於未接受人類文化教育的孩子,這兩種概念就有相通之處。
沿襲文明、發展文明的責任意識。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要是沒有這種責任,不但華夏文化不能成為人類唯一完整沿襲下來的文明,就是人類也不會有今天的文明高度。只是過去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這種責任都是在一種潛意識下履行的。
關心國家政治生活的責任意識。也就是現代意義的民主意識。這種意識在世界各文明體系內程度不同。封建社會越漫長的民族,這種意識越淡薄。解放思想與推進民主進程,首先要從言論自由開始。除戰爭期間,任何阻止言論自由的理由都是對人類文明的主觀背叛。
表現
責任意識的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其實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難發現,總有這樣一些人讓我們感動,他們用行動詮釋著責任意識的最高境界。
黨的好乾部牛玉儒以勤政為民、忘我工作詮釋“生命一分鐘,敬業六十秒”,橋吊工人許振超在普通崗位上創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鄉郵員王順友二十年如一日大涼山中用腳步丈量工作的苦樂,公安衛士任長霞以熾熱情懷書寫執法為民的人生壯歌,飛彈司令楊業功用赤膽忠心澆鑄共和國的和平之盾,醫學專家鍾南山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敢醫敢言,科學家馬祖光在實驗室里以生命之火點燃科學之光,藝術家常香玉用德藝雙馨八十人生唱響“戲比天大”。同樣,在我們的身邊也時刻能看到眾志成城抗颱風、揮汗如雨戰高溫、連夜施工搶進度、扶貧捐款獻愛心……從中,我們無不感受到一種品格,一種境界,這就是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責任。
相反,沒有責任意識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一起起慘痛礦難帶給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一種種假劣食品導致許多無辜百姓的傷害,一次次嚴重污染造成難以挽回的生態災難,一例例觸目驚心的腐敗案例引發的沉重教訓,甚至一次次小小的操作失誤造成的無可挽回的損失……從這此事情中,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共同的禍根——責任的缺失!不僅表現在對個人的不負責,更表現在對家庭、集體甚至國家的不負責。責任就像一把雙刃劍,沉甸甸地擺在我們面前。
誤區
有的人認為,講責任太沉重,擔責任太勞累,不輕鬆,不瀟灑。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常言道:“天地生人,有一人當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作為社會人,不可能脫離責任而生存。你不扛槍我不扛槍,誰來保衛國家;你不勞動我不勞動,誰來創造財富;你不擔責我不擔責,誰來推動社會進步。有收穫必有付出,有享受必有奉獻,這是生活的法則。“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逃避責任、坐享其成、虛度光陰,這樣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勇敢地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人生才會充實,生活才有意義。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瀟灑走一回”。也有人認為,責任是一種束縛,限制個人自由,阻礙個性發展。這種把責任和自由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認識,也是不正確的。責任與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自由以責任為“邊界”,責任以自由為“外延”。履行責任與享受自由是成正比的。享有自由,就意味著負有責任;履行責任,才會享受更充分的自由。天底下沒有為所欲為、無拘無束的自由。責任限制是一種主觀上的任性,彰顯的恰恰是自由。主觀上的任性,行動上的隨心所欲,只會導致不自由。
甚至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別人不負責,我想負責也負不起來”——無法負責任;“大家都不負責,我一個人負責也白搭”——負責任無用;“別人對我不負責,我對別人負責是犯傻”——負責任吃虧。凡此種種,是對責任觀的歪曲理解。我們只有將自己承擔的責任先擔負起來,才能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負責,形成一種人人負責的氛圍,而不能用自己的不負責去淡化負責的氛圍。
有一句話說的好——責任重於泰山!
如何提高
人們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陌生的;最應該做到的,往往又是最難以做好的。責任也是這樣。我們從小都在講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如何去做?當然是通過履行自我的責任來體現,來升華。個人認為提高責任意識,要從三方面來踐行。
首先是責任教育。主要從大、小兩方面來講:大的方面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著眼於服務和奉獻,引導人們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個人的正當利益;著眼於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引導人們把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著眼於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引導人們把職業目標同遠大理想結合起來,在自己的崗位上忠實地履行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自覺的把責任意識轉化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中去。小的方面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每個人的盡責是對集體的盡責,每個集體的盡責是對社會的盡責。讓我們在全社會共同營造這樣一種風氣和氛圍:負責任光榮,不負責任可恥。
其次培養勇於負責、敢於負責的精神。勇於承擔責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諸葛任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揮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怕犧牲、盡忠職守、利居眾後、責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傳的思想標桿,是後世子孫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最後,責任建設,以制為本。講責任,也要講責任制;有履責要求,也要有責任追究。落實責任制,一在履責,二在問責。沒有問責,責任制形同虛設。問責,要貫穿到履責的全過程。事前問責是提醒,事中問責是督促,事後問責是誡勉。對認真負責的,要給予獎勵和表彰;失職瀆職的,要予以追究和懲罰。只有把責任和責任制統一起來,把履責和問責結合起來,才能在全社會確立一種良性的責任導向,增強責任心、培育責任感、提高責任意識。
責任是一種發展自我的機遇,是一種發展自我的手段,是一種發展自我份內和不得不做的事情。讓我們聽從責任的召喚,珍惜自己的每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