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9年8月20日生於瑞典的維弗蘇達。1796年進烏普薩拉大學學習醫學。1807年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醫學和植物學教授。1815年任斯德哥爾摩新建外科醫學院的化學教授,1818—1832年任斯德哥爾摩科學院秘書;1832年以後主要從事著書工作。
貝采尼烏斯對化學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1)測定原子量和制定元素符號,在化學的各個領域套用和發展道爾頓的原子論
1810—1830年,貝采尼烏斯分析了約兩千種的單質和化合物,為計算原子量提供了豐富的科學實驗根據;他用氧作標準(即把氧的原子量作為基準,定為100)測定了當時已知四十九種元素中四十五種元素的原子量,並先後發現硒(1818年)、矽(1823年)、鈦(1825年)等元素以及許多新的礦物。
貝采尼烏斯還最早用字母(每種元素的拉丁文名稱的開頭字母)作元素符號,並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化合物的化學式,他規定每個化學元素符號在化學式中只代表該元素的一個原子。1826年,柏濟力阿斯首次排出較正確的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
(2)提出電化二元論
1803年,貝采尼烏斯和希辛格(William Hisinger,1766—1852年)合作,進行鹽類的電解實驗。他們發現溶液中的鹽被電流分解成鹼(向負極去,好像帶正電荷)及酸(向正極去,好像帶負電荷)。據此,他把鹼和酸的概念同電的極性聯繫起來,即認為鹼和酸分別是電正性和電負性物質。他又把這種認識推廣到元素上面,指出氧及其他非金屬元素呈電負性,氫和鉀等金屬呈電正性;而電性相反的元素容易形成化合物。貝采尼烏斯這種把各元素原子之間相互作用歸結為相反電性吸引的假說,叫做“電化二元論”。該理論對酸、鹼、 鹽等無機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質作出了較滿意的解釋。
此外,貝采尼烏斯還研究過釩及鉬的化合物、氰亞鐵酸鹽、氮的氧化物、硼及矽的鹵素化合物、二硫化碳和多種有機化合物。1806年,他開始用“有機化學”這個名稱,以區別於無機化學。1827—1830年,在總結雷酸和氰酸、兩種錫酸和兩種酒石酸(酒石酸和外消旋酒石酸)等實例的基礎上,指出“同分異構”現象的存在。1835年,貝采尼烏斯首先提出“催化”這一名詞,他認為催化劑是一種有“催化力”的外加物質,在這種作用力影響下的反應,叫做催化反應。
他用該觀點解釋當時遇到的一些催化反應,例如,加酸能使澱粉轉化成葡萄糖;鉑能促使氫和氧自動燃燒;在鹼性溶液中,有某些金屬(離子)存在時,過氧化氫會迅速分解等。
貝采尼烏斯是位精巧的實驗化學家,他觀察精確,描述清晰嚴密,系統化的能力強。對化學各分支的知識都有深邃的見解,因此他的實驗工作橫跨許多領域,並在化學上作出眾多的建樹。一生著有《化學教程》、《動物化學》、《礦物學新系統》等,從1821-1848年編輯出版《物理化學進展年報》等。
1848年8月7日,貝采尼烏斯在斯德哥爾摩逝世,享年69歲。
相關詞條
-
貝采 利烏斯
貝采尼烏斯是19世紀上半葉的瑞典化學家。他觀察精確,描述清晰嚴密,系統化的能力強。對化學各分支的知識都有深邃的見解,因此他的實驗工作橫跨許多領域,並在化...
簡介 簡歷 研究領域 測定與提出 重要貢獻 -
貝采利烏斯
永斯·雅各布·貝采利烏斯(瑞典語:Jöns Jakob Berzelius,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譯柏濟力阿斯、貝齊里烏斯或白則...
簡介 生平 期刊書籍 發現元素 晚年生活 -
永斯·雅各布·貝采利烏斯
永斯·雅各布·貝采利烏斯(瑞典語:Jöns Jakob Berzelius,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譯柏濟力阿斯、貝齊里烏斯或白則...
簡介 生平 期刊書籍 發現元素 晚年生活 -
雅科比·貝采里烏斯
雅科比·貝采里烏斯(1779—1848),化學元素符號的首倡者量子化學大師。1779年8月2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一個名叫威菲松達的小鄉村里。在發展化學中...
生平介紹 出版作品 發現元素 個人成就 -
貝采里烏斯
瓊斯·雅可比·貝采里烏斯(Jons Jakob Berzelius ,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譯貝采尼烏斯。瑞典化學家、伯爵,現代...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元素符號 二元論 分析家 -
貝齊里烏斯
在不斷的實驗中,貝采里烏斯更加深了對化學的興趣。 1807年,28歲的貝采里烏斯被任命為化學和藥學教授。 在1806年,貝采里烏斯自己動手編寫了生理化學教科書。
簡介 生平 期刊書籍 個人成就 -
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
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是一種電離理論:在溶液中電解質自動離解成正、負離子,離子是帶電的微粒。
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 人物簡介 -
阿倫尼烏斯
斯萬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瑞典物理化學家,1859年2月19日生於瑞烏普薩拉附近的維克城堡。電離理...
個人經歷 學子時期 實驗學術 終被認可 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