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齊里烏斯

在不斷的實驗中,貝采里烏斯更加深了對化學的興趣。 1807年,28歲的貝采里烏斯被任命為化學和藥學教授。 在1806年,貝采里烏斯自己動手編寫了生理化學教科書。

基本信息

簡介

貝齊里烏斯 (1779—1848),化學元素符號的首倡者量子化學大師。在發展化學中作出重要貢獻,接受並發展了道爾頓的原子論;以氧作標準測定了四十多種元素的原子量;第一次採用現代元素符號並公布了當時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發現和首次製取了矽、釷、硒等好幾種元素;首先使用“有機化學”的概念;是“電化二元論”的提出者;發現了“同分異構”現象並首先提出了“催化”概念。他的卓著成果,使他成為十九世紀一位有名的化學權威。

生平

1779年8月2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東約特蘭省(Östergötland)的一個名叫威菲松達(Väversunda)的小鄉村里。貝采里烏斯的父母都是農民。在他4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和2歲的妹妹改嫁給了一位牧師。兩年以後,貝采里烏斯的母親也去世了。幸運的是,自己已經有5個兒女的繼父對兄妹倆就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對他們進行培養,教育。牧師並不富有,但不久他仍然盡力籌措了相當大的一筆錢,為7個孩子請了一位博學的家庭教師。在家庭教師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同時,牧師還非常注意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慾,經常專門為了教育的目的而帶領他們去郊遊。小河邊有各種各樣的植物,清澈見底的水中,魚兒在游水吐泡,小蝦、小蟹在鵝卵石中鑽來碰去。小河邊一年四季的景物各不相同,對孩子們來說,沿著小河旅行無疑是一場非常有吸引力的遊戲。貝采里烏斯更喜歡這種旅行,尤其是繼父經常對他觀察事物加以指點與幫助。漸漸地,他開始全身心地愛上了大自然,有時他就躺在河邊軟軟的草地上,仰望著天空中的朵朵白雲,他仿佛覺得自己已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
1793年,14歲的貝采里烏斯進入了林徹平中學。對於那些繁雜的社會科學課程,他學習並不十分努力;但對自然科學課程,他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經常蒐集各種植物、動物的標本,還喜歡去打獵。在一位剛從西印度群島作學術旅行回來的新博物學教師的指導下,貝采里烏斯開始對林徹平地區的動植物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在整箇中學階段,他給老師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天賦好、志向廣泛但脾氣很急的年輕人。
中學畢業後,貝采里烏斯希望能夠繼續深造,繼父同意了他的要求。1796年9月,17歲的貝采里烏斯來到烏普薩拉――瑞典古老的大學城。隨即他通過了入學考試,成為了烏普薩拉大學的學生。由於繼父無力為他提供更多的資金,所以他的生活相當艱苦。為了能使自己的生活狀況有所改觀,貝采里烏斯就去給別人當家庭教師,雖然收入相當微薄,但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卻培養了他堅強的意志和熱愛勞動的品格。為了給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的孩子上課,貝采里烏斯又開始自學法語、德語和英語,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自學經歷,所以這些語言方面的知識在他後來利用多國語言研究各種學術著作中起了很大幫助作用。
1798年秋天,大學生貝采里烏斯獲得了一筆獎學金,這樣他就有了較充足的時間去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必為了生計東奔西跑了。很快,他通過了自己的本專業――醫學哲學的考試。直到這時,貝采里烏斯對於自己以後畢生所從事的事業――化學,還沒有多大興趣。
最終促使貝采里烏斯將他的精力用到化學方面的卻是一次考試。在大學三年級的一次各科考試中,他的化學成績排在了全班的最後,要不是其他學科成績優良,他就很可能被開除了。從此以後,不甘居人後的貝采里烏斯開始主動地學習化學。此時,這位年輕人開始研讀德國化學家吉坦尼爾的教科書《反燃素化學基礎原理》。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教科書。貝采里烏斯後來回憶道,正是研讀了這本書後,他對於化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他的頭腦里充滿了各種化學實驗和化學知識。
那時,拉瓦錫的氧的學說正深入到化學理論當中並開始代替過時的燃素論。在燃素論與拉瓦錫學說的擁護者之間進行著激烈的辯論。在瑞典科學界占統治地位的還是燃素論,貝采里烏斯的老師們都是信奉舊觀點的,而他們的這位學生則接受了拉瓦錫的學說。貝采里烏斯在實驗室里製備了大量的氧,經常當著同學們的面進行在氧氣中燃燒各種物質的實驗。對於這些同學來說,這是使他們認識拉瓦錫氧的學說的最早實驗。在不斷的實驗中,貝采里烏斯更加深了對化學的興趣。在當時的烏普薩拉大學,化學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也很少有哪個大學生想要專門獻身於這門學科之中。但貝采里烏斯此時已深深地愛上了化學,並開始努力解決自己在研究某些化學現象時出現的難題。1799年的暑假,他是在一家玻璃店裡度過的,在那裡他向一個義大利人學習了焊接玻璃和製造玻璃器皿的技藝。這項對於實驗室工作極為重要的技能,在以後總是令他的學生們感到驚嘆不已。這一年的冬天,他給麥地維礦泉水產地的一位醫生當助手,1800年冬,貝采里烏斯對麥地維礦泉水進行了化學分析,並以此作為他學位論文的題目。
這時候,在電學方面,義大利人伙打發明了能產生持續電流的伏打電池。很快,善於接受新事物的貝采里烏斯也製造了一個伏打電池,並用來研究電流的生理學的和醫療的效用。利用這一裝置,他成功地使一位殘疾人的一隻病手恢復了靈活性。對這些實驗的體會成了他博士論文的基礎。1802年5月,貝采里烏斯在烏普薩拉大學進行了公開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因而完成了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所需的一切。同一年,瑞典皇家醫學會任命了剛滿23歲的貝采里烏斯為斯德哥爾摩醫學院醫學和藥學講師。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
1807年,28歲的貝采里烏斯被任命為化學和藥學教授。此時他所任教的醫學院醫療系只有三個教授,因此,每個教授要開好幾門課。貝采里烏斯開的是醫學、植物學和藥學的課程,不久以後他又開了化學課。在一開始,他的藥學課很受學生們的歡迎,但來聽他的化學課的人卻是寥寥無幾。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化學教授們講課時只注重口頭講述而通常不進行任何演示和實驗。這種化學教學法在許多大學中是有傳統性的。只用口頭評說各種物質的性質和組成,卻不作化學反應的直觀實驗,不僅對於講授來說是很困難的,就是對於學生們來說,這樣抽象的化學課也是十分枯燥難懂的。因此化學課不受歡迎也就可想而知了。
貝采里烏斯力圖改變這種局面。他在講課中大大增加了實驗次數,把直觀的化學實驗引入了課堂教學之中。不久,他上化學課的教室就逐漸擠滿了前來聽課的學生。他的這種化學教學法也很快被其它許多大學所採用。在進行緊張的教學活動的同時,貝采里烏斯也積極地投入到科研活動中。1802年,他進行了電化學的研究,1803年2月,他將研究成果總結成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包括了貝采里烏斯以後提出的電化學理論的全部基本原理。同一年,貝采里烏斯與本國化學家赫新格爾在進行化合物分解的研究過程中,共同發現了化學新元素鈰,同時也精確地測定了這種新物質的性質。就這樣,在此以前默默無聞的24歲的雅各布?貝采里烏斯在化學界出了名。

期刊書籍

貝齊里烏斯1806―1818年,貝采里烏斯與赫新格爾編輯出版了期刊《物理、化學和礦物學叢刊》,這本刊物在物理學、化學界的影響日益加深,貝采里烏斯也經常在這一刊物上發表自己的各種研究成果。在1806年,貝采里烏斯自己動手編寫了生理化學教科書。就在這一年,他第一次把“有機化學”的概念引入了教學之中。1808年,他著手編寫了《化學教科書》一書,這是日後許多國家的幾代化學家都學過的一部教科書,對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1807年開始,在以後的6年中,他還進行了測定各種鹽、酸、氧化物與其他物質組成的基礎的研究。
由於貝采里烏斯對科學界與教育界的貢獻巨大,在1808年,他被選舉為瑞典科學院院士,1810年又被選舉為瑞典科學院院長。工作繁重的貝采里烏斯對於這種種的榮譽並沒有看得太重,他依然腳踏實地地進行自己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作為一位科學工作者,貝采里烏斯非常注意了解世界各國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他積極與外國科學家們進行不斷的聯繫,這進一步擴展了他科學觀點的廣度與深度。還是在科學活動的初期,他就已經同許多著名的學者,比如法國的貝爾托勒、英國的戴維等人建立了通信聯繫。1812年夏,貝采里烏斯應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戴維的邀請,訪問了英國皇家學會,通過戴維的介紹,他還結識了學會的許多傑出的代表人物。在以後的5個月中,貝采里烏斯與戴維進行了共同的化學研究,取得了許多共識,並且互相糾正了對方的一些錯誤觀點,進一步加深了他與戴維的學術聯繫。1818年春天,貝采里烏斯由於過度疲勞而生病了,醫生和朋友們都建議他能夠暫時停止化學研究,到外國進行旅行療養。他聽從了勸告,作了長時間的出國旅行,訪問了英國、法國、瑞士和德國。旅行期間,他又結識了歐洲的許多大學者。他在法國巴黎呆了10個月,與法國學者們相互交流了研究課題,貝采里烏斯從中得到了許多非常有益的啟示。1820年10月,他回到了斯德哥爾摩,又開始了新的科學研究。
此時的貝采里烏斯,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學者。他研究的範圍極廣,化學上的大問題幾乎沒有一個沒有參加研究過。
為了更好地總結當時科學的發展情況,從1821年開始,他著手出版《物理、化學進展年報》。直到他逝世,年報一共出版了27期,這些年報是19世紀上半期有關化學、物理學和礦物學方面最具權威性的文摘性刊物。
貝采里烏斯在著手出版年報時,還給自己提出了廣泛宣傳科學成就的崇高目標,他認為,他的努力將一定能夠促進生產的發展並有助於增進人民的福利。他在年報第一期中以科學院的名義寫道:“靠這些關於科學的論文或報告的繼續出版,國家的知識階層就有可能達到它的最終目的――這就是更進一步地認識人類知識的進步,更加重視實用科學的研究,從而更廣泛地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套用到普通的、有利於勞動者的技藝和工藝中去,這樣就一定能夠促進生產的繁榮和勞動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貝采里烏斯給自己提出的第二個任務是,通過這個文摘性刊物把各國科學家的力量聯合起來,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他指出,年報的出版不僅有利於對已作過的工作進行總結,而且還可以針對某個新的課題進行研究。
《年報》一共出版了27期,每期都是厚厚的一本,最多的一期達到800頁正文。在編輯《年報》時,貝采里烏斯不僅僅只是摘錄浩繁的科學論著,他力求把其中對科學發展最重要的論著挑選出來。他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從科學園地中採摘的果實,正如同農人的收穫一樣,常常是工作、幸運與有利的機遇的共同產物。與前者有聯繫的只是在日常中收集事實,所以科學向前推進總是緩慢的。科學有時也會邁出比平常大的步伐,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步伐都是很好地利用了機遇的結果,有時也是罕見的天才的出色研究的結果。像愛爾斯捷特發現的電磁效應;紀比克研究的熱電現象;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旋光;密克爾力特發現物體的同晶現象;德伯萊涅爾發現鉑具有在常溫下引起氣化合直至發火的性質……這一切都是科學邁出的極為罕見的巨大步伐。”

個人成就

在發展原子論方面,貝采利烏斯認為,為了確立原子學說首先應以最大的精確度測出儘可能多的元素的原子量。1814年他發表了包含41種元素的原子量表,1818年增加到45種元素,1826年增加到50種元素。後一張表實際上同現在的數值一樣(除了鹼金屬和銀的數值是現代數值的2倍)。他發現了幾種新元素:鈰(1803)、硒(1817)、釷(1828)。他還提出了新的元素符號體系,沿用至今。
在電化學方面,貝采利烏斯1814年提出了電化二元論:化合物都是由兩種電性質不同(即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組分構成的,開創了對分子中各原子間相互關係的探索。在研究金屬和非金屬的特性,以及解釋無機化合物性質和製備過程方面獲得成功。
在有機化學方面,貝采利烏斯在1806年最早提出“有機化學”這個名稱。他發現了外消旋酒石酸,並由於它與酒石酸有相同的化學組成,但有不同的物理性質而認識到同分異構現象,並命名。1835年他發現了催化作用,並命名。
在分析化學方面,他創始了重量分析。他最早分離出矽(1810)、鉭(1824)和鋯(1824);詳盡地研究了碲的化合物(1834)和稀有金屬(釩、鉬、鎢等)的化合物。他大大改進了分析方法(使用橡皮管、水浴、乾燥器、洗瓶、濾紙、吹管分析)和燃燒分析方法(1814)。貝采利烏斯
貝采利烏斯著有《化學教程》(2卷,1808~1812)和《電的化學作用和化學比例理論》(1814)。貝采利烏斯還是一位化學教育家。他十分重視化學人才的培養。他曾編著化學教科書共三卷,於1816年初版後不久,即被譯成法文和德文。在貝采利烏斯生前,該書在瑞典曾印行過五版。它是一部最完整、最系統和最通俗的化學教科書。在長達30多年間,成千上萬的青年化學家們都讀過該書。貝采利烏斯以其廣博的知識和正確評價實驗數據的洞察力吸引著科學家們。他總是不斷地改造舊方法,創造新方法,並且毫不隱瞞地把自己的所有成就都寫迸教科書里,給青年學者們鋪成了前進的坦途。維勒等一大批化學家都曾師承於貝采利烏斯,他是當時國際上公認的化學權威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