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

河豚[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

河豚,古時稱“肺魚”。一般泛指魨形目中二齒魨科、叄齒魨科、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所屬的魚類。別名氣泡魚、乖魚、雞抱、龜魚、艦鮁魚,古名肺魚,為哺乳綱,鯨目,淡水豚總科動物的統稱。擁有四個棲息於淡水河流及河口的現存海豚科品種:當中三個生活在淡水河中;而另外一個品種,即普拉塔河豚(拉河豚)則是生活在鹹水河口及近岸海洋,然而,於科學分類中,它仍被列為淡水豚總科而不是海豚科。未成年的淡水豚為灰色,成熟後就會變為粉紅色,河豚是哺乳動物裡面最親和人類的哺乳動物,可愛。河豚,人們一般指肉質鮮美但有劇毒的一種魚類。當作魚類理解時,應做河魨。而河豚則為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如白鰭豚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河豚河豚
河魨具有眾所皆知的圓滾滾身軀,一般體長在100~300毫米左右,大的可達630毫米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後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因為牙齒和頜骨很堅硬,所以連極硬的貝殼也能咬碎。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達,下唇兩端向上彎曲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於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後,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後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

物種種類

淡水豚總科物種:亞馬孫河豚科(Iniidae)、亞馬孫河豚亞科(Iniinae)、亞馬孫河豚屬(Inia)、亞馬孫河豚(Iniageoffrensis)、亞馬孫河亞種(Iniageoffrensisgeoffrensis)、馬德拉河亞種(Iniageoffrensisboliviensis)、奧里諾科河盆地亞種(Iniageoffrensishumboldtiana)、白鰭豚科(Lipotidae)、白鰭豚屬(Lipotes)、白鰭豚(Lipotesvexillifer)、淡水豚科(Platanistidae)、淡水豚亞科(Platanistinae)、恆河豚屬(Platanista)、恆河豚(Platanistagangetica)、恆河亞種(Platanistagangeticagangetica)、印度河亞種(Platanistagangeticaminor)、普拉塔河豚科(Pontoporiidae)、普拉塔河豚屬(Pontoporia)、普拉塔河豚(Pontoporiablainvillei)

分布範圍

河魨在我國資源甚為豐富,年產量約達3~4萬噸,沿海一帶幾乎全年均可捕獲。在長江、珠江則在春、夏之間出現汛期,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漁業對象之一。在我國,從遼寧至廣東沿海共生活著30多種河魨,其中的暗色東方魨進入長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

生活習性

洄游

河豚河豚
河魨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鹹淡水區域產卵。唯有暗色東方魨(Fuguobscurus,英文名:Obscurepuffer)一種成群溯河進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產卵;懷卵量一般在4~5萬粒間。秋季水溫下降,開始降河,和其它種類一樣游向深海區,12月初返回深海區越冬。當年出生的幼魚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長大至性成熟後再復進入江河產卵。進入長江的河魨於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陽湖中產卵。

食性

河魨的食性雜,以魚、蝦、蟹、貝殼類為食,亦食昆蟲幼蟲、枝角類、橈足類以及高等植物的葉片和絲狀藻類。在生殖洄游期間一般很少攝食。

自衛

河魨的體型渾圓,主要依靠胸鰭推進。這樣的體型雖然可以靈活鏇轉,速度卻不快,是個容易獵取的目標。因此,河魨演化出了迥異於一般魚類的自衛機制。河魨受到威脅時,能夠快速地將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在短時間內膨脹成數倍大小,嚇退掠食者。棘魨科的刺河魨身上甚至帶有刺,膨脹時全身的刺便會豎起,令掠食者難以吞食。

種群現狀

白鰭豚白鰭豚

以白鰭豚為例:

由於失去棲息地、人類捕獵及本身數量極低,淡水豚正面臨滅絕的危機。而且,很多淡水豚視力極差——有部分甚至是盲的,這樣會令它們撞上人造物,例如是漁船、魚網而受傷。

在2006年12月12日,專家就尋找白鰭豚進行45天的野外調查後,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而最後一次在野外看到白鰭豚是2004年9月。然而,在2007年的8月,有報導指有人在長江目睹及拍下白鰭豚;2007年9月,一隊科學家嘗試證實白鰭豚的存在。

一般認為過度捕魚、修建堤壩和影響海豚定位獵物方法的海底聲納探測是導致白鰭豚的滅絕原因。路透社指此乃50年來首次記錄哺乳動物絕種的報導。

名稱誤區

現代動物分類學已經有了明確界定,河魨與河豚實際上是不同綱的兩類水生動物,通常以為成一種。河魨屬魚綱,是魨形目魨科魚類的統稱,分布在近海及河流入海地段;有些種類的臟器和血液有劇毒(稱“河魨毒素”)。而河豚則是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有白鰭豚等;它們主要生活在江河中,腹內臟器無毒。注意,這裡所講的“河豚”,並不是指有毒的河豚魚(即河魨),而是淡水豚類(屬水生獸)的統稱;人們熟知的海豚,正好與之相對應。海豚沒有被稱作“海豚魚”的,因為它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河豚養殖

河豚擁有比較高的藥用價值,而且擁有豐富的營養,肉質很美味,雖然有毒性但是還是備受大眾的喜愛。那么河豚在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事項什麼呢?有哪些管理技術要點?

養殖方式與養殖環境

養殖海區要求水質清潔溶氧豐富,無赤潮發生,無污染物及污水流入。網箱養殖宜選擇避風內灣,透明度要求7-8m,流速10cm/s為結,最適水溫16-23℃當水溫低於9℃或高於28℃時對其生長不利。
目前日本的河豚養殖以網箱養殖為主。第一年從稚魚至1齡魚採用聚乙烯網箱。當體重達300g以上時,移入4cm網目的金屬網箱中飼育,直至上市出售為止。國區域網路箱養殖河豚的網箱規格為3×3×5m,多見於南方沿海,北方大多數為池塘養殖,面積數千至數萬m2不等,池深2-2.5m。除單養外,近年也有混養者,浙江於92-93年在沈家門進行東方豚與對蝦的土池混養獲得成功。

養成與生長

體重3-4g的魚苗,從6-7月份放於網箱,至12月底可達400g左右,至第二年底可達1000g以上。此時即可收穫上市。紅鰭東方豚的最佳上市規格是1kg,其價格最高。為了達到較好的養殖效果,越冬前魚體重應達到350g以上。在12月份以前,水溫尚適宜於生長,因此要投餵充足的餌料。越冬期間,在魚尚能攝食的情況下,也需儘可能保證少量投喂,以防降低體重和保證成活率穩定。越冬後從4月份開始恢復正常生長。尤其在水溫適宜的9-11月份,其生長更加迅速。
具體管理措施:
①放苗前要挑選規格一致,健康活潑的苗種,同時要了解苗期的管理狀況及有無畸形苗等。
②苗种放養前必須進行藥浴以防寄生蟲等病侵入。
③移苗和運輸時應儘量使用大容器,以免魚種魚苗受傷。
④防止殘食現象的最好辦法是生產和使用健康苗種。健康苗種在網箱和養殖池中表現集群活動,這樣的狀態下不易發生殘蛟現象。
⑤5-11月份要分選兩次,換網時最好讓新舊兩網連線一起,使魚自然轉移,以免魚體擦傷。
⑥冰鮮餌料最好帶冰加工,儘量保持餌料鮮度,防止蛋白質變質。
⑦應從清晨開始投餵新鮮餌料以提高魚苗攝食餌料的積極性。

餌料種類及投餵方法

稚魚期都使用糠蝦、蝦、玉筋魚、養成期除使用沙丁魚鮐魚、玉筋魚外、還使用斑,六線魚秋刀魚竹莢魚等。為了提高收穫時魚肉的質量,有時還投餵烏賊、蝦、牡蠣文蛤等。
養成期為了避免相互殘食現象的出現,必須從投餵適宜餌料著眼並確定投餌次數和投餌量。魚體重在50g以內時一天4次,50-100g時一天3次,100g以上一天兩次即可。水溫降到15℃以下時攝食量減少,低於10℃時則完全停止攝食。從12月至3月份水溫低時,一天投餵一次即可。魚體在50g以前一般投餌量為每天30%,50-100g時15%,100g以上則為10%,但要以魚的飽食量為準。恆河豚則被視為獨立物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